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强对流

2021/6/7 10:37:40
万年历日历:强对流知识
强对流知识
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意思

导语:近来,我国正值换季时节,所以各地的强对流天气尤其频繁。相信不少人对于天气预报上的“强对流天气”都比较困惑,不知道所谓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意思?其实,这种天气并非指一种天气,而是一类天气。具体强对流天气包括哪几种天气?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吗?一起来了解。

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意思

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其出现时往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惊心动魄。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吗?

属于。

雷电、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甚至龙卷风等具有强烈对流性的天气,都属于强对流天气。

原因:

强对流天气成因

强对流其实是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出的天气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夏季午后的强对流天气:白天地面不断吸收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温度上升,并且放出长波辐射加热大气。当近地面的空气从地球表面接受到足够的热量,就会膨胀,密度减小,这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就像水缸里的油和水一样,当密度较小的油处于水缸底部,而水处于上部时,一定会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最终油会浮到水面上。同理,近地面较热的空气在浮力作用下上升,并形成一个上升的湿热空气流。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气温下降,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水滴。当水滴下降时,又被更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升,如此反复不断,小水点开始积集成大水滴,直至高空气流无力支持其重量,最后下降成雨。这也是为什么夏天雷雨不像春雨那样细雨绵绵,水滴较大的原因。

当然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强对流天气是以大尺度天气系统为背景,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或决定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和移动过程。比如说梅雨期间,大范围的冷暖空气交汇形成梅雨锋雨带,如果配合上地形等有利条件就会在局部地区产生暴雨。

冰雹强对流天气

什么时候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在各地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南方要比北方来得早,广东的强对流天气全年都可能出现。

雷雨大风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冬季较为少见。短时强降水一年四季都可见,也以春、夏、秋三季为多。

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或夏秋之交(4~10月),以前者居多。飑线多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中,台风前缘也常有飑线出现,以3~9月居多。冰雹大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激烈的2~5月份,也可在盛夏强烈而持久的雷暴中降落。

如何防范强对流天气?

1、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出的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对强对流的准备。

只要捕捉到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苗头,气象部门就会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户外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发布雷电、暴雨、大风等相关预警,市民一旦接收到预警信息,就要有防范强对流的意识,做好防雷电、防暴雨的准备。

2、一旦出现强对流天气时,应尽量避免室外活动。

每年春夏季节,是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以强雷电、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为主。强对流天气发生时,雷电最为活跃,公众要加强对雷电的防范,不要呆在空旷的环境中,应躲避到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里,如果在室外有车的话要尽量在车内躲避。另外,瞬时大风容易造成树木折断和房屋倒塌,进而造成人员伤亡,一旦强对流引发雷雨大风,公众应远离易折断的树木、广告牌以及危房等。


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雷暴的形成原因

雷暴天气的出现有时会带来灾害,如电器遭到雷击、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引起火灾等等。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雷暴的内容,那么,下面来看看,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雷暴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今日小编就来帮助大家了解一下想知道的内容。

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雷暴的形成原因

形成雷暴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为水分和迅速爬升的暖空气,因为水分和温度是背包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当湿度和温度较高,就会使大量的暖湿空气上升进入大气层,从而形成雷暴。

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场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当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且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即“闪电”。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

强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雷电会引起雷击火险,大风刮倒房屋,拔起大树,果木蔬菜等农作物遭冰雹袭击后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有时局地暴雨还会引起山洪爆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我国雷暴活动有什么特征呢?

我国雷暴活动的总体气候概率分布特征有,南方地区雷暴活动明显强于北方地区,其中西南南部和华南南部地区存在两处概率大值区域。另外,华北北部地区也存在一个雷暴概率相对大值区。雷暴概率活动的大值时段主要集中于14-20时,其次为20-02时。其他两时段(02-08时、08-14时)雷暴气候概率较弱。

雷暴气候概率的季节特征是我国夏季雷暴活动最为活跃(6-8月),冬季(12月-2月)相对最弱,气候概率值低于5% 。雷暴月气候概率的变化特征是除高原地区,我国雷暴气候概率的月变化特征与季节变化特征相似,夏季雷暴活动最为活跃(6-8月),冬季(12月-2月)相对最弱。

我国大部分地区雷暴概率的日变化大值区集中在下午14-21时段,但其中西南地区日变化曲线存在较明显的双峰结构,即在夜间也存在一个雷暴概率波峰区域。另外,华南地区的雷暴概率在凌晨3-7时之间也存在较弱的次峰结构。

雷暴的分类

雷暴共分为三种,分别为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及超级单体雷暴三种。

而分辨它们的方法是根据大气的不稳定性及不同层次里的相对风速而定(参看风切变)。

单体雷暴

又名单细胞雷暴(Single cell storms),是在大气不稳定,但只有少量甚至没有风切变时发生。这些雷暴通常较为短暂,不会持续超过1小时。在平日亦有很多机会看到这种雷暴,因此亦被称为阵雷。

多单体雷暴

又名多细胞雷暴(Multi cell storms),由多个单体雷暴所组成,是单体雷暴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这时会因为气流的流动而形成阵风带,这个阵风带可以延绵数里,如果风速加快、大气压力加大及温度下降,这个阵风带会越来越大,并且吹袭更大的区域。

超级单体雷暴

又名超级细胞雷暴(Super cell storms),是在风切变极大时发生的,并由各种不同程度的雷暴组成。这种雷暴的破坏力最大,并且有30% 可能性会产生龙卷风。

根据雷暴形成时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此外,也有人把冬季发生的雷暴划为一类,称为冬季雷暴。在我国南部还常出现所谓旱天雷,也叫干雷暴。


强对流天气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

强对流天气的破坏性很强,有可能会引发山地灾害、局地洪涝、交通受阻、房屋坍毁等情况。那么,大家知道强对流天气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强对流天气通常发生在哪个季节?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强对流天气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

一般出现在夏季,夏季是强对流天气最高发的时段。夏季温度高、湿度强,空气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对流上升运动的动能,继而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并非每个地区都是如此,如华南地区,三四月份经常下冰雹,但到盛夏反而少了。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强度剧烈,常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其具有空间尺度小、 持续时间或生命史短、局地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是人们不得不预防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一般情况下,每小时降水量达到20毫米及以上,风速达到8级及以上,并伴有雷电,就可以判断为强对流天气。

如何应对强对流天气?

注意防范雷电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失,关注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和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

注意防范雷暴大风可能造成棚舍和广告牌等搭建物的倒塌以及对高空作业、水域作业和航行的影响;

注意防范冰雹可能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造成的影响。

市民也需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御工作;最好减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时外出,如果外出,一定要注意防雷、防大风,不能站在树下避雨,尽量不要靠近广告牌等建筑物。

什么是强对流

强劲的对流天气主要是北方冷空气的气压差,南方的温暖和潮湿的空气。当温湿度的空气压力大于冷空气时,它会产生强柱空气流量,并且气流会驱动水蒸气运动,由于空气压力的作用,无空气空气相反或反向对流,产生强大的对流天气。

一般来说,强烈的对流天气是在晚上,因为温度在白天高,水煤气蒸发很大,并且在空气中产生了大量的雨。在晚上,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增加,如果存在冷空气,则易于产生所形成的空调的压力差,从而可以产生强的对流天气。

强大的对流天气是指与雷暴,冰雹或短时大雨,强大的对流天气,较小,属于小规模天气系统,一般在水平方向上的几十多千克。高达100公里。

强烈对流天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是空气垂直运动引起的天气,通常在夏季夏季的夏季的低纬度热带地区或亚热带和温带的区域,由于在温度期间,高温,接地空气上升,水蒸气放置在空气中,并逐渐冷却冷凝以形成雨云。随着云正在增加,水蒸气正在增加,夏季累积到下午,它将超过临界值,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流天气,这是雷雨。

该地位位于赤道附近,所在地位于赤道低压条,普遍存在的气流,高温和雨雨,沉淀形式主要是下午的雷暴。当接地热空气的强度非常强时,实现了强大的上升运动,速度达到每秒50米。如果空气中有一个不稳定的大气层,则可能产生冰雹,冰雹是强烈的对流天气中最极端的。其中一个表演。

强烈对流天气的水平规模通常小于200公里,有些只是几公里。然而,这种天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力量。我们通常将其列为热带旋风,地震和洪水之后的第四次灾害气体。

由于强烈对流是由强大的垂直运动造成的天气,那么需要更多的时间,超过夏天,特别是在晚上。

因为在白天,在白天,地面可以不断吸收来自阳光的短波辐射,温度升高,并且长波辐射放电,大气被加热。当地面附近的空气从地球表面扩展时,它将膨胀,并且密度也降低,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冰雹是如何形成的

在强对流天气到来的时候,大家外出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站在树下,也不要靠近广告牌等建筑物。冰雹是强对流天气中的一种,那么,大家知道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冰雹是怎样形成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当夏季出现积雨云时,在顶层上部的温度会降低到零下30摄氏度至零下50摄氏度,因此上层云会有冰晶出现,而在上层云下方的下层云和温暖层中,则含有大量的水滴,当上层云产生的冰晶在降落过程中逐一将下层云中的水滴冻结,最后上升气流无法承担其重量时,冰雹就会形成。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一般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层温度为-20至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冰雹的形成原因

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

雹核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

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

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了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时,便液化成小冰珠;气流减弱时,小冰珠回落;当含水汽的上升气流再增大,小冰珠再上升并增大;如此上下翩腾,小冰珠就可能逐渐成为大冰雹,最后落到地面。

冰雹一般多发生于夏季

要形成冰雹必须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向云层输送充足的水汽,但是冬季的近地面气温较低,不能产生强大的快速上升气流,所以冰雹在冬季很难形成。

而在春夏季,天气转暖,近地面形成不稳定的温热空气,当高空有弱冷空气时,冷暖气流相遇,整层大气呈现出上冷下热的不稳定状态,空气对流,湿热空气迅速上升,这就为冰雹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下冰雹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大约只有2至20分钟,少数在30分钟以上,但是冰雹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强烈的冰雹损坏房屋、打毁庄稼的情况常有发生,甚至有的会砸伤行人,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所以,在遇到冰雹天气时,户外人员应暂时停工,不要在高楼屋檐、电线杆等地躲避;室内人员应避免外出,关闭门窗,妥善安置好易受冰雹影响的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在防冰雹的同时也一定要做好防雷电的准备。

冰雹天气的注意事项

1、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待在家关闭好门窗;

2、如果下冰雹时,人员不要到外面去捡冰块,避免被冰雹砸伤;

3、如果发生冰雹灾害,严重时可能会使得电线结冰压断,或者会有电线垂落,这时要远离照明线路、高压电线和变压器,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4、如果在室外遇到冰雹袭击,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寻找遮挡物,比如躲进室内、有顶棚的公交站下,粗壮的大树下也是可以进行暂时躲避的。

5、如果在室外遇到冰雹袭击,附近没有任何的遮挡物,应该采取户外安全避险姿势,可以半蹲在地,双手抱头,全力保护头部、胸与腹部不受冰雹袭击。如果随身携带有包等物品,可以暂时放在头顶,这样就可以减小伤害。

6、如果冰雹来袭的时候,车主应该把车速降下来,千万不要加速行驶,因为冰雹本身砸在车上就有很大的冲击力,这时候如果车加速行驶会使冰雹与车辆撞击的冲击力加强,很容易砸破车窗对车主造成伤害,所以尽量慢速行驶。


强对流天气是什么天气系统

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是比较短的,但是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强大的力量,所以这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那么,大家知道强对流天气是什么天气系统?强对流天气属于哪种天气系统?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强对流天气是什么天气系统

强对流天气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一般把水平范围在几百米到几十公里,生命期只有几十分钟至二、三小时的天气系统,称为小尺度天气系统,例如积雨云、龙卷等;水平范围为几十至二、三百公里,生命期约一到十几小时的天气系统,称为中尺度天气系统,如飑线、雷暴高压、中尺度低压等。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研究,是在分析暴雨、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中发展起来的,研究成果对预报上述灾害性天气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山谷风、海陆风等局地环流,由于水平范围在一二百公里以内,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同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时空尺度相当,也可划分在中尺度天气系统范围内。但其性质与上述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除尺度小、生命期短以外,最主要的特点是气象要素的水平变化很大,因此所产生的天气远比锋面(见锋)、气旋等天气尺度系统剧烈。如飑线过境时,瞬时气压变化每分钟几乎可达1百帕,温度变化每15分钟可达10°C;风速可大到几十米每秒,铅直速度一般可达1~10米/秒,甚至曾观测到50米/秒以上的情况(大尺度天气系统一般为几厘米每秒),和水平速度同量级;铅直方向上的气压梯度力和向下的重力不平衡,即不满足静力平衡,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也不平衡,即也不满足地转平衡,水平加速度和水平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同量级,造成风和等压线不平行(见大气中的作用力、大气运动的平衡状态)。由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这些特点,在进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天气分析时,要求有时空分布更为稠密和更加准确的探测资料。

什么是强对流天气?

“个头”不大、突如其来、生命短暂的强对流天气是个名副其实的“暴脾气”。强对流天气的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有雷暴、雷雨大风、冰雹、飑线、龙卷、短时强降水,都具有极强的破坏力,是人们不得不防的灾害性天气。按照从弱到强、影响从小到大的顺序可以排列为雷暴、短时强降水、冰雹、下击暴流、飑线等。

世界上把强对流天气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如何形成?

当低层的空气从地球表面接受到足够的热量,温度就会升高,而中高层大气仍然处于相对冷的状态时,大气即处于一种亚稳定态,即不稳定的层结。

如果此时低层的大气在锋面、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下被迫抬升至一定高度或继续接收大量热量时,低层大气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冲破上层大气的禁锢,就像开锅的开水一样,低层的大气会剧烈上升,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流。

强对流天气应如何防御

防雷方面:雷雨时,市民应尽量减少外出,不要在户外劳作,不要靠近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火大树下躲雨。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防大风方面:在强对流天气来临前,工地和厂区应加固围板、广告牌、棚架等临时搭建物,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碰撞,机动车和行人应减速慢行,注意观察。出海作业船只和近海养殖人员应回港避风。冰雹天气时,户外行人和作业人员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防短时强降水方面:短时强降水会带来地表径流量的激增,容易造成城市内涝、道路积水、在地质条件较为脆弱的地区,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市民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尽量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排水井。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当汽车在低洼积水处熄火时,人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要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如遇到泥石流,要向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山坡跑,且不可顺着泥石流沟向上游或向下游跑,更不要停留在凹坡处。当遇到滑坡时,不要顺坡跑,而应向两侧逃离。当遇到高速滑坡无法逃离时,不要慌乱,如果滑坡呈整体滑动,可原地不动或抱住树等物体。


台风属于强对流天气吗

在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往往是几种灾害同时出现的,因此对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影响是比较大的。台风的影响也是较大的,那么,大家清楚台风属于强对流天气吗?台风是属强对流天气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台风属于强对流天气吗

不属于强对流天气,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实施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 19201-2006的通知,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力划分为六个等级:

热带低压(Tropical depression),最大风力6~7级,(10.8~17.1米/秒);

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最大风力8~9级,(17.2~24.4米/秒);

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力10~11级,(24.5~32.6米/秒);

台风(Typhoon),最大风力12~13级,(32.7~41.4米/秒);

强台风(Severe typhoon),最大风力14~15级(41.5~50.9米/秒);

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最大风力≥16级(≥51.0米/秒)。

强对流天气介绍

强对流天气是指突然地雷暴、冰雹、龙卷风等。范围小,势头强,但无法准确预测。一般来说,冷暖碰撞越强烈,前期温度越高,对流越强。此外,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中,空间尺度较小。一般水平射程在十公里到两三百公里左右,有的水平射程只有几十米到十公里。它的生活史很短,明显很突然,大概一个小时到十个小时,更短的只有几分钟到一个小时。强对流天气是指对流大风(≥17.2米/秒)、冰雹和伴有雷暴的短期强降水。强对流天气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南方比北方来得早,广东的强对流天气全年都有可能发生。春夏季和秋季经常有雷暴和强风,但冬季很少。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短期的暴雨,尤其是春夏秋。

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春夏之间的过渡季节或夏秋之交(4 ~10月),前者居多。飑线常出现在春夏季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飑线常出现在台风前,多在3~9月。冰雹多发生在冷暖空气激烈相遇的2-5月,也可在盛夏强烈持续的雷暴中降落。强对流实际上是空气强烈垂直运动引起的天气现象。强对流天气的分类主要分为四类:短期强降水、冰雹、雷暴、龙卷风。它的形成或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即水汽条件、抬升条件和不稳定能量,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除了当地的水汽,还有其他地区的水汽输送。对于强对流天气,特别是短期强降水,单纯依靠当地的水汽是不够的,还需要输送水汽。水汽输送一般与低空急流有关。就抬升条件而言,锋面、涡旋、气旋、中尺度辐合线、海陆风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和地形强迫可以触发对流作为抬升条件。

强对流天气如何形成?

当低层的空气从地球表面接受到足够的热量,温度就会升高,而中高层大气仍然处于相对冷的状态时,大气即处于一种亚稳定态,即不稳定的层结。

如果此时低层的大气在锋面、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下被迫抬升至一定高度或继续接收大量热量时,低层大气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冲破上层大气的禁锢,就像开锅的开水一样,低层的大气会剧烈上升,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流。

强对流天气什么季节会发生?

从形成原理来看,强对流天气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当然,更多的是发生在春夏季。随着夏季的到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会减弱,暖湿气流在不断增强,可以北上至更北的地方。因此,长江流域一带,甚至华北和东北均会成为夏季强对流天气的频发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