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赤潮

2022/9/13 21:50:51
万年历日历:赤潮知识
赤潮知识
赤潮海鲜可以吃吗

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中有机物的含量过高,这会导致海洋的生态平衡产生变化。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说说,赤潮海鲜能吃吗?赤潮发生海鲜可以吃吗?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赤潮海鲜能吃吗

不能吃,赤潮一出现,不仅会让鱼、虾、贝类机械窒息而死,还会造成水域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其他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更糟糕的是,有些赤潮藻类还会产生生物毒素,能直接把鱼、虾、贝类等毒死。

当鱼虾、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幸存,那么摄食这些有毒的赤潮生物,就会在体内积累。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贝类多数生长在沿海,而且是附着性的,特别容易受赤潮的影响。如织纹螺中毒事件在南方海域较为多发,特别是以福建、浙江、和江苏三省最为严重,中毒事件的发生都是在赤潮出现的季节,广东、福建多发于4-5月份,浙江和江苏多发于6-8月份。

有许多生长在赤潮多发水域的海鲜,如蛤类,文蛤、青蛤、菲律宾蛤仔、杂色蛤仔等;蛏类,如缢蛏、大竹蛏,蚶类、贻贝、牡蛎、海螺和鲍鱼等,如果在赤潮发生期间,来自赤潮水域,最好不要食用。

赤潮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赤潮”是民间使用的通俗用语,在专业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赤潮”又被称作“有害藻华”。在特定的条件下,藻类若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则会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爆发,即我们所说的“有害藻华”。

虽然有害藻华的民间俗称为“赤潮”,但发生赤潮的海域并不一定呈现为红色。发生有害藻华海域的颜色由该海域的藻类所决定。不同海域的纬度不同,海域的温度和盐度也有所区别,因此不同海域生长的藻类也不完全相同,但任何藻类都有爆发有害藻华的可能。

有害藻华主要发生在近海或内湾等封闭的水体中,这些海域水体的流动性较差,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就容易使藻类产生集聚爆发效应。林勇新表示,当前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引起: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工业污染物被排放到海洋中,容易在入海口地区造成富营养化。其次,港口地区,国际航线交流频繁,有可能带来外来的藻类生物,若该海域的条件适宜外来藻类的生长,外来藻类将会大规模爆发。第三,近海养殖中存在过量投喂行为,养殖区也易发生富营养化。

赤潮产生的危害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三、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一般持续多久

导语:通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治理赤潮多发海域的水质污染、降低富营养化等措施,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频率。那么,大家知道赤潮一般持续多久?赤潮通常会持续多长时间?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出来了一些需要的信息,希望大家从中学习借鉴有用的知识。

赤潮一般持续多久

一般持续3天左右,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国家海洋局曾经报道,一到六月份半年时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生赤潮24次,累计发生面积约982平方公里;黄海海域发现绿潮1次。与近5年同期平均赤潮发生次数相比,今年上半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减少18次。据了解,我国管辖海域引发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主要为甲藻类。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海水的pH值升高,黏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赤潮发生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但以青岛为例,整个2013年整体海水环境改善。201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46次,累计发生面积4070平方公里,渤海湾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5年来最少。但目前的4月份,仍处于赤潮多发期,赤潮多发区集中于东海海域。有毒有害赤潮发生比例呈增加趋势。

赤潮相关问题

能不能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水上运动

不能。因为:

(1)由于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改变了海域水色,降低了海水透明度,海水美学价值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娱乐性;

(2)赤潮水域分布大量的赤潮生物分泌液和残骸,人体会粘污;

(3)赤潮生物被细菌分解,会使海水腥臭,水体恶化,海域质量下降,不利人体健康;

(4)有毒赤潮水域中游泳或水上运动,会引起皮肤过敏或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

赤潮水域的水产品都不能食用

不是。赤潮灾害发生后,人们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而拒食海产品。实际上当判定为无毒赤潮时,即赤潮毒素评价结果表明赤潮并没有毒性,并且该海区的水产品并未实行采、禁捕或销售,仍可正常食用。

赤潮现象发现者应作哪些工作

公众有义务向上级报告发生赤潮情况。一旦发现疑似赤潮现象,应记录时间、赤潮区域、水色以及其它异常现象,并及时报告当地海洋管理部门。

赤潮发生后进行哪些调查工作

赤潮应急调查一般包括赤潮发生时间、地点、面积、引发赤潮种类、赤潮生物密度和环境因子(温度、盐度、营养盐等),以及赤潮造成的海洋生物死亡情况和经济损失,而往往缺少对该赤潮的毒性及其危害影响的报道。有了赤潮对各类生物的毒性及潜在影响的评价,就可以根据波及的范围,结合当地海产资源和海产养殖情况及赤潮发生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进行危害评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赤潮预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赤潮预警的主要任务是早期预测和及时发现赤潮的发生,使我们能在赤潮尚未明显形成的异常阶段采取消除措施,可有效地减少赤潮发生,提高赤潮防治的效果。另外,赤潮预警还要动态掌握预警海域的赤潮情况,为政府有关部门治理赤潮灾害和实施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研究的赤潮发生规律获取基础资料。

赤潮可否消除

世界沿海赤潮灾害严重的国家正在积极开展赤潮消除方法的研究。如有的国家在赤潮区撒布粘土较有效地消除赤潮现象,有些采用赤潮多发区撒布石灰的办法,另外凝集剂沉淀法、海洋微生物治藻和磁力回收赤潮生物等方法也能在一定区域内减轻赤潮现象。我国也开展了改变粘土、强氧化剂法消除赤潮的研究,相信将来人类将会掌握高效低毒的赤潮消除方法,消除赤潮危害。


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防治赤潮是一项复杂又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不能完全阻止赤潮的发生,但可以进行预防和控制。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赤潮主要是由什么造成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中有自然因素,包括全球气候的变化,海水的温度升高等等。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引发赤潮。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海水养殖业尤其是对虾养殖业蓬勃发展,一些养殖技术和系统不完善,造成投饵量偏大,养殖污水没有处理达标排入海中,会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加快赤潮爆发。

赤潮应该如何防范治理呢?

目前来说,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可以治理大范围的赤潮现象,类似福建相关部门的处置方法已经是十分出色啦。面对赤潮,在物理上可以采取粘土法,利用粘土对赤潮的絮凝作用,消灭赤潮生物。在化学上,可以采取用药剂喷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鱼类、水生植物、微生物来抑制赤潮的扩散。

正所谓治理不如预防,预防赤潮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先从源头开始。首先是控制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方面要先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减少排放。其次是要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改善水体环境。第三是严防死守,不让外来有毒赤潮生物入侵。

赤潮存在哪些危害呢?

赤潮的第一个危害便是破坏当地海域的生态平衡,例如当大量赤潮生物聚集时,许多鱼类会因此窒息死亡。还有就是赤潮期间,这些浮游生物如果死亡,其尸体会产生变异,破坏当地的海域生态环境平衡。

赤潮的第二个危害便是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例如部分赤潮生物会分泌有毒物质,使该海域的鱼、贝类等生物吸食后,其不会死亡,但毒素会留在体内。如果有人不小心吃到这些鱼虾,就会产生中毒现象,就像这次的福建赤潮事件。特别是麻酔贝类毒素,最严重时会让人呼吸困难而死亡。

赤潮的第三个危害便是影响当地渔业的经济发展。很多沿海居民依靠着当地鱼类生存,赤潮的出现,首先会破坏该海域中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其次,会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窒息而死。第三,会破坏当地的渔业生态环境,阻碍当地渔业发展。

赤潮的发生过程

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下表。

起始阶段

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发展阶段

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充的速率和补充量。如果这阶段海区风平浪静,水体铅直混合与水平混合较差,水团相对稳定,且营养盐等又能及时得到必要的补充,赤潮就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反之,若遇台风、阴雨,水体稳定性差或因营养盐被消耗殆尽,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那么,赤潮现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消亡阶段

所谓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刮风、下雨或营养盐消耗殆尽。也可因温度已超过该赤潮生物的适宜范围。还可因潮流增强,赤潮被扩散等等。赤潮消失过程经常是赤潮对渔业危害的最严重阶段。


赤潮最频繁的海区

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海洋污染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赤潮最频繁的海区是在哪里?赤潮发生最为频繁的海区是什么?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赤潮最频繁的海区

最频繁的海区是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其中珠江口、湛江港、舟山群岛、长江口、胶州湾、大连湾、辽东湾和渤海湾是赤潮的多发区。

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美国佛罗里达州沿岸几乎每年都有赤潮发生,造成了鱼、虾、贝类的大量死亡,就连以这些生物为食的海龟、海豚也不能幸免。

据日本1979年的统计,在全部的海洋污染事件中,赤潮占8% ,从1970年以来,赤潮已成为日本一种不可避免的海洋灾害。以濑户内海为例,1955年前的几十年间共发生过5次赤潮,而1959—1965年10年间就发生了39次;1996—1980年15年间竟先后发生了2589次,平均每年170余次,其中造成严重危害的305次。1975年和1976年两年,每年都在300次以上。据统计,1965—1973年5年间,日本全国因赤潮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达2417亿日元,每年平均几百亿日元。

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

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种类的色素决定的。如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而绿色鞭毛藻大量繁殖时却呈绿色,硅藻往往呈褐色。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赤潮可致海洋动物死亡,危害甚大。

赤潮治理方法

1、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物理法——粘土法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1000mg/L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 左右。有报道称在小型实验场去除率可达95% ~99%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鹿儿岛海面上进行过具有一定规模撒播粘土治理赤潮的实验。1996年韩国曾用6×104T粘土制剂治理100km2海域赤潮。

2、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最早使用的化学药剂是CuSO4,易溶于水,在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危害渔业,同时在海水的波动下迁移转化太快,药效的持久性差,也易引起铜Cu的二次污染,有机化合物在淡水除藻中具有药力持续时间长、对非赤潮生物影响小等优点,用有机化合物杀灭和去除赤潮生物也已有相关的报道。已有多种化学制剂用于赤潮生物治理的实验研究:如硫酸铜和缓释铜离子除藻剂、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新洁尔灭、碘伏、异噻唑啉酮等有机除藻剂。

3、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这些杀藻微生物主要是包括细菌(溶藻细菌)、病毒(噬菌体)、原生动物、真菌和放线菌等五类。多数溶藻细菌能够分泌细胞外物质,对宿主藻类起抑制或杀灭作用,因此通过溶藻细菌筛选高效、专一,能够生物降解的杀藻物质是灭杀赤潮藻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治理中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利用海洋微生物对赤潮藻的灭活作用,及其对藻类毒素的有效降解作用,可使海洋环境长期保持稳定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防治赤潮的目的。


赤潮发生最频繁的海域

近年来,赤潮的发生频率是越来越高了,它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人类食用水产品的安全健康、海洋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那么,大家知道赤潮发生最频繁的海域是在哪?赤潮出现最多的海域在哪里?接下去给大家分享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潮发生最频繁的海域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水温较高,风力较小的海区,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聚集在一起形成赤潮。赤潮的高发区为:渤海湾、大连湾、长江口、福建沿海、广东和香港海域。珠三角,长江三角,还有渤海,因为这些地方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海水流动小,因为他们都是一些高营养物质,使得还里的微生物大量生长,造成水里的氧减少,鱼死亡,造成祸害。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mg/dm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二、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 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 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三、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

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赤潮发生的原因很多,条件也很复杂。杨积武博士告诉记者,赤潮发生的原因很多,发生的条件也很复杂。当水温较高、海流缓慢、无风或少风时,在封闭或半封闭的海湾地带,甲藻、硅藻等赤潮生物最容易爆发性的生长。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氮和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大量存在,直接影响着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实从根本上分析,由于海洋污染而引起的海洋水体富营养化即过剩的氮和磷是赤潮频频发生的最直接因素。


赤潮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在海洋中,目前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有300多种,我国赤潮生物约100多种。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赤潮的形成原因和危害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与危害有哪些?今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比较实用的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赤潮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赤潮的形成原因

一、浮游生物

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在被称之为赤潮生物的63种浮游生物中,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所谓海洋浮游生物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海洋生物。

其中,能通过自身光合作用使海水中的无机化合物转化成生物新陈代谢所需有机化合物者,我们称之为浮游植物,不具备这种能力,即必须以浮游植物为饵者则称为浮游动物。

二、人类活动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赤潮的危害

一、破坏生态平衡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破坏渔业

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三、影响健康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赤潮相关知识

赤潮有哪些类型

世界沿海国家所发生的赤潮赤潮多种多样,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依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多少,可分为单相型赤潮(由一种赤潮生物引发)、双相型赤潮(由两种赤潮生物引发)和复合型赤潮(由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引发)。依据赤潮生物的来源可分为外来型赤潮和原发型赤潮。为便于公众实施应急防治措施,依据是否有赤潮毒素可将赤潮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两类。

什么是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

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赤潮毒素或能分泌出赤潮毒素,这类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为有毒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海域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有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对海洋生态、海洋渔业不产生毒害作用,但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赤潮多发季节有无规律性特点

赤潮的发生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但多发季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赤潮大多数发生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有差异。南海海区以3~5月份最为多见;在东海海区,主要发生在5~7月;黄渤海海区,则大多在6~9月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