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天和

2022/9/13 21:50:16
万年历日历:天和知识
天和知识
三伏天和秋老虎是一样的吗

大家都知道,每年三伏天的持续时间一般是30-40天,这个时节是人们调养身心的最佳时节。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一起来好好说说,三伏天和秋老虎是一样的吗?三伏天与秋老虎是相同的吗?下面小编决定为大家总结一下,马上来看看吧。

三伏天和秋老虎是一样的吗

是不一样的,区别首先我们从时间上面来看三伏天和秋老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两个时期。秋老虎在汉族民间指立秋以后的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之间。而所谓的三伏天,则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以秋老虎和三伏天不是同一时期,三伏天过后秋老虎才会出现。

秋老虎时节天气炎热,应选清热的食材,在烹调上可以采用凉拌、清蒸、清炖等方式来烹煮食材,调味料可以选择白醋、柠檬等酸性调味料,并搭配当季蔬果,如:扁豆、丝瓜、黄瓜、芹菜等,可预防气候对身体带来的不舒服,对自身的健康有好处。

什么是“三伏天”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是冬天最冷的时候,那三伏就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三伏不等于就是小暑大暑,三伏天有的年份是三十天,有的是四十天,今年是三十天,今天是末伏的第一天,到8月17日结束,共十天。“秋后一伏热死人”,说明虽然已经立秋,但炎热的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三伏天的高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但高温对水稻的生长有利,气温愈高,水稻就分蘖地愈快愈多,连续的高温到了秋后肯定是个丰收年,民谚有“人在床上熬,稻在地里笑”的说法。百姓毕竟以食为天,田里多产一些粮食比人热一点更值,宁可不要凉爽也不能闹粮荒。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 ,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一些冬天常发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都可在这个时候治疗,这叫“冬病夏治”。在三伏天利用针灸,外敷来进行治疗,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什么是“秋老虎”

这里的夏天是由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所决定的,立秋以后,副高逐渐南移,气温就慢慢降低,最近几天无锡地区的气温由35℃开始下降,一天降一度,今天33℃,明天预报32℃,这是正常的情况,而且到了后半夜确实很凉快,这些都是副高南移的迹象。但过了一段时间,副高又会北上,重新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民间称为“秋老虎”下山了。

秋老虎下山时间的长短和下山的次数,每年都不一样。现在由于温室效应,秋老虎的威力还是挺大的,不可掉以轻心。一般秋老虎下山都在处暑前后那段时间,即公历的8月份中下旬有气象预报说,本月中旬副热带高压再次北上,又将出现35℃以上的高温,还没有感觉到一些凉意,秋老虎下山的脚步声却已经响起。不过一点,无论白天多热,早晚比较凉快那不是秋老虎所能奈何的了。

三伏天宜食补

三伏天湿气极盛,湿性重浊。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且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油腻。三伏天的中医食疗文化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在食补时,知悉以下几点十分有益。

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还有薏米红豆可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

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各种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也有其侧重的养生功能。如鲫鱼汤祛湿,常见的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无腥味,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


入梅与出梅的标准

导语:在梅雨季,人们总是特别的难熬,潮湿的天气让人不爽,家里的衣服、被子、家居等物品都会出现回潮的现象。那么,大家知道入梅与出梅的标准是什么?入梅天和出梅天的标准是什么?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入梅与出梅的标准

入梅标准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出梅标准是连续5天气温超过30℃,并且没有下雨,则代表已经正式出梅了。

南方入梅是6月6号-15号之间,出梅总在7月8号-19号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日本大约在5月下旬入梅,7月下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份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壬日入梅,夏至后庚日出梅。

入梅简介

入梅前五天,副高在120°E上的脊线≥18°N,且5天中至少有3天的日平均气温≥22℃。入梅后头5天中必须有4天雨日(包括郊县气象站测得的雨日);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

6—7月内,当500hPa副热带高压脊线由20°N以南北跃至20°N以北并稳定5天以上的第一场大到暴雨过程开始为入梅。入梅后要求有10天的连阴雨,或10天中有3天大到暴雨。梅雨期内不允许有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如雨停超过5天以上者,则从第二次大到暴雨过程开始算起。2008年金琪等又提出新的入梅补充条件:(1)500hPa120°E副热带高压脊线由20°N以南北跃至20°N以北并稳定3天以上;鄂东和江汉平原三区出现雨型编码和≥9,同时鄂东连续3天以上的降水天气的初日;(2)如果出现连续阴雨(大于3天)与后期梅雨期降水连续无间断,则阴雨开始日为入梅。

出梅简介

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且日平均气温≥27℃,最高气温≥30℃,且连续6天以上无雨。以后再出现连阴雨,属“夏雨”,不属“梅雨”。

实际上综合考虑气候学和天气学对梅雨的划分标准,并与预报服务相结合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从梅雨的定义出发,提出梅雨期的划分既要抓住大气环流的季节调整,又要考虑与其相配合的大范围降水现象和温湿特征的方法。国家气候中心的划分方法以雨日为主,以副高脊线位置为辅;江淮流域各个省市则是以120°E副高脊线位置、日平均气温、雨日或雨量等综合考虑,来分别得出入梅日、出梅日。

梅雨的相关知识

梅雨:主要出现在6月~7月江淮流域一带雨期较长的连续降水过程。

梅雨期:梅雨期内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雨期,梅雨期长度为入梅日到出梅日前一天的累计日数。

雨期:一个雨期需满足以下条件:任何连续10天的雨日比例大于或等于40% ,雨日数大于或等于6天且没有连续5天(含5天)以上的非雨日,站平均降水强度大于或等于5mm/天。一个雨期长度为该雨期的开始日到结束日所经历的日数。

雨日:观测到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mm的日子。

雨期开始日:从第1个雨日算起,往后2日、3日……10日中的雨日数占相应时段内总日数的比例大于或等于50% ,则第一个雨日为雨期开始日。

雨期结束日:从雨期的最后1个雨日算起,往前2日、3日……10日的雨日数占相应时段内总日数的比例大于或等于50% ,则最后一个雨日为雨期结束日。


南风天和回南天一样吗

一说起潮湿的天气,许多朋友都会想到梅雨天、南风天、回南天等等。有些朋友搞不清楚这些天气的区别,那么,下面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讲讲,南风天和回南天一样吗?南风天与回南天是相同的吗?今天就来给大家强行分析一波,希望大家看完就懂了。

南风天和回南天一样吗

不一样,南风天是每年春季或梅雨季节出现,回南天是在每年春天出现。

南风天是指每年开春以后,一些地区会有室内返潮出水现象,致使衣物、家具潮湿发霉,多出现在每年春季或梅雨季节。在每年冬季过后,室内温度下降,到了开春季节,室外的温度回升快,室内的温度跟不上,再加上南方春季本身就很潮湿,被风吹入室内,就在比较冷的地面、墙壁、家具表面凝结出小水珠。如果当天是阴天,又有南风吹过的话,那室内潮湿到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回南天是指每年春天时,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开始回升的现象。回南天是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春季的二三月份,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

南风天特点

只要室内开始出现返潮,地面和墙壁经常出现水渍或水珠,进入房间之后没来由一阵湿冷的空气迎面而来,那就叫南风天。

正是因为惧怕南风,所以南方地区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不敢把门窗打开,生怕风把外界的湿气带进房间里。

对北方人来说,更笼统地来讲应该是每年开春之后,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室内返潮出水的现象。衣服洗完干不了,家居擦完潮湿发霉,墙角甚至长绿色的霉点或长蘑菇,最可怕的是,一些南方靠山的地方潮湿度更高,经常出现草席发霉,床垫长白毛的事情。

回南天特点

回南天现象在南方比较严重,这与南方靠海,空气湿润有关。“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而浓雾则是“回南天”的最具特色的表象。

从气象学角度来看,当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低温之后,物体的表里都冷透了,物体的温度小于或等于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就开始在物体表面凝结,起水珠,回南天现象由此产生。

所谓的露点温度,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当气温降低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过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

如何预防南风天潮湿

1、适时关窗有必要

记得紧闭家中的窗户,特别是关闭朝南和东南的窗户。防潮的最重要时段是每天的早晨和晚上,这两段时间的空气湿度较午间更高,若不及时关上门窗。建议在中午和下午可以多开门窗。

2、用空调除湿

一般装修完后要改变室内的潮湿的空气环境可以利用除湿机或空调,打开空调除湿模式即可。

3、巧放置干燥剂很重要

市面有不少专用于防潮除湿的干燥剂,如果合理放置也可以收到预防潮气的良好效果。最常见的有吸湿盒和除湿包两种。

1、铺防潮垫

防潮垫可以阻隔地板和室内冷空气的热交流,在与室内空气之间隔绝出了一层不流通的死空气层”,很好的防止室内的水汽碰到地面。

2、食盐水拖地

首先,把水加热,等它变成不会烫手的温度就可以了,接着,往水里加入一勺盐,稍稍搅拌,等到盐充分溶解以后,就可以开始拖地了,将拖把用热盐水浸湿,尽可能地拧干,把地板拖干净。

3、铺上废旧报纸

在大门、卫生间、厨房门口铺上一层废旧报纸,即能吸收掉地上的水,也可以蹭干大家在进进出出时鞋子上的水渍。

4、经常打蜡

木地板的日常保养最重要的一点是打蜡。木地板使用一段时候,需要再进行一次打蜡,这样既能会挥发残留的潮气,又能延长地板使用寿命。


三伏天和秋老虎哪个热

三伏天来了,大家要避开炎热,调整生活作息,心静自然凉,以平和平静的心态来度过。最近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三伏天和秋老虎哪个热?三伏天与秋老虎哪个更热?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看。

三伏天和秋老虎哪个热

三伏天热,三伏天35度以上高温常常侵袭。我国南方秋老虎还是比较炎热的,一般温度都会在28-35℃左右,相对而言,天气还是会有点热。

与我国南方的“秋老虎”相比,北京的“秋老虎”算是“温顺”的。南方的“秋老虎”不但特别闷热,且持续的时间较长,有的地区多达五六十天。而北京的“秋老虎”实在只能算“闷”而不能称“热”的,一般温度在27-29℃之间,且时间较短,也就算是“过路虎”。

其闷热程度与七月份里的头伏、二伏相比,低了许多。而且早晚天气都会比较凉爽,大家在早晚的时候要注意添加衣物。

三伏天最热是哪个伏天:中伏

首先这种叫法一般来说是“三伏天”,叫“头伏,二伏,三伏”,故称之为“三伏天”。

“三伏天”是以中原为地理标志,是中原地区一年一度最为“炎热”的季节和“极端天气”,故有:“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之说,也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代表作”。

“三伏天”,属于自然生态科学范畴。三伏天的“入伏”,即“头伏”,是在“”节气之后的第十天前后计算,之前有“两伏”,秋后有一伏,合称“三伏”。由此可见,最热的天气,自然是“二伏”了。

2022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为方便理解和记忆,以上日期均为公历。

这个夏天比较长,三伏也比较长,当然天热的时间就比往年长,所以我们还是要提前做好准备,注意防暑、注意防晒、注意防病。

一般情况下,一年当中三伏天是最热的,这是因为从夏至开始,太阳开始直射北回归线,这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所以人们通常会认为夏至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虽然夏至之后,白天会渐渐变短、夜晚渐渐变长。但由于白天大地吸收的热量高于散发的热量,三伏天地面累积的热量也最大最强,所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

再加上,三伏天里还多伴随着东南和西南风,海洋上的潮湿空气不停向陆地侵袭,使内陆的空气也变得非常潮湿。

水又吸收大量的热量,进一步加剧了地面上高温,所以人们会感觉相当地闷热。

所以才说,最热不过“三伏天”。

三伏天注意事项

多喝水

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

饮食不宜过于清淡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

秋老虎和三伏天哪个更热 两者有何区别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秋老虎养生指南

多补充蛋白质

秋老虎时,气温一路走高,身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流失的速度加快,此时蛋白质的供给必须要充足,多吃鸡肉、鸡蛋、牛肉、猪肉等食物。

多吃苦味食物

秋老虎期间苦夏,苦味食物一般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饮食上尽量选择一些有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在清热之余还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

补气食物不能少

秋老虎温度高,所以汗液排出速度非常快,这样很容易造成阴损,有句话叫“无病三分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秋老虎养生一定要补气,多吃山药、蜂蜜、莲藕、大枣、牛奶、鸡蛋等食物。


2021秋分是白天和晚上一样长吗

导语:每个节气的太阳直射位置是不同的,而其直射的位置,将决定该节气的昼夜长短。其中,我国有两个节气当天的昼夜长短是几乎一样长的。第一个是春分,而带“分”字的节气还有一个“秋分”。那么,2021秋分是白天和晚上一样长吗?到底秋分的白天和黑夜等长吗?一起来了解。

2021秋分是白天和晚上一样长吗

秋分节气

几乎一样长。秋分这天太阳光直射点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6小时或5小时,遇到闰年则要在此基础上提前24小时。这样,在日期上的反映是,同一个节气在平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滞后1天;在闰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提前1天。这样一来,同一个节气的起始点就有3个不同的公历日期。以“秋分”为例,就有9月22日、9月23日和9月24日这三种情况。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是什么意思?

秋分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这句节令谚语的意义是:每年到了春分、秋分这一天,白天与夜晚一样长,即昼夜平分,气候适中。用天文学知识来讲: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的相交线——黄道(即在地球视太阳运行的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与天球的相交线——天赤道,有两个自然交点,即把24个节气连结起来的起始点——“春分”和“秋分”。当视太阳运行到这两个点时,地球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相等的。因为在这一天,太阳光线正直射在赤道上,不论南半球或北半球,均等受到阳光照射同样面积,所以在地球上昼夜平分,均为12个小时。

但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如果要提高精确度,还要做强条件分析,考虑到更多的影响因素:以上说法假设太阳光是从一个位置上发出,而且不受到其它物理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理想模型。事实上太阳是一个球面,而不是一个光点。视太阳在天球上东升西落,以时间测度:早上,当太阳的中心点尚在地平线下五十分钟时,太阳的上边缘已经接触到地平线,这时我们便看到日出了;傍晚,当太阳的中心点落入地平线下五十分钟时,太阳的上边缘才和地平线相切,这时我们便看到日落了。就是说太阳的演出先探了个头,落幕时又留了个尾巴,共差100分钟。这样,白天就比黑夜长一些。

大气对太阳光线具有折射和散射现象,如黎明前东方天空泛鱼肚白色,黄昏后西方天空现霞光就是证明。研究证明,当太阳早晚在地平线下六度以内时,因为天空大气对阳光的折射、散射作用,仍能使人看到天空的泛光,称为晨昏朦影。我们一般说的白昼是包括晨昏朦影在内的,这样白昼显然比黑夜就更长些。

由于纬度的不同,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路线也不同,晨昏朦影的时间也会有差别。因此,春分这一天,各不同纬度的白天,长短仍然是不同的:在北极,太阳在地平线上转了一圈,不但没有黑夜,而且从此开始了半年白昼。在北极圈上,正午太阳的地平高度角只有23.27′分,白昼长达14时05分;在南宁,太阳的地平高度角为67.18′,白昼长12时07分;在赤道上,正午太阳正照天顶,白昼长12时49分,昼夜这才是大致平分。

秋分含义:

秋分

意思一:昼夜等长。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意思二: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意思三:表示秋季中间。因为秋分节气正好是秋天的中间,平分了秋天。

据作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2021秋分是白天和晚上一样长吗

导语:每个节气的太阳直射位置是不同的,而其直射的位置,将决定该节气的昼夜长短。其中,我国有两个节气当天的昼夜长短是几乎一样长的。第一个是春分,而带“分”字的节气还有一个“秋分”。那么,2021秋分是白天和晚上一样长吗?到底秋分的白天和黑夜等长吗?一起来了解。

2021秋分是白天和晚上一样长吗

秋分节气

几乎一样长。秋分这天太阳光直射点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6小时或5小时,遇到闰年则要在此基础上提前24小时。这样,在日期上的反映是,同一个节气在平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滞后1天;在闰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提前1天。这样一来,同一个节气的起始点就有3个不同的公历日期。以“秋分”为例,就有9月22日、9月23日和9月24日这三种情况。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是什么意思?

秋分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这句节令谚语的意义是:每年到了春分、秋分这一天,白天与夜晚一样长,即昼夜平分,气候适中。用天文学知识来讲: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的相交线——黄道(即在地球视太阳运行的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与天球的相交线——天赤道,有两个自然交点,即把24个节气连结起来的起始点——“春分”和“秋分”。当视太阳运行到这两个点时,地球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相等的。因为在这一天,太阳光线正直射在赤道上,不论南半球或北半球,均等受到阳光照射同样面积,所以在地球上昼夜平分,均为12个小时。

但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如果要提高精确度,还要做强条件分析,考虑到更多的影响因素:以上说法假设太阳光是从一个位置上发出,而且不受到其它物理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理想模型。事实上太阳是一个球面,而不是一个光点。视太阳在天球上东升西落,以时间测度:早上,当太阳的中心点尚在地平线下五十分钟时,太阳的上边缘已经接触到地平线,这时我们便看到日出了;傍晚,当太阳的中心点落入地平线下五十分钟时,太阳的上边缘才和地平线相切,这时我们便看到日落了。就是说太阳的演出先探了个头,落幕时又留了个尾巴,共差100分钟。这样,白天就比黑夜长一些。

大气对太阳光线具有折射和散射现象,如黎明前东方天空泛鱼肚白色,黄昏后西方天空现霞光就是证明。研究证明,当太阳早晚在地平线下六度以内时,因为天空大气对阳光的折射、散射作用,仍能使人看到天空的泛光,称为晨昏朦影。我们一般说的白昼是包括晨昏朦影在内的,这样白昼显然比黑夜就更长些。

由于纬度的不同,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路线也不同,晨昏朦影的时间也会有差别。因此,春分这一天,各不同纬度的白天,长短仍然是不同的:在北极,太阳在地平线上转了一圈,不但没有黑夜,而且从此开始了半年白昼。在北极圈上,正午太阳的地平高度角只有23.27′分,白昼长达14时05分;在南宁,太阳的地平高度角为67.18′,白昼长12时07分;在赤道上,正午太阳正照天顶,白昼长12时49分,昼夜这才是大致平分。

秋分含义:

秋分

意思一:昼夜等长。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意思二: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意思三:表示秋季中间。因为秋分节气正好是秋天的中间,平分了秋天。

据作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