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测量

2020/7/25 12:20:07
万年历日历:测量知识
测量知识
降雨量的测定方法

导语:每当我们看到气象部门播报降雨量的时候,都会好奇这个降雨量是怎么量出来的,是要走到大雨中测量吗?还是有什么简单便捷的测量方法?其实,降雨量有专门的测量工具,具体降雨量的测量工具有什么?以下为您介绍降雨量的测定方法。

降雨量的测定方法 降雨量的测量工具有什么

降雨量测定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松等。

如果你手边没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担心,利用一些常见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制一个,效果也相当不错。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用大小合适的方便面纸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筒口距地面的距离)承接雨水。雨停后,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

另外,人们也可以从降水情况来判定雨的等级:下小雨时,一般雨点清晰可辩,没有飘浮现象;落到地面、石板或屋瓦上不四溅;地面泥水浅洼形成很慢;至少两分钟以上才会润湿石板、屋瓦;屋檐下只有滴水。降中雨中,雨水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在硬地、屋瓦上雨水四溅;水洼泥潭形成很快;屋顶有沙沙声。下大雨时,雨如倾盆,模糊成片;落在屋瓦、水泥地或石板上可四处飞溅,水潭形成很快;屋顶雨水有喧闹声。

另外,还可以用测定降水量的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取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秤出重量然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降雨量

雨量器的类型:

1、翻斗式雨量计:分感应器和记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感应器用翻斗测量,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

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资料。

2、虹吸式雨量计: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状和大小与雨量器相同。当雨水经过漏斗导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浮子将随水位升高而上浮,带动自记笔在自记纸上划出水位上升的曲线。

当量筒内的水位达到10毫米时,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笔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记录。自记钟给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过程。

3、称重式雨量器:通过称量容器中捕获的雨水而实现记录降雨量。


降雨量怎样测量和计算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淞等。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液态降水量称为雨量,有时两者也作为同义词。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min为单位。单位时间的雨量称为雨强。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532.0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66.1毫米。

降水现象是指云中液态水或固态水向地面降落的一种天气现象,准确测量降水对于天气预报、气候分析以及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测量一场雪的降雪量

降雪量是指雪融化成水的 降水量,跟降雨量是一样的,有12小时与24小时的不同标准。一场雪的降雪量是需要测量的,那么,大家清楚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雪量?如何测量一场雪的降雪量?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雪量

1、用雨量筒接雪,然后将筒中的雪融化成水,用雨量杯测量,以毫米为单位。

2、用专用仪器称重,然后换算成毫米单位。

降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

降雪量等级分类: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

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20.0~30.0mm。

特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30mm以上。

降水量因素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②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除了堆雪人,积雪还有这些作用

积雪和降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积雪是指雪覆盖的面积达到该地可见面积一半以上的雪。

降雪指的是当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对降雪的观测主要指的是降雪量,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融化成水后,再用雨量筒测量得到一个数值。

积雪是中国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冬季积雪时间长,雪量丰沛,各行各业尤其是农牧业生产与季节性积雪有着密切的关系。冬季积雪对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壤墒情和春季灌溉高度依赖于积雪融水。另一方面,积雪也是气候变化中较为敏感的重要因子。因此,积雪的监测一直是国内外普遍高度重视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积雪监测还得用专业方法

积雪观测主要分为:

地面单点观测。主要方法有气象台站的观测、下雪期间气象工作人员用量雪筒进行观测和雪深自动观测仪监测。虽然单点观测比较准,但无法获取大范围数据。

卫星遥感监测。目前,中国气象部门开展积雪遥感监测所使用的卫星包括: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其中,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可以获取积雪深度和积雪覆盖信息,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可以获取积雪的动态变化信息。


日晷是测量什么的工具

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日晷也叫日晷仪,它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太阳影子不断的改变,从而指定当时的时间,在我国古代使用的比较普遍。人类使用日晷的历史非常遥远,古巴比伦在远古时期的6000年前就开始使用了,中国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

日晷仪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三围是哪三围怎么测量

三围是人体的胸围、腰围、臀围的合称。测量胸围时身体一定要放松。用软尺紧贴着身体通过乳头的水平位置围上一圈,为上胸围,用软尺贴着身体在乳房开始隆起的根部围上一圈为下胸围。在肚脐眼上方3cm的水平位置围上一圈得出的数值就是腰围。臀围就是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

我国健美专家曾根据一般女性国人曲线体型的“三围”,结合健身运动对人体形态,归纳出计算女性标准三围的方法:

胸围=身高×0.535,腰围=身高×0.365,臀围=身高×0.565。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三围”小于5厘米,说明过于苗条(偏瘦);大于5厘米,说明过于丰满(偏胖)的结论。

职业女模特的三围标准与此不同,由于职业需要,她们的三围标准与正常标准有一定的差距。针对中国人种特点,三围尺寸的标准一般为胸围84厘米,腰围61厘米,臀围90厘米。


首次测量到火星发生的日食是怎么回事

讯,据美国宇航局消息,近期,洞察号(InSight)任务从火星表面意外发现火星地对日食产生了反应。据了解,每个行星年,它的轨道大约在太阳与火星上任何给定点之间通过。每次这样做,都会在三天内导致1至7次日食。

美国宇航局(NASA)的洞察号(InSight)任务从火星表面向任务小组提供了数据。它的地震仪配备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urich)制造的电子设备,不仅记录了地震,而且还意外地对日食产生了反应。当火星上的火卫一直接移动到太阳前时,仪器会稍微向一侧倾斜,这种微小的影响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行星的内部。

站在火星上的观察者将看到行星的火卫一每五个小时从西向东穿过天空。每个行星年,它的轨道大约在太阳与火星上任何给定点之间通过。每次这样做,都会在三天内导致1至7次日食。自从2018年11月以来,发生这种情况的地方就是美国宇航局(NASA)的洞察号着陆器所在的地点,位于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Planitia)地区。

当我们的月亮在太阳前横渡时,地球就会发生一次日食现象,在火星上,这种现象的发生频率要比地球上发生的频率高得多。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学家西蒙史塔勒解释说:“但是,火星上的日食更短——它们仅持续30秒,而且从未发生过全食。”美国宇航局两个火星车"机遇"号和"好奇号"拍摄的照片显示,在太阳的衬托下,有一个锋利的块状物。

照片不是观察这些过境的唯一方法。史塔勒解释说:“当地球经历日食时,当大气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冷却并且空气从那个地方冲走时,仪器可以检测到温度的下降和阵风的迅速。”对来自洞察号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应表明,是否也可以在火星上检测到类似的影响。

为您推荐

澳洲大堡礁大量白化死亡!是否和澳洲烧7个月的山火有关?

17级龙卷风袭击美国 美国多地被夷为平地

NASA:北极冬天下雪!将导致更严重的变暖

NASA:北极晚上天空变亮!暗含人类气候变化的深刻危机

地球上最干净的空气闻起来怎么样?空气靠近寒冷的南极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