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一到

2021/9/26 13:10:27
万年历日历:一到知识
一到知识
为何一到夏天就有台风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在夏天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有些朋友为此很好奇,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来好好讲一讲,为什么一到夏天就有台风?为什么在夏天就会形成台风?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为什么一到夏天就有台风

1、夏天到了,阳光越来越充足,太平洋上的空气不断变热,迅速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马上流过来补充。

2、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就是流动的空气开始打转儿,形成的大旋涡就是台风。袭击我国的台风大多产生在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上。

3、一旦台风形成了,就会打着猛烈的旋涡开始推进。台风的北面常有较强的高气压,因此台风就绕过高气压向北推进。

台风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台风的形成一定需具备这几个条件:

一:丰沛的水汽,没有水汽是不行的,它是能量来源。

二:温度高,只有温度高,水面的水才能蒸发。

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这是台风形成的动力来源,如果没有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存在,那么即便具备前两个条件,也无法形成台风。在赤道5个纬度以内极少出现台风的原因就是这个,因为赤道5个纬度以内,地球自转偏向力太小了。

如何理解台风预报呢

台风警报发布办法我国规定:有台风时,一般要发布“台风警报”和“台风紧急警报”;当有台风可能影响本地和台风解除时可发消息。当我国编号范围内的太平洋上有台风发生,并且在三天左右可能影响我国沿海时,气象台就先发布“台风消息”,主要是提供台风的实况。如台风的中心位置、强度、大风范围和台风前进的方向和速度等,以引起大家注意。

当台风继续向我国沿海靠近,预计48小时内将对我国沿海某一地区有(阵风8级以上的)影响,就发布这个沿海海面的“台风警报”,台风警报的内容,除了台风消息的内容外,还要增加未来24小时和48小时台风的预报位置,以及对发布地区的具体影响,如风、雨等的预报。

当台风在未来24小时前后,将对我国沿海有严重影响,如受台风的侵袭有10级以上的大风时,就发布受影响沿海海面的“台风紧急警报”。它是气象台发布台风预报最高一级的警报,以强调台风影响的严重性,并有详尽的说明和风雨预报内容,以便人们全力以赴地与台风开展斗争。

当台风已远离当地,影响已经基本结束,就发布“台风解除”的消息。

台风最“偏爱”的省份是哪个?

答:气象大数据显示,1949年至2019年,共有491个台风登陆我国,从台风登陆地来看,南起海南三亚,北至辽宁营口,均能“捕捉”到台风的身影。不过,台风扎堆的登陆点是广东、台湾、福建和海南等地,其中广东最受“青睐”。

统计显示,过去71年间,共有189个台风登陆过广东,由于部分台风存在多次登陆的情况,这189个台风共计登陆广东194次,台风登陆广东的个数和次数均为全国之首。此外,登陆在台湾、福建、海南的台风也都超过100个。

广东之所以这么受台风“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广东漫长的海岸线。在台风活跃的7月至9月,副热带高压基本上都处在我国华南以北的位置,华南处在副热带高压的南侧,此时副热带高压容易将台风引导至华南地区。而在华南几省区里,又数广东的海岸线最长,同时兼受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台风的侵扰,所以广东成为了最易遭遇台风的省份。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处在一年的岁末,也是新一年的开始。中国人十分重视春节,春节的时候,无论身在多远地方的人们都会赶回家中过年。那么,既然春节是这么重要的节日,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春节从初一到十五有哪些风俗吧!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

除夕守岁之后,大年初一的习俗是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人们在大年初一早上先开门燃放第一挂鞭炮,这被称为是“开门炮仗”。

其次,就是家中的晚辈向长辈拜年,说一些吉祥如意的话;在晚辈拜完年之后,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并且还要祭祀财神,无论是商铺还是普通家庭。在大年初二的中午一定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有着招财进宝的寓意。

大年初三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要带双数;大年初四要摆好瓜果贡品来迎接灶王爷;大年初五又叫“破五”,要迎接财神进门,有“送穷出门”的说法。

初五迎财神,那么初六就要送穷神。在大年初六的这天,要进行大扫除,还要喝素菜汤。初七的时候休养生息、安顿身心;初八放生祈福,在河里放花灯;初九举行祭祀;初十祭石感恩。

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十二开始买灯笼、搭灯棚,为元宵节做准备;十三点灶灯;十四拜临水娘娘;十五是元宵节,有吃元宵、观花灯、看灯会等活动。


一到春天

苏州从来就不乏江南特有的小调调,湖光山色,和风细雨,江南园林,女子柔美灵秀的讲着吴侬软语,春风十里,不如在苏州遇见你,再过20天,苏州将美成一幅画!!

粉墙黛瓦的古朴村落掩映在五彩的春色里,庭院深邃,炊烟袅袅,一种真实而恬淡的苏式生活在这里浅吟低唱。苏州的春天是从小桥流水人家处开始的,河堤旁的垂柳吐出翠绿色的嫩芽,粉色的花开的正是灿烂,和白墙瓦黛一同倒影在平静的河水中,安静而美好。

或是拥有着春日暖阳,在满城春色中,悠然划船。桃花已经按捺不住,早早绽放,整个公园弥漫着淡淡花香,沁人心脾。如果说杭州是一杯用西湖水泡制的龙井茶,那么苏州就是一幅用苏绣绣出的立体山水画。如果是第一次来苏州,园林是一定要逛的。

① 拙政园

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萦绕着错落有致的假山及精致的庭院建筑,花木并茂,立于廊下,才能细细感受古树参天、小桥流水的意趣。

② 留园

在留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加上春季独有的清新的嫩绿,整个园林映衬的清净悠然。留园,并不是特别大,却自成一方天地。如果没有看过她的春天,便无力详述她一步一景的妙趣横生。

③ 周庄

清晨透过黎明河流上氤氲的薄雾,此时的周庄如同凸现在一片画布上,清新而温婉。走在这样的小巷里,就如同回到梦中的故乡,老镇、老街、老房子,宁静祥和,时光仿佛在这里停顿了……

④ 同里

或许只有在苏州,才能让人这样不由自主的停下来怀旧。而同里给予人的印象总是淡雅,让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多怕因为走得太快而遗漏了路边的风景。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这里赞美不绝。

⑤ 甪直

甪直境内水流纵横,桥梁密布,贴水成街,人家枕河而眠,小镇古朴,风情幽逸。甪直桥多,历史上曾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人称“三步二桥”的41座历代古桥,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

⑥ 震泽

白墙黑瓦的江南水乡建筑沿河排开,人不多,可享受安静。漫步石板铺就的宝塔街,登慈云寺塔俯看古镇,日落时景色瑰丽。婉婉延延的流水之上或拱或平的桥连接着家家户户,婉约玲珑成就了水乡风韵。

⑦ 太湖

小溪涓流,绿草茵茵,空气清新林中小鸟竞相争鸣。品尝着太湖美食,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尽情潇洒,尽情乐活。帐篷 、星空,抑或是一场小雨,浮华、喧闹就这样被远远地抛在脑后,每一个生动的词汇下都袅袅地嗅得出清新和欢快。

⑧ 天平山

登至天平山山顶,环顾四周,近看远眺,农田林网,延绵群山,浩瀚太湖,绘制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江南山水书卷,瑰丽壮观,生机勃勃。或捻一朵小花、捧一捧泉水,忘却了无形的压力与烦恼,充斥在眼前的多了许多的真实和畅快。

⑨ 阳澄湖

春季去看湖畔油菜花海,金秋又是蟹肥膏满的时节,放眼望去,到处是那种醉人的金黄色,似乎整个大地,就是一个流金溢彩的世界。置身油菜花海,就在那一刻,似乎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就在那一刻,似乎拥有了明媚的春天。

而三月苏州正如一个秀美的姑娘,等着你与她相遇!!


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英文缩写

大家都知道,一周有七天,分别称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它们的英文名为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那么,它们英文缩写又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英文缩写

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英文缩写,分别是星期一(Mon.)、星期二(Tues.)、星期三(Wed.)、星期四(Thur.)、星期五(Fri.)、星期六(Sat.)、星期日(Sun.)。

星期,又叫周,是一个时间单位,也是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星期作为时间周期,最早起源于巴比伦。世界通行的星期制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确立的。

星期在中国古称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中国的七曜开始并未作为时间单位。

在西方,古巴比伦人首先使用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伊斯兰教、基督教均按照有以星期为单位进行的宗教礼拜活动,故而在许多方言中,“礼拜”逐渐有了“星期”的含义。


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英文

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英文是:monday星期一,Tuesday星期二,Wednesday星期三,Thursday星期四,Friday星期五,Saturday星期六,Sunday星期天。

公元前7-6世纪,巴比伦人便有了星期制,他们把1个月分为4周,每周有7天,即1个星期。古巴比伦人创立的星期制,首先传到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古罗马人用他们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1周7天,从而出现了现在世界通用的星期制。这7个名称传到英国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又用他们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4个名称,这样就形成了今天英语中的1周7天的名称。

要记住星期日到星期一的英文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伤day已过,忙day将至,求死day快到,只求跳过未死day,直接受死day,完了好迎接福来day,一起过洒脱day。

自17世纪以来,现代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广泛影响下在世界各地传播。通过各类这些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体,英语已成为国际主导语言之一,在许多地区和专业的环境下的语言也有主导地位,例如科学、导航和法律。

英语是按照分布面积而言最流行的语言,但母语者数量是世界第三,仅次于汉语、西班牙语。它是学习最广泛的第二语言,是近60个主权国家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与英语为母语的人相比,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更多。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母语,在加勒比海、非洲和南亚被广泛使用。它是联合国、欧洲联盟以及许多其他世界和区域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大年初一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儿那祝贺新春。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习俗,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三:传说中,正月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不许摔坏东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这是提醒人们过年别得意忘形,也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忌跟还在睡梦中人拜年,须等到对方起床后再拜年。

正月初四:迎灶神。按照传统习俗,这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诸神。若是经商之人的话,应该闭门歇业,民间认为若不这样做的话,会导致亏待诸神,引起诸神不满。

正月初五:“破五”吃饺子。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正月初六: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人类的生日。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天公生。在中国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

正月初十:石头节。正月初十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正月初十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

正月十一:请紫姑,请子婿。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

正月十二: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即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

正月十四:试花灯。在古代,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称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称为“灯市”。

正月十五:吃元宵,点花灯,猜灯谜。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