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冬天

2021/6/7 10:36:16
万年历日历:冬天知识
冬天知识
冬天空调除湿开多少度

在冬天,天气比较干燥,空气中的湿度是比较低的,所以许多人会进行除湿。有些朋友会用空调来除湿,那么,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讲讲,冬天空调除湿开多少度?冬季空调除湿要开几度?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冬天空调除湿开多少度

开比室温低4度时最合适。比如说制冷温度设置在27度,那么除湿温度设为23度最好。长时间使用空调除湿模式,会损害空调 压缩机 ,一般一次使用1-2个小时就可以了。使用空调除湿注意事项在使用空调的除湿模式时要注意,如果室外温度很高,而空气很干燥的话,就不要长时间开启除湿模式,以免损坏压缩缩机,一般室外温度高于40度的时候就要用普通制冷方式运行了。只有在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大的晚间,才可以适时开启除湿模式以达到调节房间温湿度的效果。

在夏季,空气中的湿度很大,特别是雨后和闷热的天气。人体适宜的湿度是百分之60-70左右,湿度太高,人体就会感觉不适。此时如果开启空调,空气中的水气遇到空调 蒸发器 的低温就会附着在上面凝结成露水,再经过集水盘和管道排出室外。所以空调在制冷过程中会同时起到除湿的效果。

而空调的”除湿模式”是使整个空调处于除湿运转状态,此时室内机的 风扇 运转很慢,这是为了便于空气中的水气凝结成液体。一般空调在除湿模式下达到设定温度时,室外机会停止运转,以免冷凝器上的露水再度蒸发。

一般在南方的梅雨季节和北方闷热潮湿的天气时,我们可以开启空调的“除湿模式”,此时空气中的水气会被迅速排出室外,而我们也不会因湿气太大而感觉不适了,同时空调会继续吹出冷风,保持室内温度的适宜,同时压缩机和室外机会适时停止运转一段时间,这比单纯的制冷模式要节约不少电力。

我们在使用空调的除湿模式时要注意,如果室外温度很高,而空气很干燥的话,就不要长时间开启除湿模式,以免损坏压缩缩机,一般室外温度高于40度的时候就要用普通制冷方式运行了。只有在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大的晚间,才可以适时开启除湿模式以达到调节房间温湿度的效果。

空调开除湿作用

当空调器工作在抽湿模式时,室内风扇一直以低速运行,压缩机则开开停停,制冷系统作间断性制冷循环,产生的制冷量大部分用于平衡室内空气的潜热,即水蒸气变成冷凝水。小部分用于平衡显热,即降低一些室内温度。当压缩机停机时,室温会逐渐地缓慢上升,当上升到比设定温度高1℃左右时,压缩机即自动开机,如此不断地循环,使室温保持在设定值附近,同时又大量地除去空气中的湿气。

空调附加功能中常被提到的“负离子净化”功能,是指利用在空调中的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氧离子,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同时与尘埃中的正离子结合,促使尘埃沉降,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空调开除湿好吗

所谓湿度,就是空气中所含水分的标度。在夏季,人体感觉舒适的湿度范围是40% —65% ,而在桑拿天,这一指标往往会升至80% 以上。有调查表明,当相对湿度达90% 时,即便是在26℃的室温下也会让人感觉像是31℃!

天气热时,人体数百万个汗腺在不断的制造汗液,而干燥的空气能很快的将这些汗液吸收,使我们感到凉爽,但是在湿度大的空气环境中,由于空气中早已充满水分,无力再吸收水分。于是汗水只得积聚在人们的皮肤上,使人体温度不断上升,导致气短、胸闷等不良反应。同时,潮湿的环境是细菌生长的温 床 ,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另外,当空气湿度过大时,家用电器的表面和内部零件也会附着水汽,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大大缩短电器的使用寿命。

此时若打开除湿功能,空调就会自动减少对 蒸发器 的制冷剂量,而变为冷凝空气中的水蒸气,从而起到除湿作用,在制冷的同时,能吸收空气中多余水分、使 房间 干燥。当然,不同型号的空调,抽湿量也不同,一般的壁挂式空调每小时的抽湿量可达1—3公斤,可使室内空气干爽、适宜。


这个冬天会出现极端寒潮吗

导语: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例如极端高温、干旱等。而面对这样异常的天气,人们就会担忧起冬天的天气来,怕今冬可能会遇上极端寒潮,寒冷至极。那么,这个冬天会出现极端寒潮吗?到底2022~2023年冬天会不会很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这个冬天会出现极端寒潮吗?

冬天

目前还不能确定。据专家分析:在拉尼娜事件与暖北冰洋协同影响下,今年冬季,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容易持续偏强,易出现阶段性低温和极寒事件。当前,基于前期北极海温偏暖的现状和未来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预判今冬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气温略偏低,可能会受阶段性冷空气的影响出现阶段性低温,且极端寒潮爆发的可能性大;南方部分地区则存在出现低温、冰冻、雨雪等灾害的可能性,需要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10月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这也是自2010年中央气象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下半年最早发布的寒潮预警。10月2日14时至10月6日20时,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8~12℃,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陕西大部、黄淮、江等地降温12~16℃,局地降温幅度达18℃以上。

在经历了史上最晚高温预警和史上最早寒潮预警后,不少网友担心,秋季已经很冷,今年冬天会不会更冷,会不会经历极端寒潮?

此前9月,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预计,始于2020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持续至今年年底,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

事实上,早在今年4-5月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就利用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模拟器,预测出2022-2023年将发生连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并向相关部门提供了准确的预测预警。2022年春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较常年偏冷的状态,并且从秋季开始偏冷进一步加剧。最新的预测结果显示,目前的拉尼娜状态将会在2022年秋冬季持续和发展,在冬季达到峰值。

新一轮拉尼娜的影响力是否会比过去两轮的影响力更大?

冬天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表示,目前还无法判断。一方面,历史上发生连续三年拉尼娜事件的样例较少,无法给出统计上的定论;另一方面,此次拉尼娜事件强度将处于中等强度的范畴,后续如何发展和影响我国气候,仍需不断地滚动预测,才可以增强其可信度。

9月底,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中国气象局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有气温偏低的年份出现,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

不过,肖潺也指出,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外强迫因子之一,我国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子的影响,同时大气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气象局将加强研判,10月后期提供更加细致的预测意见等。

郑飞认为,在拉尼娜事件与暖北冰洋协同影响下,今年冬季,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容易持续偏强,易出现阶段性低温和极寒事件。当前,基于前期北极海温偏暖的现状和未来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预判今冬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气温略偏低,可能会受阶段性冷空气的影响出现阶段性低温,且极端寒潮爆发的可能性大;南方部分地区则存在出现低温、冰冻、雨雪等灾害的可能性,需要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特聘教授罗京佳在接受采访时也称,针对东亚地区来讲,在拉尼娜事件影响下的冬天,会偏冷一些。不过,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增加,偏冷的程度跟以前拉尼娜事件相比,可能都不那么明显,可能不会造成非常严寒的冬天,但是它的降温可能会通过像寒潮现象的发生来体现。“所以,今年冬天寒潮可能发生的次数、强度等,都要特别关注。”

专家:极端冷事件有增强趋势

寒冬

在刚刚过去的夏天,北半球各地出现了罕见的高温热浪天气。我国大部分地区也被高温笼罩,多地持续出现40℃以上高温。全球变暖,为何还会有强寒潮?

多个专家表示,强寒潮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正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更加不稳定,夏季暴雨、高温热浪、干旱、洪涝,冬季的极端低温、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例如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我国接连遭受极端寒潮的影响,出现大面积降温,多地出现了极端低温。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亮表示从频率的统计上看,近20年来,我国冬季寒潮天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时空差异很大。空间上,寒潮天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南方,但北方尤其东北地区寒潮日数并未减少。时间上,冬季前半段强寒潮的频次较多,寒潮减少主要集中在冬季后半段(2月)。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东部冬季最冷期,即每年最强寒潮事件的平均最低气温比1980年代和1990年代更低,也就是说,强寒潮事件有增强趋势。

赵亮进一步分析,我国冷事件的变化特征与全球变暖导致的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极地系统的重要改变有密切关系。其中,冬季北极变暖与中纬度大陆变冷——也就是暖北极-冷大陆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型态。这一现象与中纬度包括我国的极端冷事件爆发有重要联系,尤其加剧了我国北方的强降温事件。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的持续,冬季北半球发生极寒(寒潮)事件貌似已是‘家常便饭’。但是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发生,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所姚遥副研究员则表示,温室气体的持续增加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暖,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层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以北半球来说,冬季极涡会更容易变得不稳定,在有利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引导下,冷空气会更加容易和频繁地突破西风急流屏障,从而输送至中低纬度地区,引起极寒(寒潮)天气。

对于极端冷事件的预警工作,郑飞强调,应加强中短期天气预报和两周以上的气候趋势预测,提高对冰冻雨雪灾害的防范和预警。同时,农业和畜牧业、能源和交通行业需要密切关注冰冻雨雪灾害的预警,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全球变暖会更冷吗

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能量一直在累积,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那么,今天小编像跟朋友们来好好讲讲,全球变暖会更冷吗?全球变暖会导致冬天更冷吗?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全球变暖会更冷吗

全球变暖会更冷,由于全球变暖,南北极的冰面开始减少,两极融化,冰化成水是要吸收热量的,而地球每年接收太阳的热量是稳定的,这可能就导致了冬天更冷的现象。

首先,尽管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冬季时寒潮不会南下。受寒潮南下影响,不少地方的冬季依旧比较寒冷。

其次,全球变暖会导致北极地区的海冰融化,露出颜色较深的海水,而颜色越暗,吸收太阳光线的能力越强,将会导致有更多的太阳光线留在地球上,导致其温度升高。也正是因为如此,地球其他地方平均每升高1摄氏度,而北极地区将会升高2摄氏度,这就是“极地放大现象”。

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地区的'海冰在不断减少,而海冰减少使得极地气温更高,因此导致了赤道到极地地区的经向温度梯度减小,这就会导致西风带变得不再稳定,极地旋涡也变得更弱。

如此一来,使得冷空气难以被束缚在极地地区,导致冷空气频频南下,造成冬季气温更低,甚至出现极端低温现象。所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冷冬也变得更容易出现。

全球变暖会产生哪些影响?

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变暖会引起缓发性海洋灾害。全球升温会引起海水膨胀、海洋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当全球升温1℃~2℃时,发生极端高温天气的概率也会随之提升。厄尔尼诺就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而引起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它会引起太平洋周边多个地区的气候出现异常,比如一些地区暴雨频繁,出现洪涝灾害;而另一些地区则高温少雨,出现严重干旱。

2、全球变暖会影响农业产量。据光明网报道,气候变暖容易发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而这些自然灾害会增加农业产量的不稳定性。由于温度不断升高,使得不同作物(如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产生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被改变。同时,全球变暖会增加农作物的蒸发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农业的灌溉成本、杀虫剂用量、化肥用量等。

3、全球变暖会造成我国华北平原静稳天气增多,冬季频繁发生强霾事件。一项中澳科学家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会使冬天陆地升温较快,海陆间温度梯度也会随之减小,导致华北平原欠缺西北风,加上华北平原的冬天少雨、少降雪,就无法消散淤积的雾霾,从而增加了冬季强霾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4、全球变暖会改变物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影响物种的多样性。例如,据参考消息网报道,一项利用蜥蜴进行的研究发现,蜥蜴体内的肠道菌群在温度比正常水平高2℃的环境中生存时,细菌种类将减少34% 。气候变化不但影响蜥蜴体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还会影响到蜥蜴的寿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蜥蜴,其寿命比那些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蜥蜴要短。


冰岛一年四季都是冬天吗

说起冰岛这个城市,大家觉得非常神奇,因为它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光与冰洞中的酒吧,去到这里让人们心跳激动。那么,大家知道冰岛一年四季都是冬天吗?冰岛一年四季是冬季吗?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冰岛一年四季都是冬天吗

冰岛一年四季都是冬天。因为冰岛位于地球的北极圈,温度在零下摄氏度左右,整个北极都低于零度,因此地球上冰岛国家一年四季均是冬天。冰岛全称是冰岛共和国,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是北欧五国之一,首都是雷克雅未克,也是冰岛的最大城市。

作为世界上最寒冷的国家,冰岛没有夏季,夏季最高温度不超过20°C。夏季平均气温约为10°C,相当于中国南方城市的气温。冰岛人沮丧的原因是夏天几乎没有夜晚。极端天气使许多冰岛人痛苦不堪。当然,对游客来说非常有趣!

很多人认为冰岛冬季气温很低,但实际上冰岛冬季的平均温度比中国北方城市“温暖”,通常只有零下几度。但全年的平均气温使冰岛成为世界上最冷的国家之一。毕竟,即使名字带有“冰”,但它很冷。

冰岛有许多冰川可以很容易想象出来,但冰岛也有许多火山,无论是生还是死。由于这些火山的存在,冰岛到处都有温泉。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温泉成为司空见惯。来到冰岛之后,不要担心追逐极光,首先去温泉,放松船体,拿着火山泥,敷上面具,欣赏冰岛的风景。

冰岛地形

整个冰岛是个碗状高地,四周为海岸山脉,中间为一高原。大部分是台地,台地高度大多在400-800米之间,个别山峰可达1300-1700米,冰岛最高峰是华纳达尔斯赫努克山(2119米)。低地面积很小,西部和西南部分布有海成平原和冰水冲积平原,平原面积占全岛的7% 左右。无冰川流过的海岸线不规则,多峡湾、小海湾。其他沿海地区主要为沙滩,岸外的沙洲形成潟湖。

冰岛有100多座火山,华纳达尔斯赫努克火山为全国最高峰,海拔2119米。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大部分土地不能开垦,1963年至1967年在西南岸的火山活动形成了一个约2.1km?的小岛。

冰岛是世界温泉最多的国家,所以被称为“冰火之国”。

冰岛人均资源丰富

冰岛的人口很少,只有三十几万,但冰岛的自然资源却相当丰富。例如,冰岛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丰富到英国人还想跑到冰岛附近的海域打鱼,为此,冰岛还和英国发生了好几次冲突(鳕鱼战争);冰岛的能源也相当充足,充足到可以把多余的电输送给欧洲其他国家,只不过考虑到运输成本,冰岛就决定在岛上建立高耗能的铝电解厂就地消耗电能,所以冰岛炼铝业在世界上也遥遥领先。

另外,因为冰岛独特的风景,比如在这里可以看到极光,所以冰岛的旅游业很发达,游客人数比冰岛本国的人数还多,2010年后更是增长迅速,每年探访冰岛的游客量比本国居民多了三倍,可以说,平均每三个外国人(包含0.9个中国人)养活了一个冰岛人。

因为自然资源丰富,这对于冰岛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为人口稀少,所以冰岛的居民可以更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在加入欧盟后,冰岛将国家安全交给了欧盟,取消了军队制度,只留下了一支1000人左右的警察部队,然后,将省下来的军费和财政收入都用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待遇上。

例如,在冰岛,国民拥有国家提供的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等福利,住房也是免费,大部分就业人员都能获得较高工资。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吗

是。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一般为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位于黄经22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农作物全部收割完毕,收藏在仓库里,天地万物都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辽阔,实际上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在立冬同时开始的。

我国气象入冬的标准

我国季节划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节气法”与“气温法”。传统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节气法”划分的冬季,表示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温法”划分的冬季,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以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至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后的天气冷不冷

立冬时节,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变小,白昼时间缩短,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南方地区,孟冬(初冬)时期一般不会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仲冬后气温会逐渐下降。北方地区,从秋季末至春季这段时间都很寒冷。


冬天一般几月份不冷

在我国,冬季的气象灾害是比较多的,有低温、寒潮、雪灾等等,这些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冬天一般几月份不冷?冬季通常是几月不冷?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冬天一般几月份不冷

冬天一般3-4月份不冷,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其寒冷结束的时间不同。通常南方地区3-4月开始不冷,而北方地区要在3月中旬之后才会逐渐变暖。一般由南至北,暖和时间会越来越晚。其中最南端没有寒冷的季节,而最北端则5月之后才能暖和。

南方的话一般三月左右就暖和了,但是北方地区至少要到清明前后气温才开始转暖。此时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而且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江淮地区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就连我国北方,气温回升也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北方许多地区4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10℃-15℃。

3-4月天气变暖的养生方法

1、春季养肝,需少酸多甘。

春天阳气初升,甘味食物能滋养阳气,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大枣、栗子、花生等甘味食物还可以健脾益气,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不利于肝气的舒展。另外,应季的绿色食物和野菜,如香菜、春笋、菠菜、香椿、芹菜、油菜、蒲公英、荠菜等有利于体内积热的散发。

2、补充营养,保证充足饮水。

养护肝脏应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等都需要及时补充,保证各类营养物质摄入。还应该通过充足的水分来促进身体循环和代谢,加速体内垃圾废物排泄。

3、早睡早起养肝气,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养护肝脏的有效方法,提倡早睡早起,规律起居,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白天太阳较好的时候,外出走走活动筋骨,让身体动起来。

4、乍暖还寒,注意保暖。

春季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暖气初生、寒气未尽,此时应适应天气变化,适当“春捂”,尤其是早晚外出要注意头部、颈部、关节、脚踝的保暖,以抵御寒邪。

3-4月是春季

春季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从立春节气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至此,渐次复苏。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

有很多划分四季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立春节气的到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学角度来划定的。气象部门一般以阳历划分四季,3-5月为春季。但这样的划分方法对于一些地方来说有个弊端,按这样的方法3月份我国长江以南属于春季,这时候长江流域固然桃红柳绿,一派春光;可是黑龙江省却依然寒风刺骨冰天雪地。因此,气象工作者就研究出一种以气温的高低变化作为四季划分标准,即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进入春季,当温度高于22℃时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