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不是哺乳动物。蝶,通称为蝴蝶,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蝴蝶被归类为鳞翅目,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物种都归在这类下。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中国有1200种。
蝴蝶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30~32厘米左右,最小的只有0.3厘米左右。蝴蝶和蛾类的主要区别是蝴蝶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蛾的触角形状多样。蝴蝶被归类为鳞翅目,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物种都归在这类下。蝴蝶从白垩纪起随着作为食物的显花植物而演进,并为之授粉,是昆虫演进中最后一类生物。
蝴蝶之所以叫butterfly 的原因有一种流传比较久远的说法,因为蝴蝶喜欢偷吃奶油和牛奶,人们把它说成是长着彩色翅膀、喜欢偷吃奶油的精灵,所以叫它butterfly。以上传说也反映在蝴蝶的德语名称之一milchdieb,该词相当于英文milk-thief(偷奶贼)。
另有一种解释说,其中butter是指蝴蝶的颜色;fly这个本来就是泛指能飞行的昆虫,而butterfly一词最先可能指的是源自南欧冬季过后,出现的一种带着硫磺色(合翅时较近于奶油色)的粉蝶。雄蝶前翅色泽澄黄,飞行时带起一道温暖的光线,被人们称为butter-colored fly。这个词渐渐演变成butterfly,并用来指涉所有种类的蝴蝶。
导语:一般在人们的认知中,觉得龟是非常长寿的一种动物,所以便觉得,在海洋中生物中,海龟就是最长寿的。但实际上,海葵也是比较长寿的。那么,海葵和海龟哪种海洋动物的寿命更长呢?你知道海洋里哪种动物寿命最长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
海葵和海龟哪种海洋动物的寿命更长
海洋生物
海葵。它是一个连大脑都没有构造十分简单的动物,看上去就像一朵花一样,但其实它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食肉动物,它的触手还可以释放出剧毒。经过科学家测定它的年龄能达到1500到2100岁。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但其实是动物。暖海海域中的个体较大,呈圆柱形。在岩岸贮水的石缝中,常见体表具乳突的是绿侧花海葵。在我国东海,太平洋侧花海葵数量之多可达到每平方米数百至近万个。在几平方厘米的贝壳、石块上,也会有紫褐色带桔黄色纵带的纵条肌海葵,当其收缩时酷似西瓜故又名西瓜海葵。此外,还有触手众多的细指海葵等。
海葵的单体呈圆柱状,柱体开口端为口盘、封闭端为基盘。口盘中央为口,口部周围有充分伸展的软而美丽的花瓣状触手,犹如生机勃勃向日葵,因而得名。
触手的数目因种而异,但内环者大于外环,数目均为6的倍数,具有摄食、保卫和运动的功能。附着端的基盘,可分泌腺体吸附石块、贝壳、海藻或木桩等硬物上。口盘的直径大多为几厘米,但栖息在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口盘直径可以有1.5米。海葵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绿的、红的、白的、桔黄的、具斑点、具条纹的或多色的。这些色彩一是来自于本身组织中的色素,二是来自与它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仅使海葵大为增色,而且也为海葵提供了营养。生活在热带珊瑚礁中的几种海葵,白天伸展着有色彩的部分使共生藻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到晚上再伸出触手以捕食。
生活习性:
海洋生物
各大洋都有分布,从潮间带到超过10,000公尺(约33,000呎)深处,有的生活在淡咸水里。海葵广布于海洋中,多数栖息在浅海和岩岸的水洼或石缝中,少数生活在大洋深渊,最大栖息深度达10210米。在超深渊底栖动物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这类动物的巨型个体一般见于热带海区,如口盘直径有1米的大海葵只分布在珊瑚礁上。
海葵的食性很杂,食物包括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甚至鱼类等。这些动物被海葵的刺丝麻痹之后,由触手捕捉后送入口中。在消化腔中由分泌的消化酶进行消化,养料由消化腔中的内胚层细胞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口排出。因此,它们属于腔肠动物。
海葵多数不移动,有的偶尔爬动,或以翻慢筋斗方式移动。有些属(如Edwardsia属、滨海葵属〔Halcampa〕、Peachia属)无基盘,深埋於泥沙内,仅露出口和触手。幻海葵属(Minyas)在近海面处浮动,口端朝下。海葵无骨骼,但能分泌角质外膜。有的能分泌黏液,周围黏满沙粒、贝壳或其他物体。触手的刺丝囊麻痹鱼等动物。有的只吃微生物。
多数海葵喜独居,个体相遇时也常会发生冲突甚至厮杀。二者常是触手接触后都立即缩回去 。若二者属同一无性生殖系的成员,就逐渐伸展触手,像朋友握手相互搭在一起,再无敌对反应。若属不同繁殖系的成员,触手一接触就缩回,再接触再缩回,然后彼此剑拔弩张,展开一场厮杀。先是口盘基部的特殊武器,即边缘结节(瘤)胀大,内部充水,变成锥形,继而体部环肌收缩,使身体变高,然后将整个身体向对方压去,在压倒对方的一刹那,立即将延长的结节朝对方刺去,结节顶端有大的有毒素的刺胞,若刺到对方会立即射出毒液。双方总是你来我往,以牙还牙。几分钟后弱者也常主动撤退,脱离接触。若无隐身之所,则会使身体浮起来,任海水把自己冲走。若无任何退路,就会不停地遭受攻击,时间一长,也难免一死。
关于海龟:
海洋生物
海龟生活于亚热带近海上层,终身生活于海洋中。大多数海龟居住在沿岸的浅滩水域,有些种类的海龟冬季居住在食物丰富的水域,到了季产卵季节会作一次长途迁徙。海龟实际上是游泳的好手,长长的前肢像桨一样,使它们很适合水中的生活。 海龟有洄游的习性般海龟在海水温度下降后,会迁徙到水温较高的水域来抵御寒冷。但有时峰面来得太快,水温急速下降,海龟的体温、生理活动及浮力控制等在短时间内无法调节,就会出现冻死的情形。有时这些海龟会在泥底屮停留很长的时间,其代谢速度也下降,进行类似冬眠的行为。这是海洋生物中发现的少数会冬眠的例子。
美国科学家在研究多年后发现,地球磁场是海龟回家时的指南针和地图。科学家们早就发现,海龟能通过地球磁场和太阳及其他星体的位置来辨别方向。但对于迁徙中的海龟来说,仅有“方向感”是不够的,它们可能还有一张“地图”,用于明确自己的地理位置,最终到达某个特定的目的地。
海龟在野生环境下生长速度较为均匀,每年平均生长为10-15千克,以2-4岁时生长比率最高,而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增长较为迅速,尤其是1-2岁时,体重年平均可增长30千克。为了适应海水中的生活环境,在眼窝后面还生有排盐的腺体,能把体内过多的盐分通过眼的边缘排出,还能使喝进的海水经盐腺去盐而淡化。
海龟是用肺进行呼吸的,但胸部不能活动,是一种吞气式的呼吸方式,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将头伸出海面来呼吸。但也可以比较长时间地在水下生活,依靠肛囊来过滤氧气。但夜间,海龟是要浮在水面上休息的,这时候是完全靠肺呼吸。
海龟的食性很杂,以鱼类、头足纲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以及海藻等为食。在人工饲养条件摄食各种海鱼、虾、海藻以及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且食量很大,尤其是幼体,更偏肉食性饵料。
海龟在吃水草的同时也吞下海水, 摄取了大量的盐。在海龟泪腺旁的一些特殊腺体会排出这些盐,以保持体内外盐分密度一致,因此海龟在岸上的“流泪”现象。健康的海龟每隔一段时间抬起头部呼吸;将其放置于地板,会设法爬行; 拉其前肢,前肢用力回缩;抬起海龟,前肢会上下拍打。
刚孵出的小海龟,不管海滩的地势如何或气候变化怎样都要离开巢穴,爬过沙滩,回归大海。这是因为,海龟的视觉系统对光信号起正趋光性反应,使它们向着正电荷密集的海洋爬去。初生幼龟的敌人很多,如海鸟、大蜥蜴等,幼龟常在爬回大海的途中,遭遇敌人的袭击。 小海龟的生存几率很低,平均100只当中仅有一两只能存活下来。
讯,一座湖水的水质如何,可以从生活在该湖里的生物看出来,优质的水质,鱼类会喜欢在这里生存,反之则很少见到。近日,有科研人言检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现身洞庭湖,他们表示,这就表明洞庭湖水生生物栖息环境有所改善!下面一起来了解情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现身洞庭湖
长江鲟现身洞庭湖
11月2日上午,在湖南益阳南县茅草街“南洞庭湖草龟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监测到一尾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这是科研人员首次在洞庭湖水域监测到该物种。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是长江特有鱼类。此前受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长江鲟种群资源严重衰退,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当日,科研人员监测到的这尾长江鲟全长85厘米,重约4kg,科研人员在测量完基础生物学数据后,对其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伤后,渔政人员将其放归原水域。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廖伏初总工程师介绍,此前仅在文献中记载洞庭湖、湘江有长江鲟分布,此次南县水域监测到长江鲟,表明洞庭湖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体型特征:
长江鲟生活环境
长江鲟成熟个体的体长分布在75-105厘米,体重为4.5-12.5千克;雌性为6-8龄,体长为99-108厘米,体重为9-15.9千克。长江鲟最小性成熟个体,雄性为4龄,雌性为6龄。
背鳍48-53;臀鳍32-34;胸鳍38-39;腹鳍30-31。鳃耙19-55。体长为体高的6.70-8.83倍,为头长的2.77-3.25倍;头长为吻长的1.97-2.13倍,为眼径的8.79-18.00倍,为眼间隔的3.60-4.12倍。
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呈楔头形。吻端尖细,稍向上翘。鼻孔大,位眼前方。眼小,均位头侧中央部。口下位,横裂,能伸缩,上下唇具有许多细小突起。吻的腹面具2对长触须,其长约等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鳃裂大。鳃耙多且排列紧密,薄片状。背鳍1个,后位,起点在腹鳍之后,近于尾鳍。臀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胸鳍位低,位鳃孔后下方。腹鳍后缘凹形、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
幼鱼皮肤粗糙,成体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光滑面。体具5纵行骨板,背鳍前面有9-14块,第一块骨板不特别大,背鳍后有1-2块;体侧骨板31-40块;腹侧骨板10-12块;臀鳍前后各有1-2块大骨板。成熟鱼额、顶骨在背中线上彼此紧接或相嵌,不留颌、顶骨间缝(或间孔)。脊柱结构上,有27枚左右完整的壳状椎体;在两枚基背片之间只有1枚间背片。尿殖管结构上,长江鲟的内输卵管游离部分较长,后端有小孔,雄体有细长的内输卵管盲管。
体背部和侧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
栖息环境:
长江鲟栖息环境
长江鲟属于淡水定居性鱼类,略有集群,是一种广温性鱼类,生活适应水温范围1-32℃。天然环境中长江鲟喜欢在较暗的底层缓流水体中活动,经常栖息在8-10米的江河浅水区,底质为沙质或碛滩,有较多的腐殖质和底栖生物。在岩礁、沙底、卵石区域游动、觅食。冬季在有缓流的河道中越冬,立春后在江水回温至12℃以上时开始溯水上游到长江的干支流摄食产卵。
分布:
在20世纪中叶之前,一直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2019年野外灭绝,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以及与一些支流的汇合处。然而,在河流中观察到的大多数个体来自大规模释放。
骡子的体形较大,耳朵长,蹄小,性情温顺,易于饲养,行走轻快,适应性强。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骡子是什么动物杂交而来的?骡子是哪种动物杂交来的?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骡子是什么动物杂交而来的
骡子是马和驴杂交所生后代,当马和驴交配的时候,它们的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这样的受精卵分裂分化将来发育成骡子。公驴和母马交配生下的叫“马骡”,公马和母驴交配生下的叫“驴骡”。
骡子体型较大,像马,叫声似驴,耳长,鬃毛和尾毛则介于马和驴之间,俗称“马骡”。蹄小,四肢筋腱强韧。骡的体型与马比较,头稍长而窄,耳长、颈短,鬣毛稀短,前胸窄,鬐甲低,腰部坚实有力。
骡子脾气不错,性情温顺而倔强。不仅耐粗饲料、耐劳,抗病力及适应性强,而且挽力大并能持久。骡子性情急躁了点却很聪明,还很能善解人意,不过只可惜仅仅能使用20年左右。
骡子主要用途:
1、骡子对人类的贡献很大,它集合了马和驴的优势,在一些交通不是很便利的偏远农村,正是骡子大显身手的地方,它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是憨厚的代名词,马骡力气大能驼重物,驴骡擅长奔跑可做轻装快速运输,这都是马和驴不能相比较的。
2、在之前普遍依赖畜力运输的年代,骡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一、二次大战中,骡子发挥的作用也不比汽车等交通工具小。骡的缺点自身不能繁殖,而且有时候也继承了驴脾气。
骡子为什么不能繁殖
骡子是由马和驴杂交的,而马和驴是2种生物,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因为染色体不成对(63个),生殖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分裂。马具有32对染色体,而驴则是31对。虽然马和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其配子不仅可以彼此结合,而且还可以发育成完整的个体,但是其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成了32+31,无论怎么样总有一条染色体是孤单的。不过骡子依然是幸运的,因为如果这是某匹马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的话(如果是马则称为单体2n-1),那它基本上不能生存,对于有性生殖的二倍体物种(因为一些常见的植物是多倍体,比如小麦)来说,纯粹的单倍体的生存能力都比这种状态的好。
反之,这如果是一头驴细胞中的染色体构成则成为三体,多余的那条染色体一定有三条 32+31的骡子,并不是真正的31对+1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减数分裂的时候,它不会简单的将31对染色体彼此分离,然后多余的那条再随机分配。这就是骡子乃至别的杂交动物遇上的麻烦,它们的染色体在分离的过程中,趋向于随机分离自由组合。因为对于能够存活的三体来说,其可育性虽然比正常的低,但也是相当高的,除了那条多余的染色体之外,其余的都能正常配对,彼此分离。
既然骡子不能生育那为什么这个物种没有绝种呢?这问题要追逆到它们父母这一代,骡子是大名鼎鼎的“混血儿”,一头公驴和一匹母马交配后后代就叫“马骡”,一头公马和一头母驴交配后后代就是“驴骡”,见到骡子你不难发现骡子身上很多地方很像马,有些地方又很像驴,虽然从外观上看体型非常像马,叫的时候却的的确确是驴的声音,而且骡子的耳朵比较长。
高等动物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卵细胞产于雌性动物的卵巢,精子产于雄性动物的睾丸。而骡子这种“混血儿”,无论公骡和母骡,生殖系统虽然在构造上还较完善,然而,生理机能可不正常。动物工作者研究证明,骡子不能生殖是由于缺少某种激素。公骡的生殖器官不能产生动情素,因而不能发情,同 时也不能产生成熟的精子。母骡的生殖器官虽能产生动情素,但由于缺乏 助孕素,因而产生的卵细胞很衰弱,不久即死,也不能成熟,当然也就不能受精。这就是骡子只有“一辈'的道理。
老鼠是哺乳动物。老鼠是哺乳纲、啮齿目、鼠科的啮齿类动物,俗称“耗子”,繁殖方式是胎生,是哺乳动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很强的动物。全世界有鼠类大约480种,无论室内、野外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足迹。种群数量的增长,从理论上说应按几何级数倍增,但是实际老鼠上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增长速度有限,在密度达到该环境的容纳限量时,增长速度在0的左右波动。
老鼠常出没于下水道、厕所、厨房、杂物堆、垃圾堆放处等处,在带菌场所与干净场所来回行动,经由鼠脚、体毛及胃携带物来传播病原菌。老鼠来无影去无踪,从来不与人打照面。它们的嗅觉很灵敏,尤其对人的气味更是熟悉。只要一闻到便远远地避开。它们的巢同样也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从来不会受到干扰。
老鼠体型较小,体色以灰、褐色为主。上、下颌各具有一对门齿,大多无齿。老鼠的性成熟早,一般生下来几个月后就可开始繁殖。一年可繁殖数次,每次产仔十只左右。适应性强,分布广,种类多。
老鼠是很多疾病的贮存宿主或媒介,已知老鼠对人类2113传播的疾病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斑疹伤寒、蜱性回归热等57种。
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叫作“基蒂氏猪鼻蝠”,另一种说法是最小的哺乳动物是小鼩鼱。基蒂氏猪鼻蝠又被称为“大黄蜂蝙蝠”,其体长仅有3厘米,重量在2克左右,大小同蝴蝶差不多。小鼩鼱这种动物的体长躲在3.5~18厘米之间,它们的尾长0.9~12厘米,体重也在2克左右。
基蒂氏猪鼻蝠简介
大黄蜂蝙蝠是泰国的大黄蜂蝠,体型最大只有1英寸,这种微型哺乳动物翅膀伸展开仅8厘米,属于食虫类蝙蝠,以空中飞行的小昆虫为食。
大黄蜂蝙蝠像所有蝙蝠一样喜欢栖息在洞穴环境中,喜欢以昆虫为食。由于体型很小,它们可以很容易地栖息在拇指尖上。这种蝙蝠在1974年才被发现,居住于泰国境内的石灰石岩洞上,它被认为是全球12种最濒临灭绝物种之一,世界仅生存着200只大黄蜂蝙蝠。
小鼩鼱简介
小鼩鼱栖息于森林、灌丛、草地中。巢穴筑于茂密灌木丛、草丛或树根下,用草叶造成球形窝,直径约7cm,其侧面有一入口。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每年繁殖1-2次,每胎6-8仔。属有益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