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概念

2020/7/14 18:37:55
万年历日历:概念知识
概念知识
降雨量1mm是什么概念

导语:很多人只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但其实它也是降雨量单位。作为降雨量单位,其表达形式自然和长度单位有一定区别。毫米的英文缩写为“mm”,那么,降雨量1mm是什么概念呢?一般降水量1mm需要打伞吗?一起来了解。

降雨量1mm是什么概念 降水量1mm需要打伞吗

降雨量

降雨量1mm是毛毛雨、小雨、阵雨,需要打伞。

关于小雨概念:

1、1小时内的雨量小于等于2.5mm的雨;

2、24小时内的雨量小于10mm的雨。

小雨是降水等级的6级划分方法中除痕量降水外的次低降水强度等级。

关于阵雨:

1、阵雨多发生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其余三个季节也时有发生;

2、雨量不定,来去快,雨时短;

3、时间不连续,来得快去得快,或者时有时无;

4、空间上的不连续,即阵雨范围上分布不均;

5、强度上的不连续,时小时大。

降雨量级别

具体级别划分:

毛毛雨、小雨、阵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0.1 - 4.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0.1 - 9.9。

小雨 - 中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3.0 - 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5.0 - 16.9。

中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5.0 - 14.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0.0 - 24.9。

中雨 - 大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0.0 - 22.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7.0 - 37.9。

大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5.0 - 2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25.0 - 49.9。

大雨 - 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23.0 - 4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38.0 - 74.9。

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30.0 - 6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50.0 - 99.9。

暴雨 - 大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50.0 - 104.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75.0 - 174.9。

大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70.0 - 13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00.0 - 249.9。

大暴雨-特大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05.0 - 16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50.0 - 239.9。

特大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 140.0;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 250.0。


40度高温天气什么概念

众所周知,高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所以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40度高温天气什么概念?40度高温天气是什么意思?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40度高温天气什么概念

40度已经超过人的忍耐极限,可能会造成死亡事故。高温天气34℃是个坎,日常生活中,冷与热都会造成身体的不舒适。人的正常体温大约维持在37℃,根据各国的实验,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是:夏季19℃~24℃,冬季12℃~22℃。所以,在炎热的夏天,湿度较高时,气温达到34℃就需要引起人们注意了。

1、电扇降温

电扇可以增强空气流通,在环境温度高于体温的情况下,空气流通并不能直接起到降温的效果,但是却可以提高水的蒸发效率,水蒸发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人体出汗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水分,因此吹电扇可以降温,使用电扇降温的时候一定要多补充水分,促进身体流汗。

2、洒水降温

由于水蒸发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而达到降温的效果,因此也可以通过洒水来进行降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洒水虽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但是地面温度很高,洒水后会感觉到更热,因此需要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洒水,这样可以使热量快速消散,从而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而且还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地面持续升温,降温效果就不大了。

3、饮食降温

上面都是通过外界方式进行降温的,还可以通过食用一些冷的水果、饮料、冰激凌等食物来进行降温,这些温度较低的食物食用后会吸收人体大量的热量,从而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如果是水果、饮料等食物,可以先用冷水浸泡一会再食用,这样清热解暑效果会更好。

我国高温天气呈明显增多趋势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温天气呈明显增多趋势,高温引发人员病死事件并不罕见。

200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北部及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出现38~40℃高温,局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0~43℃。持续高温使中暑人数明显增多,据金陵晚报报道,当年南京日均中暑达300人次。

2006年夏,川渝出现高温热浪。据中国青年报报道,8月14日一天重庆就有6000多人中暑。到了次日,中暑人数升至1.4万多人。

2013年我国南方遭遇罕见高温热浪,导致上海、湖北、江苏、江西、浙江、湖南等多地出现中暑死亡病例,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人数猛增。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数据,截至当年7月30日上海非职业性中暑死亡患者就已超过10人。

中暑危险程度

一般来讲,外界温度超过37℃对于肌体就会产生危险。中暑患者的体温越高,生命危险就会越大。一旦对中暑的应对不当,人体核心体温超过40℃中暑病死率高达41.7% ,若是体温超过42℃,病死率高达81.3%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暑情况都会产生致命危险,只有在热射病的情况下,才容易造成死亡。

从临床表现来看,根据中暑的轻重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

从职业特点来看,在高温、高湿没有通风的环境下长时间滞留都是中暑的高危行业,如冶金工人、清洁工、交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等。而中暑的高危人群则包括老人、小孩、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服用药物,以及孕妇等人群。

防暑小妙招

适量饮水、补充水分、盐分和矿物质;健康饮食增强营养;着装轻薄、色浅、宽松;户外活动携带防暑药品;室内避暑适度降温;驾车出行注意控温;特殊人群防暑降温需遵医嘱。

防晒霜主要是用于防晒伤,对中暑不能起到阻挡阳光和热量的作用;遮阳帽可以防暑,但遮阳空间有限其防暑效果一般,如果透气性非常差或者特别厚,更不利于散热,甚至会加重出现中暑的症状。


体感温度43度相当于什么概念

众所周知,人体能承受的高温是有一个临界值的,当超过这个数值时,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反应,甚至产生一定的伤害。那么,大家清楚体感温度43度相当于什么概念?体感温度43度是什么意思?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体感温度43度相当于什么概念

体感温度43度相当于极高热概念,体感温度是一个受综合环境因素影响的概念,目前气象部门只能根据一些经验模型来预报,不同的地区具体的计算方程式也不一样。

其实,“体感温度”既不是你的体,也不是我的感,它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客观指标。说到底,体感温度毕竟还只是体感温度。暂且不说不同人的体感、汗腺、散热能力差异较大,32℃气温,即使它能与高湿叠加出“47℃”的体感温度,但在此环境下的水依然只是温温的,不会让舌头感到任何“烫意”,和正常的32℃的水温没有差别。

人体如何感受温度的变化

人是恒温动物,自身温度维持在37度左右,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身体就能感觉得到,会觉得炎热或寒冷,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调节。

当身体的温度比周围环境高时,热量会散发出来,温差越大,散发得越快,这个时候就会感到寒冷,只有制造热量,才能维持平衡,炎热也是相同的原理。

人的体内,很多位置分布着温度感受器,位于游离的神经末梢,可以感应冷和热,当皮肤觉得炎热,温觉感受器就会启动,让人产生燥热感,当体表温度过低时,冷觉感应器就会启动。

感应器的敏感度,与信号的频率有关,当温度达到43度时,温觉感受器的离子通道会打开,冲动频率升到最高,温度下降时,频率也会慢慢下降。

有人做过实验,当皮肤的温度升至30度~46度时,感受器激活以后会放电,产生热觉,当温度超过46度,热感会消失,产生痛觉,因为皮肤已经超过了耐受高温的临界值。

感应器发出的信号,经电流传输到神经中枢,再经过效应器以后,就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身体就可以感觉到冷和热。

大脑皮质得到信号,通过条件反射,对身体的体温进行调节。比如说分泌汗液,肌肉紧绷,骨骼会不自主地收缩等,都是为了身体能够适应有温差的环境。

高温直接伤害

高温直接影响组成细胞质的结构,在短期内出现症状,并可从受热部位向非受热部位传递蔓延。伤害发生的可能原因如下:

(1)蛋白质变性

高温破坏蛋白质空间构型,失去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蛋白质变性最初是可逆的,在持续高温下,很快转变为不可逆的凝聚状态。

一般植物器官,细胞的含水量愈少,其抗热性愈强。故种子越干燥,其抗热性越强;幼苗含水量越多,越不耐热。

(2)脂类液化

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高温(温度到55℃左右)膜上脂类可以液化,膜中的脂类被释放出来,形成一些液化的小囊泡,膜的结构被破坏,使膜失去半透性和主动吸收的特性。脂类液化程度取决于脂肪酸的饱和程度,饱和脂肪酸愈多愈不易液化,耐热性愈强。如耐热藻类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比中生藻类的高。

高温间接伤害

间接伤害是指高温导致代谢的异常,渐渐使植物受害,其过程是缓慢的。高温常引起植物过度的蒸腾失水,此时同旱害相似,因细胞失水而造成一系列代谢失调,导致生长不良。

(1)饥饿

因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一般都低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高温下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即消耗大于合成,高温持续时间过长,植物体就会出现饥饿甚至死亡。

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相等时的温度,称温度补偿点。当温度高于补偿点时,就会消耗体内贮藏的养料,淀粉与蛋白质等含量显著减少。饥饿的产生也可能是由于运输受阻或库的接纳能力降低所致。

(2)毒性

高温下,氧气溶解度变小,植物的有氧呼吸受抑,无氧呼吸增强,使乙醇、乙醛等有毒物质积累。提高高温时的氧分压,可显著减轻热害。同时,高温也会抑制含氮化合物合成,促进蛋白质降解,使体内氨过量积累而毒害细胞。

(3)缺乏某些代谢物质

高温使某些生化环节受抑,从而引起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维生素、核苷酸等活性物质缺乏,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出现伤害。

(4)蛋白质合成下降

高温可促使细胞产生自溶的水解酶类,或溶酶体破裂释放出水解酶,导致蛋白质降解;高温还可破坏氧化磷酸化的偶联,使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能量缺乏。此外,高温下核糖体和核酸的生物活性下降,从根本上降低了蛋白质的合成能力。


日降水量500毫米什么概念

日降水量500毫米相当于用一个20cm直径的圆柱形,里面装上漏斗以及量杯,量杯的直径为4cm,雨量筒中的雨水倒进量杯中,这时刻度出现在500毫米的位置,指的就是日降水量为500毫米。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日降雨量10.0-24.9毫米为中雨。

日降雨量25.0-49.9毫米为大雨;日降雨量为50.0-99.9毫米是暴雨;日降雨量为100.0-250.0毫米是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

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在一亩地(666.7平方米)上面的降水量到达水深1毫米。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具体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2级地震什么概念

导语:比较小的地震是没什么感觉的,那么,发生2级地震什么感觉呢?到底2级地震什么概念呢?根据地震的级别描述,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是没法感觉到的,2.5级以上才有震感。具体情况,我们一起来了解。

2级地震什么概念 2级地震什么感觉

2级地震

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按破坏程度分类:

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

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我国地震带分布:

地震分布

1、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1)郯城-营口地震带。(2)华北平原地震带。(3)汾渭地震带。(4)银川-河套地震带。

2、青藏高原地震区

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3、四川龙门山地震带

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绵延200多千米。海拔1000~1500米。龙门山最高峰海拔2345米,海拔由盆地边缘2000米向西逐渐升高到3000米以上,主峰九顶山海拔高达4984米,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

地震专题:今天地震最新消息


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意思

导语:气象台在预报降雨量的时候,都是用毫米来计算。学过数学的我们都知道,毫米通常为一个长度单位,而且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如此怎么会作为降雨量单位了呢?到底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概念吧。

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意思 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概念

降雨量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所以用毫米单位来表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

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250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松等。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液态降水量称为雨量,有时两者也作为同义词。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min为单位。单位时间的雨量称为雨强。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532.0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66.1毫米。

不同级别的降雨量情况:

降雨量等级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2.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0.0mm或积雪深度达16CM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4.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30.0mm或积雪深度达32CM的降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