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来做

2022/9/13 21:50:19
万年历日历:来做知识
来做知识
我国宋朝就已经有爆米花古人曾用它来做什么

导语:你可能觉得爆米花是现代才有的一种食物,毕竟多数时候是看电影吃的,而电影在我国古代还没有出现。但实际上,爆米花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具体出现时间是我国宋朝就已经有爆米花。那么,你知道古人曾用它来做什么吗?到底爆米花在古代的作用是什么?一起来了解。

我国宋朝就已经有爆米花古人曾用它来做什么

爆米花

占卜。在古代,爆米花是用来占卜的,在古代爆米花叫做孛娄,他们用这个的爆炸声来预测时间。在范成大的《吴郡志风俗》中提到“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有人用来占卜吉凶,也有人用来占卜终身大事。南宋诗人范成大记载:“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罗,北人号糯米花”。元代也有记载当时种水稻额地区“占稻色”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镬(镬为古代煮食物的大锅),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

爆米花制作原理:

取适量的玉米(或大米)放入爆米花锅内,并封好顶盖,再把爆米花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就可爆出可口的爆米花来。

这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米粒便会逐渐变软,米粒内的大部分水分变成水蒸气。由于温度较高,水蒸气的压强是很大的,使已变软的米粒膨胀。

但此时米粒内外的压强是平衡的,所以米粒不会在锅内爆开。当锅内压强升到4—5个大气压时,突然打开爆米花锅的顶盖,锅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米粒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米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米粒,即成了爆米花。

爆米花古代叫爆谷:

爆米花

爆谷,已经有了至少八百多年的历史。元代娄元礼《田家五行》中便有记载:“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

《田家五行》是娄元礼入吴之后所写,因此这里说的在雨水节爆谷,也就是古时江南吴地的风俗。按此记载,此时爆谷的目的是为了“占稻色”。

青年民俗学者“花糕员外”对风俗饮食颇有研究,她介绍说,稻色主要用来占卜庄稼收成或是人口,并且“花多者吉”,认为爆出的米花多就是好兆头。爆米花还可以占喜事、问生涯。清人刘灏《广群芳谱》里便提到:“比并分数断高下,以番白多为胜,卜人口亦如之。”

“不过,这种做法当然并不科学,实际上当时人们也并未当作正经经验对待,更多的是田家的及时之乐。”她说。

直到今天,在客家一些地区,依然保留着在雨水节爆谷占稻色的习惯。

爆谷并非雨水独有的风俗。事实上,由于和正月十五相近,最初,爆谷是上元节的习俗。在更早的宋代,江南百姓爆谷,是在上元节那一天。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有一句“捻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诗人自注称:“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罗,北人号糯米花。”

宋人爆米花也有占卜吉凶的用处,同是范成大所撰写的《吴郡志》中便有记载:“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岁之休咎。”这里是说,每个人都要亲手制作爆米花,用来占卜一年的吉凶。

为何选择在雨水前后占卜一年的收成?

爆米花

除了在新年开始之际有所展望之外,也和江南的具体播种情况有关。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告诉澎湃新闻,元代到清代时期,江南农业种植都是两熟,一熟麦子,一熟稻子。五六月时麦收,之后才能开始种植水稻。当然也有不种麦子直接种植水稻的,那播种时间就会更早一些。

所以农民需要提早规划水稻的种植,这与全年的雨水是否丰沛密切相关:如果雨水丰沛,那就需要种植需要水量较大的稻种,如果缺雨,那农民就需要比较耐旱的水稻。因此,他们会在第一场春雨来临的雨水节气占稻色,来提前准备一年需要的稻种。占卜之后,古人吃爆谷吗?那是当然。“花糕员外”提到,几年前在同嘉兴高桥的朋友闲聊中,她发现“孛娄”一词在吴地方言(太湖片)中仍旧存在,只是乡间人们不知道对应的字词,其发音似“pó lou”。她说,吴地谚语称轻而易举的事情,为“吃孛娄”,因为古人认为爆米花“不费咀嚼”,质感与如今膨化食品相似。

如今,用爆米花占卜收成的习俗在大多数地方逐渐淡化,但爆谷作为一种美食,却有着强韧的生命力。在客家和广东部分地区,它逐渐演变成年底以之作“煎堆”馅儿的习俗。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有人考证,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花”与“发”谐音,有发财的征兆。


最早扇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在我国,扇子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所以说扇文化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扇子分为羽毛扇、蒲扇、团扇、折扇等等,那么,大家知道最早扇子是用来做什么的?最初的扇子是用来干什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最早扇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最早扇子是用来做遮阳以及作为礼仪工具出现的。中国人制作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因为难以忍受炎炎夏日而随手取下树叶或者禽羽进行简易加工,然后将其拿来遮挡太阳。这便是最早的扇子。再往后发展,古人开始利用一种名叫“苇”的植物来制作扇子。这时的扇子多为仪仗扇,是那些位于统治阶层的人用来凸显自己地位的。

隋唐之后扇子开始普及,一些文人墨客也纷纷开始使用扇子。但是他们手拿扇子并不是为了扇风,而是为了“附庸风雅”。可以说在当时一边摇纨扇一边吟诗作对是一种时尚,如果有文人手中没有持扇就会莫名觉得“掉价”。而由于扇子的盛行,与扇子相关的诗文也开始变多,比如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白羽扇》等等。当然除了文人之外,像在朝为官的官员以及账房先生等职业的人也同样紧跟潮流,纷纷手拿纨扇“凹造型”。

相较于纨扇,折扇这种类型的扇子是到明朝时期才渐渐开始流行开来的。折扇流行开来之后,折扇的制作也也跟着遍布全国,继而产生了众多以地名或人名为名的扇子,比如说杭扇、金陵柳氏扇等等。与此同时,扇面书面也开始兴起,诸多文人墨客开始在扇面上写诗、绘画。时间进行到清朝,扇子的使用率已经变得越发广泛,而这时的扇子既是纳凉的工具,同时又兼顾礼仪工具、彰显身份的道具等多项功能。

扇子在中国境内得到广为流传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慢慢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其中欧洲国家对于中国扇子甚是喜爱。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纳凉工具早就已经变成了电风扇以及空调等电器,但是扇子并没有因此消失,它依旧活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做的

最早的扇子是用鸟的羽毛做成的,被称作“羽扇”。“扇”字中就有个羽宇。以后人们又制作出轻便、美观的团扇、绢扇、纨扇等,并开始在扇面上书写一些字、画。平民百姓使用的多为葵扇、棕榈扇、蒲扇、麦秆扇、芭蕉扇等,这些扇子物美价廉,就地取材,很是耐用。有人在扇面上编织、绘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使扇子成为一个色彩缤纷的天地。

据说永乐年间纸折扇大兴,文人墨客纷纷将得意之作书画在扇面上。明清以后,扇面饰以名人字画最为流行,同时扇骨也非常讲究。所用材质有名贵的木材、竹材,也有象牙、玳瑁、金银,并且用扇也分为四季。一时间人们竟相争购,从而使扇子除纳凉外,又增加了诗画的传播功能,真正成为融书画、工艺为一体的美术工艺品。

扇子的分类

扇子的种类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扇技艺有江苏苏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记扇子、重庆荣昌折扇、四川自贡龚扇、广东新会葵扇、湖州羽毛扇。日本则有桧扇、蝙蝠扇。

羽毛扇

羽毛扇起源于虞舜时期,用于障蔽日,也是权威的标志。古代皇帝用雉羽制作长柄羽毛扇作为出行仪仗,以显示王者的高贵权威,后历朝沿袭不衰,及至清代。在三国,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则被后人誉为智慧和才干的象征。羽毛扇乃是轻、巧之物,所扇出的徐徐微风,就连年老体弱者、孕妇、产后母子都很适宜使用羽毛扇。

蒲扇

芭蕉扇又叫蒲扇、葵扇、蒲葵扇,这种扇轻便风大,价格低廉,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用它。根据型制大小又可分大号扇、中号扇、幼中扇和幼小扇。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用品中,芭蕉扇曾是国人纳凉不可缺少的物品,很多绘画图书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其中最经典的是名著吴承恩的《西游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等。

折扇

折扇又名“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迭扇”、“ 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 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