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伏下

2022/11/16 17:38:38
万年历日历:伏下知识
伏下知识
末伏下雨有什么农谚

大家都知道,我过有一段时期是末伏,它是伏天的尾巴,也是阳气比较旺的最后一段时间。末伏的天气会出现下雨的情形,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末伏下雨有什么农谚?末伏下雨有哪些农村谚语?今天小编带你见识见识,每天每个人都要进步一点点哦。

末伏下雨有什么农谚

1、末伏多雨水,冬天多雨雪

这句谚语说的是如果末伏这天雨水比较多,说明当年冬天的雨雪天气也相对比多。按照农业生产来看,冬天雨雪多不仅能够滋润土壤,缓解旱情,还能消灭土壤中越冬的害虫、虫卵,所以也有“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说法。其实这句谚语也同“末伏雨连连,冬天雨雪多”。

2、雨打末伏头,日日雨不歇

这里的“末伏”头指的是末伏头一天,这句谚语意思是如果末伏的头一天出现降雨,那就预示着整个末伏雨水都会比较多、比较频繁,这也说明末伏会比较凉快些,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后降雨也代表金气增长的速度会加快,秋季特点也越明显。

3、头伏有雨二伏旱,末伏有雨吃饱饭

这句谚语从字面上还是很好理解的,前一句意思是,如果头伏雨水比较多,那么到了二伏,也就是中伏的时候就会比较干旱。

而后一句意思是,如果进入末伏出现降雨,雨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从而能保证产量的形成,收成好就相当于粮食充足,所以就有“吃饱饭”的说法。

从老辈总结的谚语可以看出,末伏还是下雨好些。一是下雨能使温度降一些,让人体感觉舒适点,二是当前农作物正处于灌浆期,需要适量的雨水,所以综合起来,末伏下雨要比晴天好。不过话说回来,雨水相对好些,但也不能雨量过大、过于频繁。要知道,频繁降雨且量大的情况,那就成了灾难,虽说会变得凉快一些,但对作物却有很大影响。

末伏是什么意思:

据生活常识上说,末伏有两层含义:一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另一层含义是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也被称为三伏。

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一伏多少天呢?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

“三伏”,据说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期。

末伏该怎么养生

第1件事:养背

在人体的背部分布着多条“阳经”,尤其督脉被誉为“阳脉之海”,可以说是统摄了一身之阳。所以,在末伏要重视养背,将阳气守好,才能更好地排出身体中的湿和寒。

养背的2种方法,简单易行:

晒背

在很久之前的古人就用晒背来养生了,这种方法不花钱,简单方便,还能帮助祛湿。

末伏中午的太阳还是很大的,所以,晒背不要选择正中午,可以在早上的九点到十点,吃过早餐后出门晒一晒背。

每次晒十分钟左右,给身体主干注入能量,在晒背的过程中,太阳溜进支流,使身体中阳气充足,全身得到滋养。

搓背

如果觉得去按摩店找师傅搓背花钱,又要单独找时间的话,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在洗浴的时候进行。

将毛巾打湿后搭于背后,然后双手扯紧两端,稍微用力来回搓背部,直到背部发热为止。

第2件事:调养脾胃

末伏白天还是炎热的天气,出汗多,需要大量饮水,而水分摄入过多,胃液被稀释,肠胃功能就会变差,影响肠胃健康。

而且经过了初伏、中伏,人体脾胃已经大受影响,到了末伏就要想办法来调养脾胃,健脾去湿寒。所以,在这十天里,要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比如西瓜、冷饮等都要少吃。

末伏调养脾胃,可以适当吃一些祛湿热,健脾和胃的温性食物,比如小米、豇豆、扁豆、枸杞子、赤小豆、茯苓、山药、芡实、大麦、桑葚等,还可以为秋补做准备。

上面这些温性食物,可以单独吃,也可以将其中的赤小豆、芡实、茯苓、薏米仁、大枣、桑葚、枸杞子等组合起来一起泡水喝。每天坚持喝2杯,帮助健脾祛湿的效果更胜一筹。

第3件事:末伏喝茶以“祛湿”为重

大家都知道“湿”也分为“燥湿”、“寒湿”。如果经常感觉自己发热,喉咙干燥,眼胀目痛,脸上冒痘,这类人就可以在末伏多喝一些绿茶。因为绿茶当中的成分,可以祛燥湿、降火。

如果经常觉得自己怕冷,手脚冰凉的人,这属于体质虚寒,体内有寒湿。这类人就适合喝一些偏暖性,可以祛湿去寒的茶水,比如熟普洱茶就比较合适。每天喝两杯熟普洱茶可以助消化、去油腻,还可以排寒湿之气,调和脾胃。


中伏下雨吗

现在已经是三伏天的中伏了,也就是说今年的三伏天已经过半了。但气温也是只增不减,有些地方的温度已经直逼40度了。俗话说“中伏雨涟涟,必定是荒年”,中伏是否下雨也是农民朋友判断今年收成的一个依据。那么中伏下雨吗?中伏下雨好不好?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伏下雨吗

中伏下不下雨主要还是看当时的天气状况。下雨是一种自然景象,而且下雨是不分时间的。关于中伏,民间流传着一些谚语,其中关于中伏下雨好还是晴天好的问题,通过一些谚语能有个大概的了解。有谚语说,中伏下雨不好,也有谚语说,中伏下雨好。

中伏下雨好不好

中伏下雨好。中伏时间,梅雨结束,土壤中含水量丰富,地表湿度大;再加上雨过天气暴晴,太阳光照强烈,地表温度增高,土壤中的水分蒸腾量剧增,暑气上升,大地像处在一个开锅蒸笼里面一样,所以人们才感到暑气盛行酷热难耐。如果中伏下雨的话,天气会凉爽一些,并且对农作物也会有很大的好处。

关于中伏下雨的谚语和说法

“中伏雨涟涟,四十五天阴”

这里就是说中伏出现下雨的天气。用雨涟涟来形容,这个时候天气不是很稳定,受东南海洋性季风影响,可能带来台风,台风就会带来大风降雨的天气,再加上北方冷空气南下,这雨水天气突然增多了,本应该晴好的中伏天,阴雨连绵。而后期的雨水更多,因为已经到了夏秋季节交替的时候,冷暖两大气团碰撞频繁了,所以雨水也就多。雨水多了对农作物是不好的,会导致农作物欠收等,所以说老话还是很在理的。

“中伏多雨,五谷丰登”

这句俗语所表达的意思和上面两句恰好相反,其实,这句话听者不多,可能只是某些地方当地的谚语。根据他们当地的往年的表现来看,整个三伏天降雨较少,而中伏处于多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需要适当的降水来缓解一部分的旱情。

如果无降雨,田间比较干旱,农作物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也会影响干物质的积累,以及降低千粒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现秕粒增多的现象,最终导致庄稼减产。所以,如果在中伏期间出现降雨,庄稼丰收就有了保障,于是形成“中伏多雨,五谷丰登”的说法,从这句谚语来看,中伏期间降雨是好的。

雨淋中伏头,四十五天不用牛

老话:“雨淋中伏头,四十五天不用牛”的意思是,如果在中伏当天下雨,预示今后四十五降雨频繁,雨水丰沛,不会出现伏旱现象,田里作物长势良好,也就不需要使用耕牛运水抗旱了;同时,频繁的降雨,将致使田间变得非常泥泞,也无法使用耕牛耕作农田;所以,就有了“雨淋中伏头,四十五天不用牛”的说法;其实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民间曾有老话说:“雨淋伏头,伏伏有雨”;意思是只要伏头有雨,预示各个伏期都会有比较频繁的降雨;而中伏有雨,也有“中伏裹大暑,暑热四十五”的说法;意思是中伏到来,还有四十五天的酷热暑季;这也符合“中伏包大暑,必有秋老虎”的说法;只要属于酷热暑季,频繁降雨就属于这个季节的气候特点;老话“雨淋中伏头,四十五天不用牛”的说法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