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震后

2022/9/13 21:48:39
万年历日历:震后知识
震后知识
频繁地震后会有大地震吗

地震发生在瞬间,所以其作用的时间很短,有时候十几秒就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等情况。那么,大家知道频繁地震后会有大地震吗?持续地震之后会发生大地震吗?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频繁地震后会有大地震吗

频繁地震后不一定会有大地震,而大地震后一定会有频繁小地震。因为地震是地壳内部应力和压力的释放,在频繁小地震之后板块运动的应力和压力得以释放就不一定会产生大地震,而大地震后出现的频繁小地震都是余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地震的破坏特点

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

地震造成伤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据1988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专家组的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全球地震灾害死亡总人数超过120万人,其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是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余人,重伤16.4万余人。1900~1986年间地震死亡人数占在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 ,其中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最多,占42% ,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统计表明,约60% 的死亡是抗震能力差的砖石房屋倒塌造成的。

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发大火,关东地震中死亡14万人当中,约10万人因火灾死亡。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法规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 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相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4级地震后会有余震吗

地震烈度可以分为12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威力都是不一样的。有些朋友想了解一些关于4级地震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4级地震后会有余震吗?4级地震发生后还会有余震吗?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4级地震后会有余震吗

有余震这种可能性。弱震是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所以4级地震属于弱震, 大部分人对三级以上的地震才会有一定的震感,但一般4级地震并不具备破坏力。

不可忽视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震源深度,如果4级地震为浅源地震(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且震源非一般的浅,那么这次地震会有明显震感,并具有一定破坏力,但不是致命性的破会。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很容易理解:同样大小的地震,在离震中越近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离震中越远影响或破坏就越轻。

1935年,查尔斯里克特在研究美国南加州地震时,发明了一种定量测量地震大小的方法。他规定在震中距为100km的地方,如果“标准地震仪”(伍德—安德森地震仪,周期是0.8s,放大倍数为2080)记录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是1微米,震级为0。

如果振幅是x微米,震级为其对数。当然,当振幅是0.1微米时,震级为lg0.1=-1,相当于小锤子敲打地面产生的震级。实际上,绝大多数地震仪不会恰好都摆在100km震中距的地方,此时就要根据震中距对应的量规函数来校正数值。

里克特提出的这种震级标度被后人称为里氏震级ML,也叫地方性震级,主要适用于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这里的L表示local(地方性)的意思。

里氏震级的出现,第一次把地震大小变成了可测量、可相互比较的量,为地震学的定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早已绝迹,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但人们为了保持地震记录的对比和延续性,很多小地震仍会通过仪器的模拟仿真,计算出里氏震级。

地震烈度分为12等级

第一级,人们并未感觉到震动。

第二级,人在高楼才能感觉晃动。

第三级,在地面的室内能感觉到,悬挂对象也晃动。

第四级,连汽车也晃动,严重的话木墙或窗架会出现裂缝。

第五级,容器中的液体溅出,睡觉的人会被震醒,小物体会移位。

第六级,墙上挂的图画会掉下,家具移动,人们会因为害怕纷纷逃到屋外。

第七级,人会站立不稳,池塘出现水波。

第八级,砖石墙部分破裂倒塌,树枝断落。

第九级,是很严重的,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现裂缝,小建筑物倒塌等等。

第十级,水库出现裂缝、桥梁被破坏,铁路扭曲等。

第十一级,地下水管及阴沟系统全被破坏。

第十二级,全面破坏,连巨石也震动移位。

中国唯一没有地震的省份

据说,1949年以来,浙江是全国唯一没有发生过强震的省份,但并不是说浙江没有发生过地震,大级别地震都是板块运动碰撞导致的,是断层应力调整的结果,浙江省所处的板块地层情况决定了这里的地震发生机会少,地震级别小和破坏力小的情况。

中国地震最少省份:

根据网上数据显示,重庆、湖南、广西、江西、浙江这五个省份的历史地震频率最小,湖北、福建、上海、内蒙、吉林、黑龙江次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省份基本都在地质较为稳定、断层很少的扬子地块和东北地块。


地震后下雨的原因

我国许多地区都发生过或大或小的地震,而在地震发生后,很容易会引起下雨。最近有些朋友对此很好奇,想来了解一下,地震后下雨的原因是什么?地震过后降雨的原因有哪些?希望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能够解决你的困惑,欢迎更多的朋友来阅读。

地震后下雨的原因

原因是地震后,地球内部的热量大量的释放出来,同时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蒸发加强,并且使得地下的一些水汽沿着裂缝进入空气中,这样就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地震后,空气中粉尘增多,也就是凝结核,所以地震后通常会形成降水也就形成了降雨。

由于地震是空中的粉尘数量大增,加上地磁地壳中金属矿物的加热影响使地面水份快速蒸发,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前应该有一段闷热的天气,而地震发生后地面和地下能量大面积释放加速了天空水气的饱和度。

同时巨大的能量使这部分水气上升速度和高度大增而进入高空低温区域,这些水气和粉尘就凝结为水或冰散落下来,这就是地震后形成下雨的原因。同样的原理大型森林火灾也最终会以暴雨结束。

的确,历史上有很多大地震之后下雨的例子。譬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据唐山地震的报章记载,当年地震后“连降大雨”;2008年汶川地震后也出现过降雨。

但需要注意,唐山大地震出现在7月28日,为华北降水最多的“七下八上”时期;而汶川地震是5月12日,是川西的春雨时节。

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及临时安置房(包括活动板房、简易房、帐篷等)往往很多,救援人员和集中安置群众密集,而且临时搭建的救助设施也较多。

当前处在雷电活动频发季节,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及临时安置房的雷电灾害防御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灾害的破坏特点

1、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

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2、地震造成伤亡大。

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

1900~1986年间地震死亡人数占在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 ,其中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最多,占42% ,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

3、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

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发大火,关东地震中死亡14万人当中,约10万人因火灾死亡。

地震发生在地壳还是地幔呢

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地震后还会再次地震吗

在地震发生后,大家千万不要胡乱走动跑跳,最好确认周围情况以后,再从容行动。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好好来了解一下,地震后还会再次地震吗?地震过后还会发生地震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地震后还会再次地震吗

可能还会再次地震,称为余震,但不一定每个地震都有余震。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通常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数月,甚至上百年。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

前震、主震、余震是地核移动的表现形式(应力积累释放除外),地震开始移动,岩浆就发生波动,推动地壳振动,称为前震;岩浆发生顶头峰时产生的振动是主震,残余岩浆的波动,地核的复原间接的推动地壳振动是余震,由于地核的复原比原先移动的动量大,故余震比前震大。地震前后相当于岩石蠕动应变恢复过程。前震、主震、余震是一次地震的分解现象,国外很多人把时间间隔不大、同一地点的地震分别列为次数是不对的,没有认识到地核移动的根本规律,也有的余震间隔数天,这是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地壳下,积累多了就释放出来,是地震时的应力释放,和地球内部能量积累释放产生的地震不是一个概念。

地震相关问题

1、地震和余震的关系:

(1)单峰型:就是一个大的主震,在其发生前后有多个小的地震。

(2)双峰型:在两个大的主震之间及前后发生有多个小的地震。

(3)群峰型:没有主震,只有多个小型地震产生。

2、如何预防地震

(1)学习地震知识,避免惊慌失措。

(2)室内可以建一个避震空间。

(3)准备一个防震包。

(4)室外发生地震时,找一个就近、空旷的地方,远离高大物体。

3、地震产生的原因

答:由于板块运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

1976年7月28日——北方瓷都唐山大地震(7.8级)

震中位置:唐山市丰南区

震级:7.8级(美国阿拉斯加天文台测定为8.1级地震,英国皇家天文台、台湾中央气象局报道为8级左右地震)

极震时间: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 秒

死亡人数:24.2419万人

波及范围:14个省、市、区

1976 年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 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震中纬度39.4 度,东经 118.0度)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1公里, 当天18:45又在唐山滦县发生了7. 1级地震,死亡 24.2 万人, 重伤 16 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 100 亿元以上,为 20 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名列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唐山大地震有感范围波及14个省、市、区。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79次特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在77位)

唐山市所有市辖区(原5个市辖区+丰南+丰润)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唐山市的玉田、迁安、滦县、滦南、唐海、乐亭等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4级地震后还会地震吗

导语:地震的主要起因是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的。有些朋友想了解一些关于4级地震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4级地震后还会地震吗?4级地震过后还会再发生地震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4级地震后还会地震吗

4级地震

4级地震后还会地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总称地震序列。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

余震和地震的等级没有必然的关系。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数月甚至上百年。

前震、主震、余震是地核移动的表现形式(应力积累释放除外),地震开始移动,岩浆就发生波动,推动地壳振动,称为前震;岩浆发生顶头峰时产生的振动是主震,残余岩浆的波动,地核的复原间接的推动地壳振动是余震,由于地核的复原比原先移动的动量大,故余震比前震大。

地震前后相当于岩石蠕动应变恢复过程。前震、主震、余震是一次地震的分解现象,国外很多人把时间间隔不大、同一地点的地震分别列为次数是不对的,没有认识到地核移动的根本规律。

也有的余震间隔数天,这是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地壳下,积累多了就释放出来,是地震时的应力释放,和地球内部能量积累释放产生的地震不是一个概念。

地震

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一般地震灾害

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

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 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地震发生

4级地震算严重吗

4级地震属于有感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致相当于1000吨TNT当量,等同于一个小型的原子弹。4级地震会导致室内东西摇晃出声,不太可能有大量损失。当地震强度超过4.5时,已足够让全球的地震仪监测得到,估计每年发生6200次。

发生地震时应该做好自我防护,迅速躲在坚固的床沿旁边,卫生间、小厨房、小储藏间、内承重墙的墙角、墙根、已经固定好的大衣柜的旁边。躲避时,要用随手物件保护头部、捂住口鼻,以免砸伤大脑或被泥沙烟尘呛住。躲避的姿势:身体尽量全区缩小、卧倒或蹲下,随手用物件护住头部、捂住口鼻,另一手抓住一格固定物(墙角或桌角)。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和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该采取自我保护的姿势,头尽量向胸部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或颈部。


地震后多久会有余震

余震是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大家都知道,在地震发生后有时候是会有余震的。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余震的内容,那么,大家清楚地震后多久会有余震?地震发生后多长时间会有余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地震后多久会有余震

地震后几十分钟内会有余震,也可能1小时或者1天、1周,甚至是1个月后会有余震。

一次大地震之后的余震会持续多久?

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生物都居住在地壳表面,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30Km,有人戏称这如同鸡蛋壳一般。地壳“浮”在地幔上,地幔是一种像搅搅糖一样的塑性物质,流动性很弱,但也会流动,时间尺度很长,平均下来,地壳每年只能移动最多几厘米,地壳就是一块又一块的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位移,势必会产生碰撞、挤压等现象,每次碰撞与挤压都会积攒应力,当积攒的量够了,也就绷不住了,板块会发生大的震动或是断裂,这种能量传递到地表上来就是地震。

地震按发生的形式可主要分为三种:陷落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是指,采矿造成的地下空洞或者是天然的地下溶洞因为承受不住顶部的压力而发生陷落,从而引起的震动,这类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小,发生的次数也极少。

构造地震危害最大,发生的次数也最多,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中90% 都是构造地震,这种形式的地震与板块运动有直接关系,如前文所说,是因为地下岩层板块相互运动,碰撞、错动、破裂导致的震动,这类地震对地表造成的破坏很巨大。

火山地震,顾名思义,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火山内部的岩浆运动、火山气体爆炸,都可能会引起地震,这类地震发生次数也比较少。

以构造地震为例

地震发生之前是能量积攒的过程,一次较大规模的地震,往往需要孕育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一般情况下,在大地震发生之前,会有多次规模较小的地震。打个比方,将一根竹子折断,你慢慢用劲,竹子在完全折断之前会产生几次小程度的折断外部的表皮,然后才最终折断。其实这与大地震也相似,小规模的折断就是大地震发生之前的前震。前震之后就是规模较大的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叫余震。前震、主震、余震,这就是地震的发生序列。

一场大地震的余震,可以持续多少年?

一场7.0级以上的地震,余震会持续几十年,发生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地震震级7.8级,余震可以持续八十年,比如2020年7月12日,唐山市古治区发生了5.1级地震,这次地震正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属于唐山老震区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活动。依靠什么来判定这到底是不是余震呢?这主要看这次地震的震中是不是发生在原来的地震带上,并且还要看这次震级是不是小于原来的震级,古治区发生的这次地震的震中正好位于原本的地震带上且震级小于7.8级,属于唐山大地震的远期余震。

余震持续几十年算正常的,还有大地震的余震可以持续一个世纪以上,但一般来看,主震的震级越大,那么它的余震持续活动的时间就越久。

为什么会发生余震?

其实很好理解,一次大地震把地下的岩层板块震得破碎不堪,这个破碎的地带很脆弱,会经常的发生“晃动”,以调整该破碎带的应力与应变,从而达到稳定状态,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次“晃动”,就好像一堆松散的物质,晃动几下才会更密实稳定一样,余震的发生是该地带能量释放的过程,会逐渐趋于稳定。而且,余震随着时间的推移,次数与强度逐渐减少降低,存在一个逐渐衰弱的过程,但不排除发生较大余震的可能性,只是可能性很低,但存在。

有人会说余震持续的时间跨度太久了?

其实并不久,从大地震孕育的时间跨度上来看,一场大地震的发生可能需要孕育几百年或上千年,而余震持续的这几十年、一百多年又算得了什么呢。

地壳板块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是运动速度较为缓慢,所以人类的短暂一生无法察觉,地球上,每年会发生五百多万次的地震,很多地震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带,还有很多小震人类没有察觉到,能够造成破坏的地震,每年会发生十几次,造成巨大破坏的大地震,每年大约几次,分布在世界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