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粮仓

2022/9/13 21:49:39
万年历日历:粮仓知识
粮仓知识
四大粮仓是哪四大粮仓

无论在哪个年代,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量的粮食需要放进粮仓里,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好好讲讲,四大粮仓是哪四大粮仓?四大粮仓指的是哪4个粮仓?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大粮仓是哪四大粮仓

中国四大粮仓是中国生产粮食的四大平原,分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世界四大粮仓是指中国、美国、印度、巴西。

中国四大粮仓介绍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面积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地面辽阔坦荡,包括三江平原、松辽平原、松辽分水岭、辽河平原,沿河多沼泽。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

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北达燕山,南抵淮河。面积30万平方公里,它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等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又称黄淮海平原。平均海拔100米以下,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主要包括河北省、河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含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长江中下游平原:自巫山向东至海滨,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该平原的地势比华北平原还低,平均海拔50米以下,有些地方的海拔不足5米,河网纵横,湖泊众多,号称“水乡泽国”。主要包括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北部。

珠江三角洲平原: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米左右,这里河网纵横,孤丘散布。

世界四大粮仓介绍

世界四大粮仓是指中国、美国、印度、巴西。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粮大国,近年来,每年生产5亿多吨粮食。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美国农业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年产粮食5亿吨左右,是世界粮食生产第二大国。美国的粮食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年出口量约1.5亿吨。

印度也是世界产粮大国之一,年产粮食约2.3亿吨。印度是人口大国,其生产的粮食基本用于国内消费。

巴西2009年粮食产量达1.41亿吨,是世界产粮大国之一。巴西是世界第二大大豆出口国,第三大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位居世界前五位。

我国的粮仓介绍

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的生产及储存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国近五十年来大量出土的文物和历史考证,中国原始农业启蒙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而粮食的储藏是农业栽培的继续,储藏技术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新时期时代以后,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粮食出现了剩余,才逐渐由粮食加工发展到储藏。而粮仓是粮食储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上粮仓年代最早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盛有稻谷,据考证距今已有七千年,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的地上粮仓当数甘肃省大方盘城发掘的“大方盘”粮仓。大方盘城也称河仓城,距敦煌市60公里,距玉门关约20公里。此仓始建于汉代,直到魏晋一直是西部边防的军需仓库。“大方盘”粮仓为长方形,东西走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现存墙最高处为6.7米,墙的结构为夯土。仓间内有3个间,长42.5米,宽14.5米,墙厚1.5米,朝南方向各开一门。在保存较完整的北壁仓上,上下均有三角形小孔,每廒间上部3个下部5个,交错排列,可能是通风孔;在残存的南仓壁上,从所剩无几的小孔仍能看出,其排列是与北墙对称的。仓基建在比当地河床高2米多的自然土台上,在东西北三个方向的仓墙外还建有重要围墙。

在出土的冥器中除了平房仓还有楼房仓、圆仓等,这些冥器中的粮仓,多为陶制,也有木制的。陶制粮仓,绝大多数系汉代文物,出土地多在北方各地。木制的冥器粮仓较少。多年来出土的冥器粮仓除制作材料及形状不同外,绝大多数均有完整的门窗、通气孔、出粮口、防鼠结构、防潮结构等。另外,在一些出土的石刻或砖刻上也发现过一些粮仓造型。

地下粮仓是从地下窑发展起来的。从汉代在北方地区开始采用,到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地下仓的形状主要有方仓和圆仓两种。河南洛阳曾发掘过汉代及隋唐时期的地下方仓及地下圆仓,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隋唐时期的含嘉仓,仓区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50米,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共有地下圆仓259个,仓型是口大底小,大的口径达18米,小者口径为8米,仓深最大为10米,最浅为6米。仓身的结构非常讲究,土坑挖好后,先用柴火将四壁烧烤,以干燥土壁,然后再铺上草束、木板、苇席、谷糠等多种隔热防潮材料,以确保储粮安全;仓群规模宏大,仓体结构完善,说明当时的建仓技术已相当高。


中国最大的粮仓叫什么名

众所周知,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近几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一直维持在6.2亿吨左右。我国是有一些比较大的粮仓的,那么,大家清楚中国最大的粮仓叫什么名?我国最大的粮库叫作什么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中国最大的粮仓叫什么名

中国古代最大粮仓是叫含嘉仓,含嘉仓始建于隋朝,从唐朝开始大规模存粮,开始成为国家的大型粮仓。据有关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而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占了将近1/2,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

目前,中国最大的粮仓在东北的黑龙江省,仅2018年,其所生产粮食总量就达到了7507万吨,已连续7年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所产粮食可养活中国近4亿人口。

这主要跟这四点原因有关,一是黑龙江的耕地面积大,平均每人6.24亩,远高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二是黑龙江的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有着大量的适合农作物生长的黑土地,再加上雨水充足,这很利于农作物生产。三是高产农作物品种,玉米、水稻占比较大。四是黑龙江粮食种植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高,基础保障很到位。

可以说,黑龙江在粮食生产方面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产粮大省。除了粮食产量大外,黑龙江所产粮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吃,特别是大米,畅销全国,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首选。甚至有人说吃黑龙江大米,不吃菜,光吃饭就能吃一大碗,特别有嚼劲,煮出的饭有一种米饭特有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之所以这么好吃,绝大部分功劳还得归功于当地的黑土地和漫长寒冷的冬天,使得大米有了个很好很优越的生长环境。

黑龙江大米除了产量大,好吃外,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贵,一袋50斤的散装黑龙江大米比一般普通大米要贵二三十元,但不愁销,特别是南方很多人都喜欢吃东北大米,尤其的黑龙江的大米,原因就是品质优,质量好。仅肥沃的黑土地这个标签,就能让大米升值不少,黑土地全世界也只有三块,一个就在黑龙江。总之,黑龙江省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粮仓。

粮仓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战伐不断、政权不稳,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粮食产量很低,粮食严重短缺,因此粮食储藏技术及仓房的建设发展迟缓。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库容量仅有1260万吨。而且大多数仓房非常简陋,常为砖木结构和竹木结构,每仓的仓容量只有3—6万公斤。同时还有一部分仓房是利用和改造的祠堂、庙宇,储藏条件均不能满足条件。

1955—1960年,在全国各行业向苏联学习的形式下,粮食建仓中学习引进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该仓型在全国普遍推广建设,砖墙,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中间两根木柱),3米开间,廒间长54米,檐墙堆粮高2—2.5米,斜堆,廒间仓容2500吨(当时号称500万斤大仓),沥青砂地面,墙刷热沥青防潮,砂浆抹面。标准的“苏式仓”是考虑了机械化作业的,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的地沟,内装出粮皮带机。由于当时经济实力差,钢材、橡胶原材料不足等实际情况,后期建“苏式仓”时,取消了天桥、地沟,此仓也成“标准仓”。

1964—1974年间根据战备的要求,粮库的建设应以“隐蔽、分散、靠山、机动”为建设方针,在一些山区、偏僻地域建设了一批粮仓,后来由于粮源、交通等各种原因,装粮很少。同时在全国也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砖木结构房式仓和“土圆仓”。在河南、陕西、山西、内蒙等黄土高原区,修建了一批地下喇叭仓、窑洞仓,这些地下仓因地制宜,造价低,储粮安全稳定,形成了我国储粮仓型的一大特色。

1975—1983年主要仓型仍是房式仓,砖墙承重,混凝土地,装粮高3—3.5米,采取的主要屋盖结构:钢筋混凝土组合屋架,钢筋混凝土门式钢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拱板顶等。

1983—1991年,根据农业和粮食的发展状况,国务院于1983年11月批准了粮食仓库、棉花仓库、水果仓库的“三库”建设,这是自“苏式仓”之后的一次统筹规划的大规模粮库建设,其中用于粮库建设的基建投资16.5亿元,建设总仓容1500万吨。仓型仍以房式仓为主,结构多为砖混结构,但是装粮高度一般为4.5米至5.0米,仓房跨度以18米、20米为主。

1992—1997年为促进粮食流通,提高仓储作业机械化程度,1992年在全国兴建的18各机械化骨干粮库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是中国粮仓建设是上的一个新起点。

1998—2001年共进行了1000多亿斤仓容的中央直属储备库建设,是空前的大规模储备粮库建设。此次建仓以房式仓为主,其他仓型有浅圆仓和立筒仓。

五十多年的粮仓建设史,积累了丰富的建仓经验,同时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粮仓建设应将充分保障粮食储藏安全放在首位,从粮食自身的物理性质、生理特性、生态特点等方面考虑满足储粮安全的需要。仓型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粮种特点、粮库性质与功能而确定适宜的仓型,全国不能搞“一刀切”;仓房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应根据建仓的经济性及储粮的安全性选择应逐步提高我国粮仓的综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