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多发

2020/7/8 16:02:48
万年历日历:多发知识
多发知识
台风为何多发生在夏秋季

我们知道,台风一般多集中在炎热的夏秋时节,而秋天过后,海上的台风便会慢慢沉寂下来,等到来年的夏季,才有迎来爆发季节。那么,到底台风为什么多发生在夏秋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夏秋季多台风的原因。

台风为什么多发生在夏秋季 我国夏秋季多台风的原因

台风发生的环境需有较高的气温和大量的水气,发生对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不同秉性的风,且发生波动而造成旋涡等,此均以夏秋环较为适合。

一般过了秋季,太阳直射点往南,南半球之东南信风不能侵入北半球,能形成台风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在北半球台风多发生在七、八、九三个月,十二月至翌年四月间则极少发生。

不同区域发生的时间不同:

1、南海中北部海面,1~4月很少,6~9月主要集中发生在北纬15°以北海面,10~12月则往南移动;2、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台风发生的高频区主要在这一海域北纬15°以南,6月渐北移,7~8月出现在吕宋岛到琉球岛附近海面,9月以后生成区又南移;3、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1~5月很少,6月和11月形成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7~10月集中在岛的周围;4、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1~6月很少,9月以后发生区东移。10月发生数最多。

台风发生密集区随纬度和月份有明显变化,绝大多数发生在北纬10°~20°,最北和最南分别在北纬30°和北纬2°左右。

夏季的台风强还是秋季台风?

秋台风。

一般而言,七八月份是台风生成的旺季,这段时间台风偏少,会使全年台风偏少。但是台风不只是夏天的产物,秋天台风生成的消息也会不断传来。所谓的秋台风,一般是指九月以后生成的台风。

和夏天生成的台风相比,秋季生成的台风又有什么显著特点呢?专家认为,首先是移动路径偏南。这是因为进入秋季以后,影响热带气旋路径的副热带高压开始东退南移,位置逐渐偏南而造成的。其次是强度相对较强,造成的损失也比较严重。比如2005年超强台风“泰利”在登陆花莲时的瞬间风力竟然超过17级。它给福建沿海带来了9级到11级的大风,并于当天下午在福建莆田再次登陆,给江西和安徽带来了强烈的降雨,造成巨大损失。

另外,从损失的程度来说,秋台风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从“秋分”到“小雪”节气正是我国南方晚稻抽穗扬花的成熟期。这时如果有台风来袭,狂风暴雨会使作物的叶片受损,谷粒脱落霉烂,甚至彻底损毁,造成严重的减产或者绝收。2005年的强台风“达维”在9月26日凌晨登陆海南万宁沿海,由于当时正值水稻收割香蕉成熟的季节,致使海南省的农业受到了重创。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台风活动的规律更加难以把握,将使台风防御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不能因前期台风少而放松警惕。因此,将来更需加强秋季台风的防御。

想了解台风更多消息,请关注》》》》最新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台湾地震带多发的是哪个县市

想必大家都清楚,中国地震发生次数比较多的地方有台湾、四川、新疆、西藏、云南等等。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台湾地震带多发的是哪个县市?台湾地震带频发是什么县市?今天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是满满的干货,大家注意查收哦!

台湾地震带多发的是哪个县市

台湾地震带多发的是高雄,高雄辖域东北至中央山脉以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岛、中洲岛,以及东沙群岛。顺时针方向与台南市、嘉义县、南投县、花莲县、台东县、屏东县等县市相邻。2013年,高雄市共辖38区,高雄近两年地震发生的次数比较多。

由于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本身岛内就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而且在台湾西南部是复杂的破碎地层,有密集的断层带,包括左镇断层、新化断层、甲仙断层和旗山断层,因此高雄发生的地震会更多一些。

1) 2016年2月6日凌晨03时57分,台湾高雄市(北纬22.94度,东经120.54度)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多处楼房倒塌,此次地震强度为近六年来最强,威力相当于两颗原子弹,福建广东等地网友表示震感强烈。根据台湾气象部门的统计,3时57分发生地震后,到清晨6时,余震共40起,其中33起是无感,规模4以上的有5起。

2) 2016年11月21日下午2时38分,高雄六龟发生里氏规模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1公里。

3) 2017年02月11日01时12分在台湾高雄市(北纬22.85度,东经120.20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高雄大地震因断层引发,台湾为何地震频发?

台湾高雄发生里氏规模6.4级地震,另据中国地震台网测算,此次高雄地震震级为6.7级,震源深度为15千米。

台湾民视等电视媒体即时消息指,台南地区传出多栋大楼倒塌,持续搜救中。有媒体称,本次台湾地震威力相当于两颗原子弹,高雄地震已发无数中华儿女的关切。

专家谈高雄地震原因:旗山断层引发

这次高雄规模6.7级大地震的成因应该是旗山断层所引发。

旗山断层是个活动断层,也是许多地震研究人员关心的位置,当地以前曾有地震纪录,但时间太早,已经不可考。另外,这次地震在台南、高雄摇晃程度都不小,初步估计地表加速度可达350gal(震度6级),至于有房屋倒塌,可能与结构有关。

而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教授李锡堤也对此表示,南部发生大地震是预期之中的事,因为近10年来GPS和卫星观测都发现南部的地有在变形、地壳压缩,变形量非常大,表示能量持续累积,不排除未来南部还有发生大地震的机会。

自从2010年高雄甲仙地震后当地就没有较大规模地震,过去观测从旗山一直到左营变形量一直很大,现在是在最东边能量释放,往西边一直到高雄和台南能量都还没释放,民众要随时做好防震准备。

台湾地震有哪些

台湾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聚合交界地带。花东纵谷(花莲)是这2个板块的交界线。由于这2个板块互相推挤、挤压,会产生地震。

2014年,宜兰县附近海域发生4.2级地震,南投县、屏东县附近海域发生4.4级地震,恒春县附近海域发生4.9级地震,台东县附近海域发生5.0级地震,花莲县发生5.6级地震,新北市附近海域发生6.2级地震。

2015年,台中县附近海域发生4.1级地震,南投县、台南县发生4.2级地震,新北市、海峡南部发生4.5级地震,苗栗县附近海域发生5.0级地震,宜兰县海域发生5.7级地震,台东县海域发生6.2级地震,花莲县海域发生6.4级地震。

2016年,恒春县海域发生4.2级地震,南投县发生4.6级地震,屏东县发生4.8级地震,花莲县海域发生5.6级地震,宜兰县海域发生5.8级地震,台东县海域发生5.9级地震,高雄市发生6.1级地震,新北市海域发生6.2级地震,2017年,宜兰县海域发生4.4级地震,嘉义县发生4.7级地震,南投县发生5.0级地震,云林县发生5.2级地震,花莲县海域发生5.5级地震,台东县、高雄市发生5.6级地震。

2018年,花莲县海域发生6.0级地震,新北市、台湾海峡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

2019年,台东县发生4.4级地震。


中国暴雨天气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暴雨天气到来的时候,大家要减少户外活动,因为在这种天气下,人们在户外活动是十分危险的。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中国暴雨天气多发生在什么季节?中国暴雨天气主要发生哪个季节?下面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快来长知识吧。

中国暴雨天气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多发生在夏季,中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6~7月间,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面积广、暴雨量也大。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8~10月雨带又逐渐南撤。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台风暴雨的点雨量往往很大。

6月下半月到7月上半月,通常为长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7月下旬雨带移至黄河以北,9月以后冬季风建立,雨带随之南撤。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中国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多于平原。而且东南沿海岛屿与沿海地区暴雨日最多,越向西北越减少。在西北高原每年平均只有不到一天的暴雨。太行山、大别山、南岭、武夷山等东南面或东面的坡地,都是这些地区暴雨日的中心。

中国气象上规定, 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5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产生暴雨要有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暴雨。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积雨云内上升气流非常强烈,垂直速度可达20~30米/秒,最大可达60米/秒,比台风的风速还要大。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中,水滴不断增大,云内的水滴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中国雨水最多的城市

中国降雨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均降水量达6557.8毫米,1912年降水量高达8409毫米,降水日数也多,年均降水日数达214天,有我国的“雨极”之称。

四川降雨量最多的地级市是雅安,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民间有“雅安天漏”的说法,有雨城之称。

火烧寮位于基隆、台北、宜兰三县市交界的迎风面,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

暴雨防范的主要措施

1、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应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的地段,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

2、关闭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

3、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小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置沙袋或堆砌土坎,危旧房屋或在低洼地势住宅的居住人员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

4、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5、注意夜间的暴雨,提防旧房屋倒塌伤人。

6、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

7、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8、雨天汽车在低洼处熄火,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应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9、在山区旅游时,注意防范山洪。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须特别注意。

暴雨前的防御准备

1、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要将垃圾、杂物丢入马路下水道,以防堵塞,积水成灾。

2、暂停室外活动,学校可以暂时停课,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地势高的地方。

4、检查电路、炉火等设施是否安全,关闭电源总开关。

4、提前收取露天晾晒物品,收拾家中贵重物品,把它们放到高处。

5、检查房屋,如果是危旧房屋或处于地势低洼的地方,应及时转移;家住平房的居民应在雨季来临之前检查房屋,维修房顶。


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为了防止沙尘暴的肆虐,大家应该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学习更多关于沙尘暴的知识,那么,下面就来谈谈,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季节?沙尘暴常出现在哪个季节?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因为这两个季节会很干旱,降水也很少。等到地表很干燥且松散的时候,抗风蚀的能力也会不太强。等到有了大风后就会有大量的沙尘卷入到空中,使得沙尘暴天气出现。

沙尘暴要形成的话需要3个最基本的条件,首先是地面的沙子,这能给沙尘暴的形成提供 一定的物质基础。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大风,这属于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就是沙尘暴可以进行长距离输送的一个动力保证。

最后一个条件也就是不太稳定的气流,而春季属于干旱多风的,气温的温差也会比较大,所以春季会比冬季更加高发沙尘暴。

沙尘暴多发生在哪些地区

沙尘暴多发生在西北地区,也就是吐鲁番盆地经过的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等。

因为这些地点也都有一些共同特点,那就是气候干旱、黄沙较多、植被稀少、平原广布,这也就给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在沙漠中沙尘暴来了该怎么办

先趴下用随身携带的防风眼镜、帽子、口罩、纱巾将身体防护起来,减少沙尘暴对呼吸道、眼睛等的伤害。观察四周环境,寻找能避风的低坡或石头,爬行靠近。遵循生命第一、财物第二的原则等待救援。

个人防护要点:

1、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

2、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

3、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减速慢行,密切注意路况,谨慎驾驶。

4、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损坏的室外物品。

5、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时不宜出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

沙尘暴简介

沙尘暴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常见气象灾害,其诱因通常是雷暴或与气旋相关的强气压梯度,从而使某个广大地区的风速加大。这些强风会将裸露干燥土壤的大量沙尘卷入大气,并将其输送到数百至数千公里以外。对流层(地球大气的最底层)中大约40% 的气溶胶是风蚀造成的尘粒。

尘粒在离开地面后,就会被湍流混合及对流上曳气流带至对流层的更高层。随后,这些尘粒会被风输送,而输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和气象条件,而后重新回落到地表。由于较大颗粒沉降速度比较小颗粒快,因此输送过程中颗粒会越来越小。降水也会洗去大气中的尘埃。

沙尘暴历史相关记载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中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滑坡泥石流多发于哪个地区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越来越多。最近有一些朋友来咨询小编,滑坡泥石流多发于哪个地区?滑坡泥石流常发生在什么地区?今天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是满满的干货,大家注意查收哦!

滑坡泥石流多发于哪个地区

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这些地区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滑坡和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 ,最高可达80% 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的服务

系统具有稳定可靠的采集、显示、存储、数据通信、管理、系统自检和报警功能;

系统具有远程控制功能,可通过串口利用网络对监控主机进行遥控监测,实现数据采集软件上的所有功能,并对数据采集软件中的历史数据有访问权限的进行提取;

系统可监测灾害体的状态变化,在发现不正常现象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以保证周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系统可定期进行观测数据的整编,为以后的设计、施工、管理提供资料。

泥石流滑坡的防治措施

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

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哪里

赤潮的颜色是以红色为主,但有时海水也是会有黄色、绿色、褐色等不同颜色。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哪里?赤潮多出现的海域是在哪?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哪里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中、低纬近海。这是因为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水温较高,风力较小的海区,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赤潮。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海区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

在很多沿海的国家和地区,赤潮的发生都很频繁,其中自然也包括我国。

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很多,主要有原甲藻、夜光藻等等。

赤潮分有毒和无毒赤潮,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够生泌麻性贝毒、下痢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毒素。

赤潮不一定就是红色的,还可能把海水“变”成红色、褐色、粉红色、绿色等等。

赤潮产生的地理因素是什么

赤潮的防范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海边的群众在发现海水颜色异常变色、养殖生物大量异常死亡时,应及时向海洋与渔业部门反映。海洋与渔业部门将立即派出监测人员赴现场取样监测,判定是否发生赤潮。如发生赤潮,将发布赤潮信息,并采取措施应对。赤潮产生的地理因素是什么?请看以下详细介绍。

沿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峰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海水出现上层温跃层,中间有逆温层或有上升流的海域,或因季风影响,出现无氧缺氧水团,强台风、大暴雨后盐度下降,气温、水温、气压升高,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这就是赤潮产生的地理因素。

赤潮的判断依据暂时可分为两类:

1、表观判据。最明显的是水体变色,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鱼、虾、贝类的死亡水体发臭并带有粘性等。

2、生物学判据。受研究水平所限,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朗根据日本各地发生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结果统计而于1973年提出的“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法作为赤潮的生物学判据。

赤潮发生的主要危害:

1、赤潮生物释放毒素赤潮生物释放的毒素可引起海洋鱼、虾、贝等生物死亡,或使毒素富集在海产品中最终对摄食它们的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产生毒害作用。如果消费者误食一只鲜干贝就可能马上中毒,轻者四肢麻木、呕吐和昏迷,重者会休克死亡。现在知道,可分泌大量毒素造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在我国沿海有63种,最多的有甲藻类32种、硅藻类24种、蓝藻3种及原生动物1种,统称为赤潮生物。

2、有些赤潮生物能分泌粘物赤潮生物分泌的粘物妨碍海洋生物的进食和呼吸,重者会窒息死亡。

3、赤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赤潮生物暴发时,造成水体溶解氧减少,使海洋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4、大面积的赤潮挡住阳光赤潮生物暴发时,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海洋中的植物生存、鱼类及其他动物的食物,使它们缺食而死。

赤潮发生的治理措施 :

1、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者喷洒絮凝剂,使赤潮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2、机械方法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并集中杀死。

3、建隔离带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起来,避免扩散后污染其他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