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规律

2021/9/26 13:00:39
万年历日历:规律知识
规律知识
月相变化规律是怎么样的

月相变化顺序为:朔月-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残)-下弦月-峨眉月(残)-朔月。月相的变化周期为29.5306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朔日日月几乎同升同落,伺候月亮每天向东移动13°,推迟约50分钟升起。月球的亮面永远朝向太阳,和太阳角距越大,月球亮面所占比例越大。

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一个朔望月月球大约(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所以一恒星月大约为29.53*360/389.11=27.32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地震发生具有什么规律

现在还没有人准确地知道地球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地震这种现象,历史上最早关于地震的记录距离现在已经有4千多年的历史了。地震发生是有规律的,那么,大家知道地震发生具有什么规律?地震发生有哪些规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信息,请大家参阅。

地震发生具有什么规律

规律是全球地震带绝大多数沿岩石圈板块的边界发育,部分发生在大陆内部的活动断裂带。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南纬60度和北纬60度之间的广大地区,在南极和北极很少有地震发生。

全球地震分布划分为四条巨大的地震带:

01、环太平洋地震带

该带在东太平洋主要沿北美、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在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主要沿岛屿外侧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该带上。例如,1923年日本关东8.3级地震,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8.3级地震,1960年智利9.5级地震。

0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该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它横越欧、亚、非三大洲,全长超过20000km,基本上与东西向火山带位置相同,但带状特性更加鲜明。

该带集中了世界上15% 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有的地震很强烈,如1755年葡萄牙里斯本8.7级地震、1897年印度阿萨姆8.5级地震、1950年我国西藏察隅8.5级地震。

03、大洋中脊地震带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04、陆内变形带

近代研究表明,大陆内部分布有一些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主要是板块碰撞影响带(断裂带)和陆内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地震带)。

陆内地震或板内地震虽然规模不如上述三个带,但不少地区地震频繁,震级大,震源深度小,一般不超过20km,破坏性很强。如我国塔里木盆地西北侧的伽狮-沙雅一带,5~6级地震时有发生。1976年发生的7.8级唐山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其位置都不在板块边界处,而是大陆内部断裂带部位,属于板块构造作用影响下的陆内变形结果。

为什么会地震

绝大多数的地震由地壳运动所引起。刚硬的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形变甚至破裂,往往就会产生地震。

虽然目前对地壳运动的推动力从何而来还有争论,对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有许多推测,但关于“地震是由于该处的岩石发生破裂而直接引起”这一论断是毫无疑问的。

绝大多数地震的发生是由于该处地下的岩石产生了新的断裂,或原有的裂缝再次发生错动,强烈的地震则多发生在地下原有断裂的地方。当地下的岩石接近破裂时,太阳和月亮引力作用、大气或水(水库)对地面压力的变化,都可促成破裂,从而引发地震。

地震也常常伴随着火山爆发,大量炽热的岩浆从地层深处喷出,其体积迅速膨胀,冲击地壳,因此常常引起地震。

地震来临前的预兆

1、动物异常:蛇、鱼、鸟、鼠等动物被称为地震“活仪器”。鼠类异常反应来得最早,大老鼠成群结队叼着小老鼠乱跑,黄鼠狼大搬家。大小家畜如狗乱叫狂吠、上墙上房,猪不吃食,羊不进圈,猫乱抓乱挠。马、牛不吃料或乱奔或发呆。鸡、鸭、鹅惨叫不停等等动物的异常反应常与地震活动有密切联系。鱼类震前的表现,成群漂浮,有的发呆,有的翻白,有的佯死,有的倒立水中打旋,或者跃出水面。

2、植物预兆:某些植物对地震的反应是有代表性的,其中含羞草的反应较为典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是张开的,到了夜晚叶片逐渐自动闭合。然而,科学家发现,地震前夕,含羞草显得有点反常:白天它的叶子紧闭着,夜晚叶片反而半张半开了。地震发生时,含羞草的小叶全部张开了。

3、地形变化:地形变震前会有地形变化,如垂直升降、水平位移、地面倾斜等。


地震发生时的规律

自古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比较大的地震国家之一,因此,中国人保存了大量的地震记载。据说,地震发生的时候是有规律的,那么,大家知道地震发生时的规律是什么?地震活动时的规律是什么?接下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涨知识的节奏,还不赶紧来围观围观。

地震发生时的规律

规律是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根据地震发生的特征,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活跃幕”。

一般认为地震活动的这一周期性,是由于在活跃期中,地震释放了大量能量,需要有足够的时间重新积累能量,当能量足以使岩石变形、破裂,地震活动方能再次活跃。活跃期中的地震,除次数增多外,大地震也增多。

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

(一)地震系列

在较短的时间内(数天、数周或数月),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所发生一系列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称地震系列。其中,地震级别特别大的一次地震为主震;主震前发生一系列微震或较小的地震称前震;主震后所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余震。

地震系列反映出地震发生时地应力变化的过程。当地应力即将加强到岩层极限强度时,岩层产生一系列较小的错动,引发较小的前震;地应力继续增大,超过岩层承受强度时,岩层产生滑动或断裂,形成主震;以后岩层中剩余能量逐渐释放出来,引发一些较小的余震。

地震系列按发生震级比例还可以分:①单发型地震,前震和余震都很少且很低弱。②主震型地震,主震震级突出,其能量占全系列的 90% 以上,前震少或无,余震较多。如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主震 7.8级,几乎没有前震,而余震连续数年不断。③震群型地震,前震、主震、余震的震级相差不很大,活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如1966年的邢台地震。

研究地震系列有助于预测和预报地震的活动趋势。

(二)地震间歇性(周期性)

根据地震史分析,在全世界或一个地区存在一段时间内多震,称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内少震,称地震平静期。这种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称地震间歇性或周期性,这是一个地震带地壳的应变积累和释放交替过程的表现。

地震发生时自救方法

在高楼里

远离高层楼的窗户。发生地震时,高层楼面向马路的那面墙很不稳定,高层楼的窗户更要远离。现在的楼一般都是框架式结构,砖起到的作用是隔风隔雨,但不承重。地震时,常常是框架在,墙没了,如果人躲在窗户下,很容易被甩出去。

千万不能坐电梯。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搭乘电梯。一旦断电,人会被困在电梯里出不来。若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可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电梯一旦停下,迅速离开。

往哪儿跑要看情况。地震发生后,一定要往楼下跑吗?答案是不一定。尤其是对身处高楼层的人而言,原则是就近——离地面近就往地面跑,离楼顶近就往楼顶跑,总之,“见天见地”都能够和外界接触,相对更安全。

确认是逃生通道还是过火通道。逃生时,一定要走逃生通道。现在的高楼在设计时,有的设计了专门的过火通道,是用于疏通火情的,千万要分清楚。

逃生绳使用分人群。有的家庭备有逃生设备,比如速降绳,使用时一定要在一轮地震波结束后的平静期。另外,使用速降绳的人一定要经过训练,速降过程中需要脚的借力支撑,否则跟跳楼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根绳而已。

在低层楼房里

砖混楼更容易坍塌。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较,砖混结构楼房的主要承重材料砖砌体为脆性材料,抗震性能较差,框架结构稍胜之。地震发生后,住在砖混老楼里面的人应更主动地寻找机会,迅速撤离。

一定要按顺序逃离。救援人员在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救援时发现,一些楼内的遇难者倒在过道、楼梯或屋门口附近。这表明地震时人们向外逃,但是还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地震时,群体逃生不要拥挤,一定要按顺序逃离,前面的人尽量为后面的人留下逃生时间。

处于低楼层也不能跳楼。住在二层、三层的居民,也不要随意选择跳楼逃生,跳楼不仅会造成骨折,还可能被高处坠落的重物砸伤。


闰年几年一次

一般情况下,闰年是四年出现一次,比如2008、2012、2016、2020、2024等都为闰年。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闰年有366天。闰年是历法中的名词,分为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

注意闰年(公历中的名词)和闰月(农历中的名词)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公历只分闰年和平年,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2月中多一天);平年中也可能有闰月(如2017年是平年,农历有闰月,闰六月)。

闰年产生的根本原因: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约0.2422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积一天,故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时间长度变为366天,这一年就是闰年。

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400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400年中要减少3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通常说法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辐射雾消散的一般规律

见过辐射雾的朋友应该清楚,辐射雾的厚度是几十米到几百米,水平范围不大,分布不均匀。那么,大家知道辐射雾消散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辐射雾消散的普遍规律是什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看。

辐射雾消散的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是白天辐射升温逐渐消散辐射雾,雾消散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段雾,多在1小时以内消散,潮湿地区则以长雾最多见,可持续6小时左右。起雾也根据当地地理情况及山区地形有关,一般黎明前的黑暗雾就起来了,雾大的地区一般很难散去。

辐射雾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秋冬季居多;多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最浓。辐射雾主要是因为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所致,因此雾多发生在夜最长、气温最低的冬季。只要满足条件,在大部分地区均可形成。

辐射雾简介

辐射雾的概念

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并不是指这种雾具有辐射性。辐射雾在北方冬季、初春和秋末等季节比较常见。主要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随着太阳的升高,地面温度上升,辐射雾也会立即蒸发消散。所以,早晨出现辐射雾,常预示着当天有个好天气。民间“早晨地罩雾,尽管晒谷物”、“十雾九晴”的说法就是指辐射雾。

辐射雾的特征

季节性和日变化:秋冬季居多;多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最浓,白天辐射升温逐渐消散;

与地理环境有关:潮湿的山谷、洼地、盆地;

尺度:厚度几十米到几百米,平均150米左右,水平范围不大,分布不均,常零星分布,在平原上也可连成一片。

辐射雾的形成条件

冷却条件:辐射雾晴朗少云的夜间或清晨,地面散热迅速,使近地面气层降温多,有利于水汽凝结。当低空有辐射逆温形成时,有利于近地面层大量雾滴聚积于逆温层下而形成辐射雾。

水汽条件:近地面层水汽充沛时,气温稍有下降就会使水汽凝结。湿度越大、湿层越厚,就越有利于形成雾。当空气被雨和潮湿的地面增湿以后,对形成此类雾特别有利。

层结条件:近地面气层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时,就有利于水汽和尘埃杂质的聚集,如又有辐射冷却作用便易于水汽凝结形成雾。当气层不稳定时,就有利于上下层热量的交换和水汽扩散,而不利于雾的形成。

风力条件:静风有利于形成露、霜或浅雾,但不利于形成雾;微风(1-3米/秒)对雾的形成最有利。要形成一定强度及一定厚度的辐射雾,仅有辐射冷却还不够,还必须有适度的垂直混合作用相配合,以便形成较厚的冷却层。空气静稳时,垂直混合太弱,不利于形成辐射雾,而风速过大(>3米/秒)及温度层结不很稳定时,垂直混合又太强,也不利于形成辐射雾。

与天气变化相关的辐射

(1)辐射雾

辐射雾(Radiation fog)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并不是指这种雾具有辐射性。辐射雾在北方冬季、初春和秋末等季节比较常见。主要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随着太阳的升高,地面温度上升,辐射雾也会立即蒸发消散。所以,早晨出现辐射雾,常预示着当天有个好天气。民间早晨地罩雾,尽管晒谷物、十雾九晴的说法就是指辐射雾。城市及其附近,烟粒、尘埃多,凝结核充沛,因此特别容易形成浓雾,故常称作都市雾。

(2)辐射霜

由于地面或地物夜间辐射冷却,使贴地(或贴近地物的)空气达到饱和,并使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至0°C以下而形成的霜,称为辐射霜。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辐射降温

辐射降温每时每刻都存在,只是白天地面所接受到的太阳短波辐射大于地面的长波辐射。

在晴朗微风的晚上,空气本身向外散热使自身温度降低的过程,同时近地面空气的晚间除受自身辐射冷却外,还受到地面的辐射冷却的双重影响,气温不断降低,由于温度下降,空气温度容易降至零点,同时饱和水汽压值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但由于辐射冷却比较慢和形成的大气层结稳定,因而只能形成雾、霜、露。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

在上学的时候,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肯定要知道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一些小知识。其中,凹镜和凸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的原理成像的,关于凹镜和凸镜成像都有一定的规律。那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口诀是什么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

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点物像等。实像总是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追着物体跑,物距像距和在变。

2、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一倍焦距分虚实,“由虚像变实像”,刚好一倍不成像。二倍焦距分大小,“物像由大变小”,刚好两倍一样大。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在异侧,虚像正立在同侧。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种光学定律。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且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称为实像;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且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称为虚像。

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如果是厚的弯月形凹透镜,情况会更复杂。当厚度足够大时相当于伽利略望远镜,厚度更大时还会相当于正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