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现象

2020/7/8 16:02:46
万年历日历:现象知识
现象知识
双鱼男疯狂爱一个人的表现

双鱼男疯狂爱一个人的表现:1、见到对方就心跳加快:双鱼男是一个情感特别丰富的人,所以当他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反应特别的强烈,那就是脸红心跳加快的。2、开始变得强势起来:若双鱼男开始变得强势起来,遇到爱情生活中的困难或矛盾,能舍弃掉以往遇挫只会选择逃避的懦夫形象,而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坚强、勇敢。3、制造浪漫:双鱼本就是一个情感比较细腻的人,特别是爱上一个人的双鱼,更是热情、浪漫。

见到对方就心跳加快

双鱼男是一个情感特别丰富的人,所以当他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反应特别的强烈,那就是脸红心跳加快的。双鱼男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们并不是那种没有接触过女人的人。但是疯狂的喜欢上对方之后,双鱼男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不会有任何的怀疑,知道对方就是自己一直都想要追求的那种女生。

开始变得强势起来

双鱼男的性格柔弱,胆小怯懦,遇事优柔寡断,心思细密且敏感。若双鱼男开始变得强势起来,遇到爱情生活中的困难或矛盾,能舍弃掉以往遇挫只会选择逃避的懦夫形象,而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坚强、勇敢。这表明,双鱼男已经开始认同你,就是他毕生要无所畏惧,甚至奋不顾身去保护去疼宠的心爱公主。

制造浪漫

双鱼本就是一个情感比较细腻的人,特别是爱上一个人的双鱼,更是热情、浪漫;当你发现双鱼开始关注你,经常给你点赞、评论,字里行间都充满爱意;喜欢给你制造小惊喜、浪漫;频繁地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快乐;发现有这些现象的双鱼,对你的热情与浪漫,正是因为他们喜欢你。


大暑天气要注意什么

导语:大暑为最热的时节,很多人可能觉得做好防暑措施就好了,但实际上,还时节遭受的不仅仅是高温,还有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其中,持续的暴雨可能会引发次生灾害,要注意防范。具体大暑天气注意事项有哪些呢?大暑会出现哪些天气现象?一起来看看。

大暑天气注意事项 大暑会出现哪些天气现象

大暑天气

1、注意防暑、防雷雨。

通常大暑节气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同时也最高的天气,大部分地区都干旱少雨,而多地区气温达到35度以上。而在华南西部地区高温也很频繁,但是雨水相对而言比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见的季节。

2、注意防伏旱。

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

伏旱是什么意思?

大暑伏旱

伏旱,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在此期间春播农作物正处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补充、供给。北京地区正值雨季,一般年份,天然降水均能满足作物的正常需要。如果没有降雨或降雨稀少,就会发生旱情,将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和人畜饮水困难。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实际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南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两场台风降雨或时不时有些雷阵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伏旱。


日晕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导语:日晕即太阳周边出现一圈光晕的现象。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意味着会发生旱涝或地震啥的,但实际上,这并没有科学依据,它其实只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那么,到底日晕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日晕现象形成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日晕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日晕成因

日晕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它的形成与高云有关。有卷层云时,天空中会飘浮着无数冰晶,在太阳周围同一圈上的冰晶,都能将同一种颜色的光折射到人的眼睛里形成内红外紫的晕环,(实际并没有)天空中有冰晶组成的卷层云时,往往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或两个以上以太阳为中心、内红外紫的彩色光环,有时还会出现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点和光弧,这些光环、光点和光弧统称为冰晕。

晕通常呈环状或弧状,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由太阳照射冰晶反射至人类眼睛称为“日晕”,而月球照射冰晶反射至人类眼睛则称为“月晕”。 大气中的冰晶通常是由卷状云带来,当太阳光射入冰晶时,则反射于人类眼睛,产生环状或弧状的卷圈,通常为内圈红光,而外圈为紫光。

划分:

分为9,18,20,22,23,24,35,46度晕,这些晕里22度最常见,其次46度,其他十分少见。

锥晶晕,按光路通过锥面的路数不同,它一共有6种度数: 9°,18°,20°,23°,24°,35° 。

在1997年智利的一次冰晕中,科学家发现了28°的晕 。

关于日晕的征兆:

日晕

天上出现很多太阳,确实很多人没见过。除了担心地震,还有老百姓想起了古代传说后羿射日的故事。这个传说讲的是在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于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

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弓箭,开始了射日的战斗。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想起这个故事,人们就猜测,这次大庆出现四个太阳同时出现,会不会和古代一样,大庆也会天干地裂,出现持久的干旱呢?

据气象专家介绍,日晕是一种常见的大气光学现象,它的形成与高云有关。高云一般由微小的冰晶组成,这些冰晶相当于三棱镜,当太阳光通过高云中蕴含的冰晶时,经过两次折射、反射便形成了日晕。由于蕴含冰晶的高云一般是雷雨天气入侵的“先锋”,所以日晕的出现,往往预兆着天气在短时间内便会转坏。故民谚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之说。

但说这种现象可以预兆气候的旱涝,地震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先关谚语:

日晕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础润而雨,日晕而风。(出自《诗经》)

月光带枷,大雨落下。

月亮生毛(晕或华),大雨冲壕。

晕的出现,是由于有富含冰晶的卷层云存在,而卷层云通常出现在气旋的前端。与气旋对应的地面锋面后方数百公里处,就是云雨区。随着地面锋的推移,云层愈来愈低,风力逐渐增强,并有降水出现。因此,日(月)晕的出现,就预示着风雨天气即将到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日晕的出现一定是下雨的征兆、月晕的出现必回刮风,还需要结合其他的天气条件。如若只是气旋的边缘经过,则不一定会有雨,也许只是云层增厚、风力增强、风向改变而已。在热带气旋的外缘也有卷层云存在,同样会形成晕。所以在台风季节,低纬度地区看到天空存在卷云并出现晕时,可能是台风将至的征兆。

天文知识

佛家看日晕预示着什么 佛教日晕是什么的征兆

日晕古代预示灾难发生 古代日晕代表什么灾难

太阳晕圈有什么征兆 太阳晕圈原因是什么

日晕预示着什么 日晕出现是地震的预兆吗

日晕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日晕奇观是什么现象

日晕奇观图片2021最新 日晕壮观唯美的图片汇总

日晕奇观是什么意思 日晕是彩虹吗


霜的形成是什么现象

大家都知道,霜是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小编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霜的内容,那么,下面来聊聊霜的形成是什么现象?霜的产生是哪种现象?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霜的形成是什么现象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水蒸气遇冷会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发生的是凝华现象。凝华是物质跳过液态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凝华过程物质要放热。

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也就是有液态水直接变为固态晶体,凝华。

霜通常在早晨出现,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变成固体,属于凝华现象,形成凝华的条件比较特殊,一般是要求气体的浓度要到达一定的要求,温度要低于凝点的温度,比如低于0摄氏度的时候的水蒸气等,形成原因一般是急剧降温或者由于升华现象造成。

低气温是霜形成的重要条件,此外,风也是霜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空气会缓慢地流经物体表面,这样一来就能不间断地供应水汽,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有利于霜的形成,霜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云的影响,因为云会妨碍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所以天空有云的时候不利于霜的形成。

白霜和黑霜是什么

大地白天受到阳光的照射,表面的水分不断蒸发。后来,这些蒸发出的水汽留在地面附近,等到夜晚气温降低,就会附着在物体上凝成冰晶,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霜。

此外,霜的形成还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例如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就是因为草叶很轻但表面积较大。一般情况下,霜多形成于夜间,太阳的出现使其融化,但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失。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见到的霜都是“白霜”。然而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降水少,气候干燥且空气中水汽少,一种“黑霜”也会出现。

这是由于遭遇强冷空气,天气突然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虽然没有水汽凝结成白霜,但是农作物叶子里的水分就会冻成冰,使叶子变成黑褐色,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叫作“黑霜”。

从这个角度上说,黑霜不是霜,而是庄稼直接受冻的结果。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四月八,黑霜杀”,意思就是这天前后,常会出现“黑霜”,且这种天气现象会把大量农作物的幼苗冻死。

黑霜给农作物带来的伤害,和霜冻类似。这种常发生于我国春秋两季的天气灾害,是在生长季节里因气温降到零摄氏度或零摄氏度以下而使植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因此,霜冻不同于气象学上的霜.也不同于连阴雨天气引起的低温冷害和越冬作物的冻害。霜冻的发生取决于天气条件、地形条件和地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霜冻常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里。

长年以来,为了抵御霜冻对农作物的伤害,人们做出了许多努力。一方面,人们在育种上下功夫,培育了许多耐寒能力强的作物品种,以抵御寒潮带来的霜冻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在种植上也有自己的巧思,选择、培养晚开花或早成熟的作物品种,让庄稼长得快,熟得早,不等霜冻发生就可以收割入库,以获得农业的丰收。


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防治赤潮是一项复杂又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不能完全阻止赤潮的发生,但可以进行预防和控制。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赤潮主要是由什么造成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中有自然因素,包括全球气候的变化,海水的温度升高等等。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引发赤潮。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海水养殖业尤其是对虾养殖业蓬勃发展,一些养殖技术和系统不完善,造成投饵量偏大,养殖污水没有处理达标排入海中,会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加快赤潮爆发。

赤潮应该如何防范治理呢?

目前来说,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可以治理大范围的赤潮现象,类似福建相关部门的处置方法已经是十分出色啦。面对赤潮,在物理上可以采取粘土法,利用粘土对赤潮的絮凝作用,消灭赤潮生物。在化学上,可以采取用药剂喷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鱼类、水生植物、微生物来抑制赤潮的扩散。

正所谓治理不如预防,预防赤潮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先从源头开始。首先是控制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方面要先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减少排放。其次是要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改善水体环境。第三是严防死守,不让外来有毒赤潮生物入侵。

赤潮存在哪些危害呢?

赤潮的第一个危害便是破坏当地海域的生态平衡,例如当大量赤潮生物聚集时,许多鱼类会因此窒息死亡。还有就是赤潮期间,这些浮游生物如果死亡,其尸体会产生变异,破坏当地的海域生态环境平衡。

赤潮的第二个危害便是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例如部分赤潮生物会分泌有毒物质,使该海域的鱼、贝类等生物吸食后,其不会死亡,但毒素会留在体内。如果有人不小心吃到这些鱼虾,就会产生中毒现象,就像这次的福建赤潮事件。特别是麻酔贝类毒素,最严重时会让人呼吸困难而死亡。

赤潮的第三个危害便是影响当地渔业的经济发展。很多沿海居民依靠着当地鱼类生存,赤潮的出现,首先会破坏该海域中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其次,会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窒息而死。第三,会破坏当地的渔业生态环境,阻碍当地渔业发展。

赤潮的发生过程

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下表。

起始阶段

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发展阶段

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充的速率和补充量。如果这阶段海区风平浪静,水体铅直混合与水平混合较差,水团相对稳定,且营养盐等又能及时得到必要的补充,赤潮就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反之,若遇台风、阴雨,水体稳定性差或因营养盐被消耗殆尽,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那么,赤潮现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消亡阶段

所谓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刮风、下雨或营养盐消耗殆尽。也可因温度已超过该赤潮生物的适宜范围。还可因潮流增强,赤潮被扩散等等。赤潮消失过程经常是赤潮对渔业危害的最严重阶段。


夏天地面上的热浪是什么现象

在夏天,大地到处是滚烫滚烫的,风吹来的时候,地上卷起一股热浪,让人热得难以呼吸。最近有一些朋友来咨询小编,夏天地面上的热浪是什么现象?夏季地上的热浪是哪种现象?今天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是满满的干货,大家注意查收哦!

夏天地面上的热浪是什么现象

夏天地面上的热浪是折射现象,具体原理是太阳光透过空气加热地面,地面通过热传导加热紧挨着地面的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增加、密度变小,密度变小之后,空气开始上浮,并与上方的冷空气不断碰撞。

空中形成了很多不同密度空气的交界面,这些交界面随着冷热空气的碰撞不断改变。不同密度的空气有不同的折射率,光线穿过交界面时发生折射。于是就看到了像火焰一样透明的跳动。同理,燃烧的火炉旁,观察火炉上方的物体,感到在闪动也是热浪折射的原因。

影响折射的因素

光线的折射角度由以下三个因素影响:光的波长;被入射物质密度;光线入射角。当光线由密度较小物体射入密度较大物体时(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由稀薄大气层射入稠密大气层),光线进入密度较大的物质后将产生偏向法线(分界面的垂线)方向的偏转。

如果光线从密度较大物体中射入密度较小物体折射方向则相反。折射后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被称为折射角。

但当光线垂直射入时(即沿法线方向射入),将不会发生折射。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并不均匀——随着海拔升高而变得稀薄。因此大气层外的光线(当然也包括太阳光)射入地球大气层后将发生一系列的折射。

高温热浪的主要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季节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酷热天气。1978年和1988年是解放以来出现的两次最严重的大范围高温天气,给工农业生 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1988年,中国江南大部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热浪滚滚,7月份高温天气几乎持续了20多天。闽、浙、赣、湘、鄂、豫、苏、沪、皖、川东、黔东、陕南、粤、桂等地的日最高气温普遍达35一39℃,淮河及长江中下游不少地区的气温高达39℃,有的地区甚至超过41℃。

高温酷热使处于乳熟期的早稻逼熟,降低千粒重而减产;棉花因蒸腾作用加大,水分供需失调,产生了萎蔫和落蕾落铃现象。高温害对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长都不利。高温酷热使城镇居民用水、用电量大增,例如, 1988年上海在高温期间日供水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其中7月18日出水465万吨,不少供水设备因超负荷运行,出现故障。再如北京1987年7月受热浪袭击,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日供水量增加1520万吨。持续的高温使人们感到闷热难耐、疾病人数增多。 1988年夏南京、上海、南昌等地因中暑住院的病人有2000余人,其中近300人死亡,劳动生产率大大下降。

2021年,罕见热浪持续袭击美国和加拿大。

在美国西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由于热浪的侵袭,每天都有越来越多人丧生。在美国俄勒冈州,该州因高温致死人数已经攀升到95人,其中多数集中在马尔特诺马县。

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该省首席法医莉萨拉普安特2日表示,自6月25日高温天气开始以来,该省共报告了719人突然死亡。这一数字是往年同期正常情况的三倍多。

截至2021年7月4日,历史性高温席卷美国西部、加拿大西南部等地,热浪导致数百人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