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空气湿度在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用途,如在大气学、气候学、气象学等理论中是一个重要值。最近有一些朋友来咨询小编,空气湿度是什么意思?空气湿度的含义是什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空气湿度是什么意思
空气湿度的意思是空气的干湿程度。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湿润程度的气象要素。地面空气湿度是指地面气象观测规定高度(即1.25~2.00米,国内为1.5米)上的空气湿度。是由安装在百叶箱中的干湿球温度表和湿度计等仪器所测定的(基本站每日定时观测5次,基准站每日定时观测24次)。
空气的温度越高,它容纳水蒸气(水蒸气与水汽是不同的)的能力就越高。虽然水蒸气可以与空气中的部分成分(比如悬浮的灰尘中的盐)进行化学反应,或者被多孔的粒子吸收,但这些过程或反应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相反的大多数水蒸气可以溶解在空气中。干空气一般可以看作一种理想气体,但随着其中水汽成分的增高它的理想性越来越低。这时只有使用范德华方程才能描写它的性能。
理论上“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的饱和度与空气的成分本身无关,而只与水蒸气的温度有关。在同一温度下真空中的水蒸气的饱和度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饱和度实际上是一样高的。但出于简化一般人们(甚至在科学界)使用“空气中溶解的水蒸气”或“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这样的词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使用这些常用的词句。
假如饱和的空气的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和空气中有凝结核(比如雾剂)的话(在自然界一般总有凝结核存在),空气中的水就会凝结。云、窗户玻璃和其它冷的表面上的凝结水、露和雾、人在冷空气中哈出的汽等等许多现象就是这样形成的。偶尔(或在实验室中人工造成的)水蒸气可以在露点以下也不凝结。这个现象叫做过饱和。
空气中水蒸气的溶解量随温度不同而变化。一立方米空气可以在10℃下溶解9.41克水,在30℃下溶解30.38克水。
湿度气象学水文学
下雨的时候,空气湿度是非常大的在气象学和水文学中湿度是决定蒸发和蒸腾的重要数据。它对不同的气候区的产生起决定性的作用。大气中的水蒸气在水循环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水蒸气水可以很快地在地球表面运动。水在大气中形成降水、云和其它现象,它们决定了地球的气象和气候。
而在天气预报中,更常用到相对湿度。它反映了降雨、有雾的可能性。在炎热的天气之下,高的相对湿度会让人类(和其他动物)感到更热,因为这妨碍了汗水的挥发。人类可以从而制定出酷热指数。
房间湿度太大是什么原因
1、低洼地区:地下层通常位于地下一层,地势低,水份一般也都是向下沉聚集,而且越往下聚集越多。
2、温差大:没有光照,地下层是阴冷的,温度远低于地面,因此当地面的高温高湿空气进入地下一层时,空气中的水份很容易因温度骤降而结露,增加地下一层的湿气。
3、湿气来源:大气湿度一般来自于土壤中的水份和水源的蒸发,而地下室的周围通常是被土壤和地下水水源所包围,拥有足够的水分子。
4、保温和排水:外国建筑基本上都是在地下室墙体外铺上保温层和排水层,而国内却几乎都是混凝土墙体,没有在外铺上保温层,在这种情况下,以浙江气候为例,它的墙体平均温度为21℃,而浙江的冬夏季室外温度差远远不止于此。室内外温差较大导致地下室冷凝现象加剧。
对人体比较适宜的环境湿度为45%-65%。湿度高于65%会使人体呼吸系统和黏膜产生不适,免疫力下降。湿度,一般在气象学中指的是空气湿度,它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湿度有三种基本形式,即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只要不是低于5%RH或者高于95%RH,一般人体都能很好的承受。人体不宜长期待在湿度过高的地方,因为长期在此环境下易患关节炎等疾病。而长期呆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会使皮肤变的粗糙、开裂,但不会有很严重的疾病。
科学研究表明,人生活在相对湿度45-65%RH,湿度指数为50-60的环境中最感舒适,也不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而我国北方冬季供暖期的室内湿度通常为15%RH。在这干燥的环境下,人们普遍感到种种不适。
当空气湿度低于40%RH的时候,人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减缓,灰尘、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口渴、干咳、声哑、喉痛等症状,也使流感病毒的繁殖速度加快,也容易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