古尔邦节的由来主要是从一个关于古尔邦节历史故事开始的,相传在四千年前先知易布拉欣忠诚于安拉,按照真主安拉的指示将自己的儿子献祭,这样的真诚感动了真主,最后用一头羊替代了易布拉欣的儿子献祭。这就是古尔邦节的由来传说。
有一次,先知易布拉欣做了一个梦,梦中真主命他将儿子易司马仪杀掉供献祭。于是,他就去问儿子是否愿意。儿子顺从地请父亲奉命行事,因这是真主的旨意。为减轻父亲的痛苦,以便顺利地执行真主旨意,易司马仪劝父亲把他捆紧些,用快刀对准他的喉咙,一刀将他了结。还请父亲先将他的衣服脱下,以免血溅到上面,母亲看见了会悲伤的。
易卜拉欣听罢,把儿子抱在怀中,亲吻不止。魔鬼曾三番乔装打扮,以花言巧语破坏挑拨,父子两人意念坚定,三次用石头击退魔鬼,使其阴谋不能得逞。朝觐中的投石,即纪念这一事件,表示愿以古代先知为榜样,忠诚于真主,忠诚于坚定信念,勇于为信仰献身。
正当易布拉欣把刀对准儿子的咽喉用力砍下去,却怎么都砍不动,原来真主已退去了刀刃。
易司马仪便让父亲把他的脸朝地,以免父亲看见他的脸不忍下手。父亲按他的话做了,再次举刀对着易司马仪的脖子砍下去,仍是砍不动。易布拉欣不知所措,突然身边出现一只很壮的绵羊。原来是真主牺牲天园中的绵羊来救赎易司马仪,并默示易布拉欣将这头羊作为易司马仪的替身杀了。此后,所有的穆斯林为了纪念这件事,并表示感谢真主,每年都在这一天宰牲献祭,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
古尔邦节的哲理和意义
1、亲近安拉:通过献牲的善功来拉近仆人与安拉之间的距离,密切主仆之间的联系。
2、博取安拉的喜悦:阿伊莎(愿主喜之)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阿丹的子孙在宰牲之日所干的善功没有比宰牲流血更受安拉喜爱。”(提)
3、求得安拉的回赐:阿伊莎(愿主喜之)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在复生日,人们所献的牲畜‘古勒巴尼’带着角、毛、蹄子而出现,在它的血滴到地面上之前,献牲者在安拉那里已得到一席之地。所以你们当为献牲而心情愉快。”(提、伊)
4、复兴伊卜拉欣圣人的圣行,并记念他;
5、仿效易卜拉欣圣人忠于安拉的精神:“他俩既已顺服安拉,而使他的儿子侧卧着。我喊叫说:易卜拉欣啊!你确已证实那个梦了。我必定要这样报酬行善的人们。”(37:103—105)因为他对安拉的忠诚,最终得到安拉的眷顾而以羊代替了其子:“这确是明显的考验,我以一个伟大的牺牲赎了他。”(37:106—107)
6、学习易斯玛仪圣人孝顺父亲的美德:“他说:‘我的小子啊!我确已梦见我宰你为献牲。你考虑一下!你究竟有什么意见?’他说:‘我的父亲啊!请你执行你所奉的命令吧!如果安拉意欲,你将发现我是坚忍的。’”(37:102)
7、欢度节日:通过营造节日的气氛,用古勒巴尼的肉来改善生活,让家属、邻居、亲朋好友共同分享来自安拉的恩惠和穆斯林大家庭的温暖。穆斯林的节日要体现出吃喝玩乐。欧格白本阿米尔传述:安拉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阿拉法日、宰牲日及晒肉节的几日是我们伊斯兰人的节日,是吃、喝的日子。”(达)
8、感恩:以献牲的实际行动感谢安拉给人类的一切恩惠。比如:安拉为人类制服一切动物,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类享受,这是安拉的恩惠之一。
导语:除了飞鸽传书之外,还有一个成语叫鸿雁传书,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很多人可能将其等同于飞鸽传书,即就是用鸿雁来传书信的意思,但实际上是这个意思吗?你知道鸿雁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吗?究竟成语鸿雁传书出自什么典故?一起来了解。
鸿雁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
苏武牧羊。鸿雁传书源于汉朝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当时苏武自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逼到北海一带牧羊,一直到汉昭帝之时,由常惠想出“大雁脚绑帛书”的计策把他救出,后世称这个为“鸿雁传书”。
故事内容: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鸿雁传书典故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种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鸿雁”之前,还有 “青鸟传书”的故事: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8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缘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青鸟传书”究竟来自什么典故?追溯源头,我们还需到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去寻找答案。
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鸟。居三危之山,为西王母取食。”这三只赤首黑目,名字分别叫大黧、少黧、青鸟的神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乃力大健飞之猛禽,它们不但为住在紧靠昆仑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觅取食物,还能飞越千山万水为西王母传递信息。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五》云:“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传说西王母驾临之前,总有青鸟先来传书报信。据说,西王母前往汉宫时,青鸟前去传书,青鸟一直飞到了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可爱的鸟儿,甚为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告诉他说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专门为报信而来的,西王母很快就要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两只美丽的鸟儿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赶忙迎接西王母,热情款待。
鸿雁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了美丽无比的百鸟之王———凤凰。美丽的青鸟,美好的传说,引得文人墨客争相赋诗吟颂。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李商隐有诗“青鸟西飞意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韦应物有诗“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曹唐有诗“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胡曾有诗“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曾士毅有诗“幡影不随青鸟下,洞门空闭紫霞微”,郭崇嗣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白云空锁岭头碑”,姚孟昱有诗“穆王驭骏旧时游,青鸟书传信久幽”,杨巍有诗“青鸟已无白鸟来,汉皇空筑集灵台”,张帮教有诗“黄竹歌堪听,青鸾信可通”, 练国士有诗“蟠桃难定朝天曰,青鸟依然入汉时”,万象春有诗“一双青鸟归何处?千载桃花空自疑”,梅询有诗“青鸾消息沉桑海,目新金鳌第一峰”。以上这些诗作,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青鸟已不像《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猛禽了,而是变成了三只善通人意、温和良善、体态轻盈、小巧玲珑的可爱“信使”了。
确实,在古时候,人们要想与远行的亲人通信,真是万难,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专门的通信设备。“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些诗句,诉说着古人音信难通的惆怅与无奈,因此也只有将真情寄托给青鸟,让青鸟帮自己传递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和思亲之情了。上古传奇神话,留给后人的是无限遐想。
还记得小学佩戴的红领巾吗?读小学时每学期都有一个颁发红领巾的仪式。相信那时候有佩戴红领巾的同学心里一定很高兴。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只有小学才有红领巾,初中,高中都没有。那红领巾的来历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说红领巾的历史故事。
红领巾的来历
红领巾的来历和当时的苏联老有关系。红领巾在沙俄时期便已有之,东正教小孩礼拜天上“主日课”时,戴红领巾作为一种识别标志。后来苏联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苏联继续传扬儿童戴红领巾的传统,并且给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将其视为红旗的一角,同时把红领巾作为少先队员的一种标志。
红领巾的历史故事
在中国关于红领巾的历史故事要从20世纪20年代省港大罢工和五卅惨案说起,20世纪20年代省港大罢工和五卅惨案时期,红领巾传入我国,党组织下的劳动儿童团,在革命斗争中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用红领巾代表红旗一角、烈士的鲜血。在1953年6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的优良传统,继续用红领巾作为自己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