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专项

2022/11/16 17:38:30
万年历日历:专项知识
专项知识
地方专项计划是什么意思

地方专项计划是指地方高校定向招收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一般只为省属重点大学,在国家专项批次之后。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招生计划一般不会少于本校一批次招生规模的3%。地方专项计划与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隶属于高考三大计划。

高校专项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的意思

高校专项计划,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

国家专项计划是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的一种扶贫计划。

三大专项计划之间的区别

1、招生对象不同:国家专项计划的招生院校是全国重点高校,招生对象面向全国;地方专项计划的招生院校是地方重点院校,招生对象面向本省(区、市);而高校专项计划的招生院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招生对象是农村地区成绩优秀的学生,考生必须经招生院校考核合格才可以报考,可以理解成是另一种类型的自主招生。

2、录取批次不同:一般来说,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安排在本科提前批,高校专项计划录取安排在自主招生批,地方专项计划录取安排在前两个专项计划之后录取(有的省份安排在本科一批之后录取)。


专项附加扣除的钱去哪里了

有很多人一直在关注2022年新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有些朋友想了解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相关内容,那么,大家清楚专项附加扣除的钱去哪里了?专项附加扣除的钱扣哪里去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专项附加扣除的钱去哪里了

专项附加扣除的钱已经抵消当事人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了,扣除的金额即当事人可以少缴的纳税金额,也就是抵消计税金额的。即工资6000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但有专项附加扣除抵扣了1000,应交所得额变成了5000,就不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了。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包含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和、租房租金和大病医疗六个项目,除了大病医疗外,前5个扣除项目均在单位在发放工资预扣税款时如实扣除。

例如某职工2020年1月份的工资为20000元,三险一金为1500元,没有其他扣除项。那么该员工1月份的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20000-5000-0-1500-0-0=13500元,纳税金额=13500*3% =405元。

假设该职工申报了2020年专享附加扣除共4000元(赡养老人2000元、子女教育1000元,房贷1000元)。那么这4000元并不是从405元中扣除,而是从13500元中扣除,扣除后的纳税金额为:9500*3% =285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专享附加扣除并非直接减免应缴个税

应缴个税计算公式为:应缴个税=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其中,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越高,适用税率也就越高,最终计算出来的纳税金额也越高。

专享附加扣除减免的就是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享扣除-累计专享附加扣除-累计已发确定的其他扣除。

所以专享附加扣除并不是直接减免应缴个税,而是减免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注1: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

注2: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依照本表按月换算后计算应纳税额。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经营所得适用)

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