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冬至

2020/7/8 16:02:46
万年历日历:冬至知识
冬至知识
冬天九九口诀和日期

数九就是我们常说的冬九九,从冬至节气后开始数起,一直数到第九个九天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记忆数九,形象地展示节气变化,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数九的口诀。那么,冬至后数九的口诀原文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冬天九九口诀和日期,一起来了解下吧。

冬天九九口诀和日期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解释具体如下:

一九二九不出手:冬至过后的一九二九天气已经比较冷了,手在外面会冷得受不了,甚至产生冻疮,所以会不由自主的揣在兜里,这就是“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河里结起了厚厚的结实冰层,行人可以安然无恙的在河面上行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最寒冷的时候过后,到了五九六九天气开始逐渐转暖的时候,栽种在河边的柳树枝条开始萌芽,万物逐渐复苏去除了冬季的萧条,人们也忍不住观赏起柳树来。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七九的时候冰雪开始融化,冰封的河面会慢慢解冻,又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到了八九天气更暖一点,燕子便会从南方飞回来筑巢,开始新一轮的忙碌和生生不息的循环。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天气已经比暖和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遍地都是耕牛劳作,忙碌不已,但也预示着新的希望和新的开始。

2021数九时间

“一九”为12月21日到29日;“二九”为12月30日到2022年1月7日;“三九”为1月8日到16日;“四九”为1月17日到25日;“五九”为1月26日到2月3日;“六九”为2月4日到2月12日;“七九”为2月13日到2月21日;“八九”为2月22日到3月2日;“九九”为3月3日到11日。

如此来看,12月21日为“头九”第一天,而3月12日则出九。不过要说一年最冷的季节,则是在“三九”、“四九”这一阶段,毕竟“三九四九冰上走”,足以见得其寒冷程度。

而“三九”、“四九”刚好处于“小寒”、“大寒”这两个节气,因而也是全年最冷的时候。

今冬冷不冷?看农谚怎么说

“冬至在月中,年底扔棉袄”

在民间看来,冬至在农历月份的不同位置,对应的冬天冷暖是不同的,也就是“冬至头,天冷在年兜;冬至中,年底扔棉袄;冬至尾,大寒正二月”。

这句俗语意思很明显,如果冬至在农历的上旬,那就表明到了春节前后气温寒冷,需要做好防护才行。而如果冬至在农历中旬,那冬天不会太冷,过年穿上单衣即可,棉袄可以收起来了;如果冬至在农历月末,那就意味着开春后“倒春寒”的概率比较大,农历二月天气反而寒冷无比。

而今年冬至为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刚好在月中,这就表明今年冬季不会太冷。其实不少人也已感觉出来,尽管冷空气频频来袭,可只要寒潮远离,很快就会升温,这造成每次寒潮来临后,都会迎来超10℃的降温,或许今年多地气温真不会太冷。

“头九不见雪,九九如六月”

从字面来看,如果头九没有迎来降雪,那就表明整个冬天都比较暖和,气温普遍较高,且很难迎来降雨天气,干旱少雨,如同农历六月一样。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为的就是说明当年冬季不会太冷。

而如果“头九”降雪,那就意味着冷空气如约赶来,这一年天气正常,来年也定然会风调雨顺,对庄稼生长是好事,小麦也能迎来丰收。


冬天九九的顺口溜

冬至进九表示着即将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数九就是数着天数,每九天为一个“九”,从“一九”开始数起,一直到“九九”,然后天气才是慢慢回暖。为了方便记忆数九的时间段,民间还流传着关于冬天九九的顺口溜。那么,冬至进九的顺口溜是如何说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冬天九九的顺口溜

1、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呀门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3、头九暖,二九冷,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五九六九河沿儿看柳,七九八九光屁股娃娃拍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022年三九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常常形容天气冷用“数九寒冬”,其实这里面就说明了冬天里一段平均气温最低的时候,那就是数九天,当然,数九天共九个九,并不是每个九天都是冷的,而是数“三九”最冷,于是才有了“冷在三九”的说法。

关于三九天的冷,民间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说“三九四九冻破碓臼”,“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还有说“三九四九冻死狗”等等,这些都是各地人们说明三九天是最冷的时候。

对于到三九天的说法,有这么一句老话“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这句俗语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小寒节气到来之后的七八天之处就是三九天到来的日子。小寒节气在2022年1月5号,那么小寒节气七八天就是在1月12,13号左右,就到三九天。其实,这种说法只是泛指,并没有把三九天的时间准确计算出来。其实,每年的三九天的时间都是有明确的时间的,还有数九天的入九说法的。

按照“冬至当天数九”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日子,即当我们知道冬至时间时就知道了数九的时间。今年的冬至在12月21号到,所以数九就从12月21号开始,一个九是9天,所以,一九时间从12月21号到12月29号,二九从12月30号到来年1月7号,三九就是从1月8号到1月16号。

2022年三九从1月8号到1月16号,而1月5号是小寒节气,有句老话说“天寒若外二三九,天寒地冻人乱吼”,说明天气非常寒冷,人们通过吼来保持身体暖和。

数九的原因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出现在冬至之后。立冬后,表示进入了冬季,并不是进入冬季就意味着开始寒冷,因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十月小阳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间出现的风和日丽、温暖舒适“小阳春”天气,所以,实际上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出现在冬至之后。立冬后,表示进入了冬季,并不是进入冬季就意味着开始寒冷,因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十月小阳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间出现的风和日丽、温暖舒适“小阳春”天气,所以,实际上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冬至是几月几号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意味着这一年即将结束。那么具体来说,冬至是哪一天呢?几月几号呢?而冬至又有哪些风俗呢?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是几月几号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大多是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22日或23日这三天中的一天。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这一天,而2020年的冬至是在2020年12月21日这一天。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时年八节之一。在民间里,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意味着民间将冬至看得和过年一样重要,也就是冬季的大节日。

冬至有什么风俗

在古时民间还有着在冬至拜神祭祖的习俗。在北方地区,有着每年冬至日吃饺子,这样冬天就不会被冻耳朵的习俗。

而在南方,冬至节比较流行出冬至团,是用糯米粉成皮,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制而成的冬至团。在杭州会吃年糕,广东则是吃烧腊与姜饭。在大部分南方沿海地区,还是流行着祭祖的传统习俗。

冬至不仅仅提醒人们冬天的寒冷将至,还是在告诉人们这时候应该注意养生了。一定要注意谷、果、肉、蔬的合理搭配。


立冬吃汤圆还是冬至吃汤圆

导语:立冬当天,很多人会吃饺子,不过,在南方,一般是吃汤圆。说到汤圆,不少人会表示,一般不是在冬至时节吃的吗?那么,你觉得立冬吃汤圆还是冬至吃汤圆呢?实际上,汤圆在南方,并非局限于某一个日子,而是很多的节日或节气都会吃。那在立冬吃汤圆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了解。

立冬吃汤圆还是冬至吃汤圆

立冬吃汤圆

南方个别地方立冬吃汤圆。南京立冬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除了有以上的寓意外,立冬吃汤圆能帮助我们防寒御寒。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虾米等。还有菜馅元宵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称“五味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

立冬吃汤圆好处:

立冬吃汤圆好处多多,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冬季气温寒冷,阴盛阳衰,热量比较足的汤圆就能保证人体充足的供能。南方的猪油肉圆,北方的白糖元宵,里面满是碳水化合物与能量,吃一口暖上半天。

糯米也是一个冬季应景应季的好食物,营养师也证明了糯米在秋冬多吃的好处,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是我们滋补养生不错的食材。《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

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实际上,冬季进补,要遵循“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不宜食用过于燥热的大补之物。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的食物,如牛羊肉、乌鸡、桂圆、红枣、山药、猪血、糯米等温热食品,抵御寒冷,滋阴潜阳。

健康吃汤圆的建议:

汤圆

春节过去了,元宵节又将热热闹闹地来了。一到吃元宵和汤圆的时候,相关的健康建议也就满世界膨胀。虽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营养专家给的搭配建议也许能让你更了解汤圆。

1、汤圆属精白主食

简单地说,汤圆和元宵是一种以糯米和糖为主的食品,除了精白糯米粉含有大量淀粉之外,馅料中糖分也不少。所以,从归类来看,它应当算是一种主食。所谓主食,就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含淀粉的食品。这类食品是用糯米来做的,而且是非常精细的糯米粉,纤维非常非常少,属于精白主食,不属于粗粮。

建议:

如果吃汤圆和元宵,一定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数量。一般来说,3个元宵所用的糯米粉相当于1两米饭所用的米。

2、汤圆油脂含量高

汤圆和元宵的馅料当中不仅仅有糖,更含有相当多的固态油脂。米饭、馒头是几乎没有脂肪的,汤圆可不是这样,馅料中的油脂甚至比糖还要多。传统上用猪油来做汤圆馅料,南方用猪油加肉做咸汤圆,用猪油加上各种果仁做甜汤圆。以后又开发了用黄油的产品,但从饱和脂肪角度来说,含量更甚于猪油。这几年来的新时尚,是用植物奶油,或者说是氢化植物油产品替代黄油和猪油,但这种产品带来的健康效果,要比猪油和黄油还糟糕得多。

芝麻花生、坚果仁、巧克力等都是高脂肪的原料。加上拌馅的油脂,总量可真是相当可观。这时的大馅汤圆有取代小馅元宵的趋势,而且汤圆馅中放的固态油脂要比过去北方的豆沙、山楂、五仁馅更多,一口汤圆中,差不多就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油脂。吃3个汤圆,就相当于吃1盘炒菜的油。

建议:

如果吃汤圆,当餐或当日一定要少吃点油。否则,过多的脂肪和热量是不可避免的。

3、巧克力馅营养价值低

馅料中也有些好东西,那就是芝麻、花生和各种坚果仁,还有豆沙。坚果类原料营养价值较高,豆沙也含不少蛋白质和矿物质。相比之下,巧克力馅的营养价值最低。其中很可能放的是代可可脂和巧克力味的香料,所谓奶油馅的汤圆也有类似的问题。至于咸肉馅的汤圆,油脂更多,可取之处很少。

建议:

优先选择果仁、芝麻、豆沙等馅料的汤圆。

汤圆

4、元宵比汤圆更难消化

元宵和汤圆略有不同,元宵用干粉滚制而成,馅较小,粉较多,煮出来很实在,又容易硬心。而汤圆用糯米烫揉后的湿粉包成,通常馅较大,煮出来柔软细腻。本来糯米粉就黏腻难化,就淀粉消化角度来说,元宵比汤圆更难一些;但对于消化脂肪有困难的人来说,汤圆更麻烦一些。

建议:

如果吃汤圆,最好是热着吃,冷后更难消化。汤圆柔软,要吃得慢一点,避免烫伤,也要避免油脂过多难消化。吃元宵的时候要细细地嚼,以免胃里不舒服。

5、无糖汤圆并非“无糖”

很多糖尿病人对无糖汤圆感兴趣,觉得没有糖就可以放心吃了。其实,无糖并不意味着低热量,也不意味着低血糖反应。因为汤圆中的糯米粉可使血糖升高,甚至比蜂蜜还要快,与白糖相差无几。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一样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人要十分小心。而且,里面没有糖不等于少放油,那么多的饱和脂肪酸,甚至还有反式脂肪酸,也不利于控制血脂。

建议:

如果担心其中的糖和油,只要少吃就好了,不要迷信什么无糖产品。

在美好的节日当中,吃两三个汤圆意思一下即可。为了控制血糖和血脂,宜用低脂高纤维的食物来配合它,比如豆类食物、蔬菜类食物、菌类和藻类食物,都是上好的选择 。

另外,吃汤圆的时候,要减个炒菜,多选凉拌、清炖、清炒和蒸煮等烹调方法,尽量控制一天中的总脂肪数量。红烧肉、酥点、油炸食品之类油大的东西最好改日再吃。这样,节日美食和健康生活就可兼得。


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导语:每年冬季来临,我国一些地区就会经常吃饺子,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更是要吃饺子,因为有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出自一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所以人们每年在某一个节气要吃饺子。那么,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到底立冬和冬至哪个吃饺子?一起来了解。

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饺子

冬至。饺子是北方地区的传统食物,一年中尤其爱在冬季包饺子,冬天里一家人围在一起擀饺子皮、包饺子,气氛十分的温馨,所以,在东北地区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在京津一带,人们有立冬吃水饺的习俗,有民俗专家认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是“交子之时”,所以这时吃饺子有“顺从天意”的意思。而且,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对于立冬和冬至哪个节气吃饺子,其实都是古人对于冬天养生进补的一种认识,不管是哪个节气吃饺子,都是为了生活美满,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让自己在这个冬天过得温暖一点才最重要。

饺子做法:

饺子

一、白菜猪肉饺子馅

【材料】:大白菜 半棵,饺子皮 30张,猪腿肉 250克,盐 1茶匙,蚝油 1汤匙,生抽 1汤匙、白糖 少许,料酒 1汤匙,姜 少许

【做法】:

1、将大白菜的叶子掰下来后,洗干净沥干,白菜切成小条再切成细丁,放入1茶匙盐拌均匀腌20分钟。

2、20分钟后已经腌水出来,把白菜叶装入纱布袋里,挤干水分。

3、把猪肉剁碎,磨入一些姜末,淋入1汤匙料酒。

4、猪肉放入白菜里,放入生抽、蚝油和少许糖。

5、所有调料顺时针搅拌上劲,鲜美的白菜饺子馅就做好了。

二、素三鲜饺子馅

【材料】:干木耳 15克,干香菇 10朵,鸡蛋 5个,胡萝卜 1根,蚝油 2汤匙,盐 半茶匙

【做法】:

1、提前泡发木耳洗净,切丝,尽量切小一些,胡萝卜去皮后擦成细丝或者切碎;

2、干香菇也用水泡软,剪掉香菇蒂,然后挤干水切碎;

3、锅内放入少许油,倒入胡萝卜,把胡萝卜炒软,炒干一点,炒好后盛起备用;

4、炒鸡蛋,鸡蛋敲到碗里打散,加入一点盐搅拌均匀,油热后倒入蛋液小火炒碎,尽量炒的碎一些;

5、将炒好的胡萝卜、切碎的香菇和木耳、炒鸡蛋混合在一起;

6、放入蚝油和盐搅拌均匀,素三鲜馅儿调好了,比肉馅还好吃。

饺子

三、猪肉茴香饺子馅

【食材】:材料:猪腿肉 350克,茴香 1把,鸡蛋 1个,姜葱 适量,生抽 2汤匙,盐 半茶匙,蚝油 1汤匙

【做法】:

1、茴香洗干净沥干水,切碎;

2、准备一小碗姜葱水,将香葱的葱白切成段,用刀拍散,生姜也要切小块拍烂,放入小半碗的热水浸泡15分钟备用;

3、五花肉去皮切块绞碎或剁碎,敲入一个鸡蛋拌匀;

4、倒入三分之一的姜葱水,倒葱姜水的时候量少次多,每一次搅拌均匀后再继续放,直到水分完全被猪肉吸收,把肉搅拌上劲;

5、把切好的茴香末放入肉馅里,放入生抽、蚝油、盐调味,顺时针搅拌至肉馅粘稠即可。

四、芹菜牛肉香辣饺子馅

【材料】:牛肉 150克、香芹 1颗、香菜 2颗、油泼辣子或辣椒酱 2大匙、花椒粉 1茶匙、盐 1茶匙、生抽 2汤匙、糖 半茶匙、

【做法】:

1、将香菜和芹菜切末,芹菜叶可以一起切碎,放芹菜可以增加口感;

2、牛肉洗净切块,用厨房纸吸干水份,然后剁成牛肉末或者搅成馅;

3、将剁碎的牛肉末放进芹菜和香菜末里一起拌匀;

4、放入花椒粉,油泼辣子、盐、生抽和糖顺时针方向搅拌上劲。


立冬多久是冬至

44天左右。每年的立冬日期在公历11月7-8日之间,冬至日期在公历12月21或22或23日,期间相差大约44天左右。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24节气每个节气有几天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有十五天。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都间隔15天吗

不一定。古人确定节气时间的方法一开始是朴素的平气法,后来使用了更为精确的定气法。从通俗意义上讲,平气法就是把一年的天数,平均划分为24份,每一份就是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的时间是固定的。而定气法把太阳黄道角度(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平均划分为24份,每一份作为一个节气。就是把太阳黄经度数360度平均分为24分,15度为一节气。但是,同样的15度,中间间隔天数是不一样的,因为地球公转速度是有变化的,在近日点最快,在远日点最慢。所以,由此推算出的节气时间也是不同的。于是,两个节气的间隔,虽然基本上是15天,但也有14天、16天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