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北京冬奥会有许多项目,如冰球、冰壶、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等。北京冬奥会是提前储藏人造雪的,那么,大家清楚为什么北京冬奥会要提前储藏人造雪?为何北京冬奥会要提早储藏人造雪?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北京冬奥会要提前储藏人造雪
解决冬奥会“靠天吃饭”的困惑。
1980年2月,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了人工造雪机来造雪,冬奥会“靠天吃饭”的困惑得到了根本缓解。
1988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第15届冬奥会期间,组织者花了近400万美元购得电子计算机控制的造雪机,并在所造的白雪中加入一种类似酵母的细菌,使晶莹的雪花更大、更结实,即使刮起暖风也不易融化。该届冬奥会进行期间,气温曾高达18℃,亏得特殊的人造雪帮了大忙,因而得名“人工冰雪运动会”。
1998年在日本长野举行的第18届冬奥会,鉴于长野滑雪场严重缺雪,组委会负责人纷纷到当地一个有1400年历史的寺庙祈祷降雪。不料祈来的是大雨,国际雪上运动联合会秘书长自嘲:“滑雪赛该变成滑水赛了。”最危险的是,雪面上的雨水冻成了一层硬壳,变得异常光滑。长野运动会是史上最糟糕的一次冬奥会。
2014年索契奥运会组委会在赛场附近修建了大型储雪设施,紧急储存了45万立方米的积雪。这些积雪用40厘米厚、特别处理过的锯末层遮盖起来。光这一项的花费,就达到了2.5亿卢布 (约合人民币4600万元)。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组委会还从美国、中国、瑞士购进了约500套造雪机,利用附近两个工人湖以及一个山脉中溪流的自然水资源,可以把将近9万立方米的水变成雪,足够将500个足球场覆盖两英尺深。
人造雪介绍
人造雪又称人工造雪,是指人为地,通过一定的设备或物理、化学手段,将水(水气)变成雪花或类似雪花的过程。人造雪制造方式分为炮筒式与冰片粉碎式。自然雪花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密度约为856公斤/立方。从本质上看,人造雪和自然雪是相同的,但人造雪的密度更大。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同体积人造雪比自然雪融化慢。
非自然性降温,人工方式利用换热技术实现水变成雪。
与自然界的自然雪相比,无论哪种形式的造雪设备,造出来的雪的形状都无法与其形状相似,无法实现6面菱形状自然雪。
自然雪花轻盈,可以缓慢地从天而降,美感十足。而所有的人工造雪设备造出的雪花,更类似雪珠,因此更类似冰晶,不能做到6面体雪花。
自然雪花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密度约为856公斤/立方。
人造雪实现方式
炮筒式
目前国内滑雪场都采用零下温度造雪的雪炮方式降雪。因受气温及湿度的影响很大,暖冬现象严重,冬季造出来的雪量有限,满足不了滑雪场的正常营业。人工降雪机受环境的影响太大,大气温度达不到-3℃以下,温度60%以上就造不出雪。
其工作流程是,来自高压水泵的高压水与来自空气压缩机的高压空在双进口喷嘴处混合。利用自然蒸发和空气出喷嘴后的体积膨胀带走热量而使雾滴凝结成冰晶。但存在的问题是雾滴越小,其蒸发量越大,水的损失越多,造雪效率越低。此外,只能在冰点以下工作,对外界环境温度的依赖性很强,造雪效率低。
冰片粉碎式
随着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冬天气温升高,只靠人工造雪机造雪,已达到了极限,部分地区滑雪场甚至已无法继续营业。如何克服雪量的不足,成为各滑雪场最大的难题。
冰片粉碎式造雪机的工作流程是,先将水制成片状的冰(1.5MM-2.0MM),储存于带有制冷系统的容器中,在需要使用雪花的时刻,通过高压的密闭风机,经粉碎腔体快速输送到指定需雪区域。与炮筒式造雪机相比较,有如下优点:
1,大量制雪,高效率-达到1000立方/day的制冰量。
2,雪形更类似自然雪,美感超过炮筒式。
3,符合超远距离输送-能达到200M以上。
4,自动制冰,自动蓄积-夜间无人状态下,自动制冰口蓄积。
5,无天气气温的限制,无水温的限制,无湿度的限制。全年360天常态化造雪。
6,减少水的浪费。
7,减少人工成本。
8,无任何污染。
相关推荐
登一次珠峰需要多少钱 攀登一次珠峰要多少费用
三农指的是哪三农服务 三农是指什么的三农服务
2022春节农村能放烟花吗 2022年春节农村可以放烟花吗
什么是三农工作 三农工作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冬天舔铁栏杆舌头会被冻住 为何冬季舔铁栏杆舌头会冻住
在夏季的高温天气里,大家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防止中暑,这样才能度过一个愉快的夏天。最近有些地区的天气已经达到了40度,那么,大家知道天气40度能热死人吗?天气40度会要人命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天气40度能热死人吗
能热死人,超过40度的特高温,可不仅仅是难受这么简单,甚至是一种致死性的伤害。在37摄氏度的气温下,只要湿度超过40%左右就会开始感到不适;而如果温度超过40摄氏度,湿度超过55%左右,已经超过了人体耐受的极限了。
一般来讲,外界温度超过37℃对于肌体就会产生危险。中暑患者的体温越高,生命危险就会越大。一旦对中暑的应对不当,人体核心体温超过40℃中暑病死率高达41.7%,若是体温超过42℃,病死率高达81.3%。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暑情况都会产生致命危险,只有在热射病的情况下,才容易造成死亡。
天气预报的温度,只是一个维度,而我们人体的感受,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热浪还有一个致命的伴侣——高湿度。高温高湿度的天气,简直是对人体的双重打击。
如果空气干燥且有足够的对流气流流动,一个人可以承受54.4℃(130F)的空气温度数小时;而如果空气的湿度超过100%,只要环境的温度超过34.4℃,人就已经开始受不了了。
全国多地经历4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
最近这几天,全国多地不仅正在经历4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湿度也居高不下。
在湿度监测表上,大半个中国的湿度普遍处在蓝紫色,相对湿度竟然达到了60%~90%。
体感不舒适之外,高温和高湿度的双重攻击,还会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
当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人体的散热机制几乎就失效了。
人的身体自带「空调」,随时应对天气变化,给五脏六腑创建最适合的生存环境,也就是核心体温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正常情况,如果感受到热,人的身体会通过出汗(汗水蒸发带走温度)、接触周围低温的东西等散热。
但高温高湿下,散热的条件都被破坏了:
人能正常向空气中散热有一个前提条件:空气的温度低于人体的核心温度。如果空气的温度高于人的核心温度,那……不是散热,而是反向吸热了;
环境相对湿度高,空气中已经容纳不下多余的水,汗也没法蒸发,只会觉得汗黏糊糊地黏在身体上,觉得异常闷热。
如果这时,没有及时用饮水、空调、风扇等方式降温,而是一直处在高温的环境中,后果会很可怕……
高温天气小心“热射病”
热射病在早期其患者可能会有一些诸如‘精神差’、‘不爱吃饭’等类似轻度中暑的症状表现,但其实是一种可致命的疾病。由于“热射病”患者在表现出严重不适之前,可能会存在一个“前驱期”,所以常常会被误会成是“普通中暑”或者“发烧”而因此耽误治疗。
那么,作为普通人又该如何评估自己或者身边人可能出现了“热射病”呢?冯莉莉给出了三点判断依据:第一,是否出现超高热症状。“热射病”患者的体温通常能够达到40度甚至以上;第二,呼吸是否顺畅;第三,是否出现意识障碍。如果出现意识障碍、无汗,甚至抽搐和昏迷的情况,病情通常已经比较严重,需要马上就诊。
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口渴、头晕、头痛、高热等情况,应考虑发生了中暑。要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但对于症状严重者,应立即转送医院。让“热射病”患者脱离热环境,及时降温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之后要尽快地拨打“120”或“999”寻求专业救助。
相关推荐
2022年比往年热吗 2022年是比往年天气热吗
高温天气还要持续多久 高温天气还要持续多长时间
高温天气是指气温在多少°C以上 高温天气指的是温度在几度以上
高温天气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高温天气作业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高温天气怎么防止中暑 高温天如何防范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