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余震

2022/9/13 21:50:43
万年历日历:余震知识
余震知识
几级地震后有余震

余震的意思是指地震之后发生的小型地震,一般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余震的知识,那么,下面来讲讲,几级地震后有余震?多少级地震发生后会有余震?接下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涨知识的节奏,还不赶紧来围观围观。

几级地震后有余震

不管什么等级的地震都有可能发生余震,因为余震和地震的等级没有必然的关系。余震是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小地震。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

余震随着时间的推移,次数与强度逐渐减少降低,存在一个逐渐衰弱的过程,但不排除发生较大余震的可能性,只是可能性很低,但存在。

余震相关实例说明:

1945年9月23日,河北滦县6.25级地震这后,余震延续了半年之久,到第二年春天才相对平息。

1952年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克恩郡地震时,主震在贝克兹菲尔德遭受了彻底的摧毁。有时甚至是一次刚刚超过3级的余震,也能把一些房屋震倒。因此,在主震过去后,对余震也要提高警惕,加强预测预防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1974年5月11日,云南昭通地区发生了7.1级地震,震后两次5级以上的余震,都因震前有了预报,虽然造成破坏,但人的伤亡很小。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7.8级地震之后,当天就发生了两次强烈余震,震级分别为6.5级和7.1级。

以后沿着宁河、唐山、滦县这一活动断裂带,5—6级左右,甚至更强的余震仍在不断发生,如11月15日在宁河东北以发生一次6.9级地震,直至第二年(1977)春季,强烈余震仍然有所活动,至于5级以下的小震就更多了。

地震后为何会有余震

一、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能量。而在地壳的某些脆弱地带,会造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从而形成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应力”的冲击,即为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他们还发现,在离震中50公里以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二、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三、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四、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B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有关人员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地震和余震有什么区别

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只有提前做好了防御工作,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最近有些朋友对地震的相关内容感兴趣,所以想来了解一下,地震和余震有什么区别?地震与余震不同有哪些?接下去小编带大家见识下吧,欢迎大家阅读。

地震和余震有什么区别

余震是一次地震的分解现象。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前震、主震、余震是地核移动的表现形式,地震开始移动,岩浆就发生波动,推动地壳振动,称为前震;岩浆发生顶头峰时产生的振动是主震,残余岩浆的波动,地核的复原间接的推动地壳振动是余震,由于地核的复原比原先移动的动量大,故余震比前震大。

“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

余震出现的时候是大震以后,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发生的影响

(1)地面破坏

强烈的地震容易造成地裂缝、地面塌陷、沙土液化等地表震害现象。

①地裂缝:由地下岩层断裂或断层错动在地表形成的裂缝称为构造地裂缝,常与地下断裂带的走向一致,一般规模较大且成带状,带宽几米至几十米,带长可达几千米,但一般都不深(多者1~2米)。地震时,地表受到挤压、伸长、旋转等力的作用,形成了这类有规律的地裂缝。对处于古河道、河湖堤岸、坡道和田地等土质松软、潮湿的地段,在地震时会出现震陷并形成所谓的重力地裂缝。其规模小,形状不一,纵横交错。

②地面塌陷:造成地面结构物的不均匀沉降,严重时可使大量建筑物下陷。地面塌陷多发生在岩溶洞、采空的地下矿井以及在松软而富有压缩性的土层中。

③沙土液化:在地震的持续震动之下,建筑物基地富含空隙水的沙土趋向密实,迫使空隙水压力上升、沙砾间的压力和摩擦力减小,进而使沙土失去抗剪能力,形成液态,失去稳定和承载力。宏观上表现为平地喷沙冒水,建筑物沉陷、倾倒或滑移、堤岸滑坡等。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1964年日本新潟地震、1975年中国海城地震和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都有饱和沙土的液化现象。

(2)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在强烈地震中,各类建筑物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房屋和桥梁倒塌、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一次强烈地震造成的工程结构破坏现象可能是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结构本身强度或承受力不足、结构发生共振、结构构造和布置不合理、非承重构件承载力不足、基础差异变形过大及多点输入地震导致结构内力重分布或应力集中、地基失效。地震即便尚未使工程结构产生倒塌性破坏,它也会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和其他内部损伤,继而将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或耐久性。

(3)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

强震之后发生大量的滑坡和崩塌,滑坡、崩塌为形成大型的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泥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下切,两岸进行冲刷和刮挖,这样使边坡又失去平衡,产生新的滑坡。这样循环反复互为因果,因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从地震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乃至于数年之内。

①山崩:是指陡峻山坡上的岩块、土体在地震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

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地震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③泥石流:因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等固体物质(泥、沙、石块和巨砾)集中于沟谷中或坡地上,直接与湍急的水流相互作用而成不均质的特殊洪流。在空间分布上,泥石流主要形成于断裂构造发育或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降水集中且多局地性暴雨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它暴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死亡或失踪者中,估计有三分之一的死亡和失踪人员是由地震造成的山崩、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


地震余震持续多久

众所周知,发生一次地震后,可能会出现余震。有些朋友不清楚余震的相关内容,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好好介绍一下,地震余震持续多久?地震余震会持续多长时间?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地震余震持续多久

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几个月甚至更久。余震是指一次大地震后,在主震破裂面内发生的、跟主震有物理关联的地震,余震频次随时间的衰减符合一些统计规律。一般认为如果余震频次衰减到主震发生之前的最低水平,那么从统计的角度可以认为余震活动已经结束。

地震发生的序列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

前震、主震、余震是地幔移动的表现形式,地震开始前,岩浆就发生波动,推动地壳振动,称为前震;岩浆发生顶头峰时产生的振动是主震,残余岩浆的波动,地核的复原间接的推动地壳振动是余震,由于地核的复原比原先移动的动量大,故余震比前震大。地震前后相当于岩石蠕动应变恢复过程。前震、主震、余震是一次地震的分解现象。

主震之后,地壳的破裂带会向两端不断延伸发展,这个过程中会导致余震持续的发生。

实际例子

1945年9月23日,河北滦县6.25级地震这后,余震延续了半年之久,到第二年春天才相对平息。

1974年5月11日,云南昭通地区发生了7.1级地震,震后两次5级以上的余震,都因主震后有了预报,虽然造成破坏,但人的伤亡很小。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7.8级地震之后,当天就发生了两次强烈余震,震级分别为6.5级和7.1级。以后沿着宁河、唐山、滦县这一活动断裂带,5—6级左右,甚至更强的余震仍在不断发生,如11月15日在宁河东北发生一次6.9级地震,直至第二年(1977)春季,强烈余震仍然有所活动,至于5级以下的小震就更多了。

1976年的地震居然时隔44年还有余震?

1976年地震后,老震区一直在持续起伏活动。在早期,5--6级地震是频繁发生的。到了80年代之后,活动有所减弱,但这一区域的地震活动还是要高于周边区域。

大家以前对余震的普遍印象都是通常在主地震之后紧跟着有一系列强度比主震小的余震,通常余震都是主震发生后的几小时或者几天,最多也就是几个月时间。

根据初步研究结果,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和地震构造加载速率相关,构造加载速率越快,余震衰减越快,中国大陆东部和西部比起来,唐山地区地质构造加载速率非常慢,所以唐山大地震余震活动持续时间长。

人类完整记录余震活动最长的地震

1891年日本浓尾(Nobi)7.9级地震,可能是人类完整记录余震活动最长的地震。

这个地震的余震活动持续了100多年。

1891年10月28日发生于岐阜县,当时的地名叫美浓和尾张,故通称浓尾大地震。

此震的极震区位于伊势湾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从福井市的东南延伸到名古屋市。地表可见断层规模很大,据当时估计,主断层可能长达80千米左右。

由于这次大地震的发生,日本政府和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地震现象和震害的研究,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研究机构──震灾预防调查所。


5级地震严重吗还会余震吗

某个地区突发的地震,会牵动全国人民的心。面对地震灾难,大家应该要做好应急避险。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5级地震严重吗还会余震吗?5级地震有多严重还会出现余震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5级地震严重吗还会余震吗

5级多的地震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5级多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大致相应TNT当量为477吨。如果房屋抗震能力差,会造成倒塌现象。如甘肃省文县发生过的的五级地震就已造成部分人员受伤和房屋倒塌。

5级地震可能还会余震,也不一定发生余震。地震后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难说。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余震的类型

1、单震型:就发生一次较大的地震,前后基本上没有地震。这种地震比较少见,基本上目前无法预报。

2、主震-余震型:先发生一次大的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这些较小的地震称为余震。例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都是这种地震,一般主震发生或很快就有余震发生(常常几十分钟之内就有),离主震越近,余震越多,平均强度越强,随着时间的流逝,余震越来越少,平均震级也逐渐下降,但不排除偶尔又来一次较大余震。通常最大的余震比主震小1.2级以上。这种地震目前也无法预报。

3、前震-主震型:先发生大量小的地震,然后小地震突然消失一段短的时间,随后就发生大的主震。这种地震由于有大量小的前震,所以比较容易预报,小地震突然消失的时候就是预报的最佳时机。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报的一次地震——辽宁海城地震就是这种地震。

4、双震型:在间隔很短时间内(一般几十分钟到十几天),同一个断层上发生两次震级差不多的地震,例如70年代四川平武地震。双震型地震也不排除在两次主震前有小的前震或之后有小的余震。

5、震群型:在间隔很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次差不多大的主震,例如智利发生的那个世界最大地震就是这种地震,在差不多1个月时间内反复发生多次7级以上甚至8级以上地震。

在容易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方做好防御工作

1、做好长、中、短、临地震预报后的各阶段预防工作。

2、进行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现工程项目的震时安全与投资合理。

3、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进行震害预测,可以有目标地进行预防。

4、对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大型企业、一般建筑和农村建筑分别进行抗震设防或抗震加固。

5、开展社会性防灾工作,包括制定减轻地震灾害计划、制定各部门地震防灾预案、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定地震防灾行政法规、开展地震保险、进行防灾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展防灾训练与演习等。

6、开展震前应急防御工作,包括:实施应急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生命线工程紧急处置、次生灾害源紧急处置、医疗救护准备、社会治安及交通管制、地震新闻管制、检查落实救灾准备情况。

表示地震大小的方法

表示地震大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震级,二是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通常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采用的是12级地震烈度表。

小于III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III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IV~V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VI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VI~VII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VIII~X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XI~XII度:毁灭性的破坏。


4级地震后会有余震吗

地震烈度可以分为12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威力都是不一样的。有些朋友想了解一些关于4级地震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4级地震后会有余震吗?4级地震发生后还会有余震吗?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4级地震后会有余震吗

有余震这种可能性。弱震是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所以4级地震属于弱震, 大部分人对三级以上的地震才会有一定的震感,但一般4级地震并不具备破坏力。

不可忽视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震源深度,如果4级地震为浅源地震(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且震源非一般的浅,那么这次地震会有明显震感,并具有一定破坏力,但不是致命性的破会。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很容易理解:同样大小的地震,在离震中越近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离震中越远影响或破坏就越轻。

1935年,查尔斯里克特在研究美国南加州地震时,发明了一种定量测量地震大小的方法。他规定在震中距为100km的地方,如果“标准地震仪”(伍德—安德森地震仪,周期是0.8s,放大倍数为2080)记录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是1微米,震级为0。

如果振幅是x微米,震级为其对数。当然,当振幅是0.1微米时,震级为lg0.1=-1,相当于小锤子敲打地面产生的震级。实际上,绝大多数地震仪不会恰好都摆在100km震中距的地方,此时就要根据震中距对应的量规函数来校正数值。

里克特提出的这种震级标度被后人称为里氏震级ML,也叫地方性震级,主要适用于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这里的L表示local(地方性)的意思。

里氏震级的出现,第一次把地震大小变成了可测量、可相互比较的量,为地震学的定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早已绝迹,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但人们为了保持地震记录的对比和延续性,很多小地震仍会通过仪器的模拟仿真,计算出里氏震级。

地震烈度分为12等级

第一级,人们并未感觉到震动。

第二级,人在高楼才能感觉晃动。

第三级,在地面的室内能感觉到,悬挂对象也晃动。

第四级,连汽车也晃动,严重的话木墙或窗架会出现裂缝。

第五级,容器中的液体溅出,睡觉的人会被震醒,小物体会移位。

第六级,墙上挂的图画会掉下,家具移动,人们会因为害怕纷纷逃到屋外。

第七级,人会站立不稳,池塘出现水波。

第八级,砖石墙部分破裂倒塌,树枝断落。

第九级,是很严重的,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现裂缝,小建筑物倒塌等等。

第十级,水库出现裂缝、桥梁被破坏,铁路扭曲等。

第十一级,地下水管及阴沟系统全被破坏。

第十二级,全面破坏,连巨石也震动移位。

中国唯一没有地震的省份

据说,1949年以来,浙江是全国唯一没有发生过强震的省份,但并不是说浙江没有发生过地震,大级别地震都是板块运动碰撞导致的,是断层应力调整的结果,浙江省所处的板块地层情况决定了这里的地震发生机会少,地震级别小和破坏力小的情况。

中国地震最少省份:

根据网上数据显示,重庆、湖南、广西、江西、浙江这五个省份的历史地震频率最小,湖北、福建、上海、内蒙、吉林、黑龙江次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省份基本都在地质较为稳定、断层很少的扬子地块和东北地块。


余震之后还会有大地震吗

余震的意思是指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其持续时间可能几天,也可能长达上百年。有些朋友想学习一些关于余震的知识,那么,今天来讲讲,余震之后还会有大地震吗?余震后还会发生较大地震吗?下面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快来长知识吧。

余震之后还会有大地震吗

一般不会有大地震。余震有个衰减期,总是逐渐减少、减弱。以唐山大地震为例,随着时间的发展,余震发生的频次也会越来越低,但有时也可能出现较大余震,并造成破坏。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地震强,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的出现是在大震之后,其能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余震也会造成灾害的。

如果一个房子主震时候快散架了 遇到强余震的话就有可能彻底倒了。

余震持续时间也和大地震震级有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当年9月1日12时,地震台网记录到了2.7万多次余震,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5级以上余震39次。

汶川地震和唐山大地震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30多倍,7级地震就相当于33个6级地震。目前来看,汶川地震的余震较多。

一次大地震的余震可以持续多久?

答案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7月12日6时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7月12日下午,中国地震局一名地震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余震判断依据,古冶区位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带上,且震级小于当年主震震级,因此,这次5.1级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较强的远期余震”。

余震为何能持续这么久?

在地震专家看来,对于余震的判断,主要是看震中地区是不是发生在原来地震的地震带上,而且震级小于主震震级。

一般来讲,四五十年,甚至六七十年后发生在原地震带上的地震,都被认为是“远期余震”。世界上有的地震学家认为,有的大地震的远期余震可能延续百年以上。

大地震发生以后,它会造成一个相当长的破裂带,这个破裂带的应力和应变的调整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调整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小的破裂,余震便因此发生了。

说得更通俗点儿,这就好比将黄豆倒进一个玻璃瓶里,看上去好像装满了,但摇晃几下之后却总会有一些空间,填满之后再摇晃,又会出现新的空间,虽然一次比一次少,但新空间总能出现。

我们不妨把豆粒之间发生的位移看作是一次次小的地震,而在摇晃的作用下,豆粒逐渐堆积得越来越紧密,这正是地震的诱因。不过要达到最终的平衡,也就是类似于结构化学上的“最紧密堆积”,这往往不是摇晃一次就能做到的。

既然需要“多晃几次”才能达到平衡,余震就这样发生了。

所以,持续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余震,乍一听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地震的周期动辄以千年计算。相比之下,余震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