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专家

2022/9/13 21:47:07
万年历日历:专家知识
专家知识
专家提醒40岁后注重骨密度检测筛查

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开始感到膝盖等一些地方骨头不太舒服,而如果不及时了解预防,就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患上骨质疏松,就容易骨折,伤口愈合慢等。对此,专家提醒40岁后注重骨密度检测筛查,以便及时了解和预防骨质疏松。

专家提醒40岁后注重骨密度检测筛查

骨质疏松

今天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愈合慢,甚至导致卧床不起,危及生命。医生提醒,生活中应通过运动、饮食补钙、充足日晒等方式,避免缺钙和钙质流失。

骨质疏松症本身包括三大类症状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从站高或小于站高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质疏松

疼痛本身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柱变形、骨折可致残,使患者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增加肺部感染、褥疮发生率,不仅患者生命质量和死亡率增加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预防骨质疏松

1、均衡饮食 骨骼维持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平衡的饮食,饮食结构注重荤素搭配,同时要加强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摄入。钙和维生素D尤为重要。成年人每日钙的推荐剂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其中牛奶、奶制品、虾皮、虾米、海鱼、猪牛羊骨、芝麻酱、豆类、豆制品、蛋类、核桃、花生、坚果等钙含量较高。食物摄入不足者可以通过钙片补充。补充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最简便实惠的办法就是晒太阳。一般来说,每天接受30-60分钟的日照对于维生素D的摄取非常重要。

骨质疏松

2、适当运动 运动是骨重建的决定性因素,负荷运动可增加骨量,预防骨丢失。运动应根据个人运动能力选择,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包括散步、广场舞、游泳、打太极拳等,每周至少三到四次,每次30分钟。用力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适当运动能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感,维持肌肉力量,肌肉力量的增加对于骨骼强健至关重要。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吸烟、酗酒、高盐饮食、过量咖啡、活动过少或过度运动等均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要尽量避免。此外,一部分中老年人,轻微的外伤就可能发生骨折,生活中需预防跌倒、坠床与意外损伤。

最后,如果已经出现骨质疏松,则需要尽早、长期以及综合性治疗,相关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专家称姐弟恋婚姻比例上升是社会进步

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恋爱、结婚对象的选择越来越自由,不再受传统观念影响。近日。据我国多地发布2021婚姻登记大数据显示,有些省份“姐弟恋”上升。对此,专家称姐弟恋婚姻比例上升是社会进步,因为人们对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思考。

专家称姐弟恋婚姻比例上升是社会进步

姐弟恋婚姻比例上升

近日,全国多地发布2021婚姻登记大数据。其中,安徽省去年登记结婚的“姐弟恋”超过两成,而杭州市去年也有万余对“姐弟恋”步入婚姻。这两地“姐弟恋”占比均超过男女同龄结婚人数的占比。业内人士介绍,在武汉的婚恋市场上,同样出现了“姐弟恋”需求上升的趋势。

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婚恋专业委员会主任左力羽分析认为,这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体现。以前男大女小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当现代女性变得独立自主,有了自己的选择权利后,找对象不需要依赖对方,不再考虑年龄,只考虑两个人合不合适,“姐弟恋”越来越多就成为一种自然趋势。

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冯桂林说,现代人对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思考,新潮流、新观点不断涌现,“姐弟恋”现象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也有其必然性。男性在择偶时,不管对方芳龄几何,只要彼此有好感,这就是一种观念的进步。女性年龄大不再成为被挑剔的条件,反而因为更成熟和体贴而受到欢迎,使男女双方能够更加互相依恋,这对于建立稳固的家庭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谈恋爱到什么程度可以结婚?

结婚

1、时间长短适宜

如果是1到2年的时间完全可以让两人可以充分的了解彼此的机会,通过初夏秋冬的轮回,双方的原型都可以直接展现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日久见人心,通过时间才能考验你们之间的恋情。

2、经历足够多

恋爱1到2年,两人完全会发生很多经历,在这些经历中可以直接让人得到一种跟多的思考,比方说为人处事,未来的规划和对婚姻有什么看法等,事实上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恋爱1到2年就适合结婚。

选择配偶应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配偶选择

选择配偶应考虑两个人合不合适,两个人的性格,三观是不是合得来,还有两个人未来的生活方式。

选择配偶标准:

第一:年轻的男性也好,年轻的女性也好,在选择对方时,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建议。因为他(她)们是过来之人,阅历多少总比自己要多。他(她)们的意见可以参考,但也不要盲目听从。

第二:在选择对方时不要好高骛远。男性不能以为家庭经济状况好,所受的教育高,在选择对方时也要求高。要求女性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工作稳定,收入不能低;女性不能以为自己长得怎样,就要求对方一定要般配,工作不能要求对方职位多高多高。自己的学历高,就一定要求男性的学历要高于自己。

第三;在选择对方时,要相处一段时间,彼此相互了解对方情况。特别是双方的家庭情况、父母的身体状况和脾气,以便以后和睦相处。

第四:相处期间要以心相处,不可隐瞒和说谎。


十一还能去厦门旅游吗?专家解答

讯,近日,厦门出现了新疫情,所以前往厦门的或出厦门将受到了严格规定。而再过几天,我们就迎来十一国庆节了,不少人本来计划去厦门玩。那么,十一还能去厦门旅游吗?到底国庆小长假还能不能出游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最新专家解答。

十一还能去厦门旅游吗?专家解答

十一厦门旅游

据中国日报消息,国家卫健委赴福建工作组专家吴浩表示:大家去厦门旅游的愿望,可能在“十一”是实现不了了。从今天开始,加14天的话,“十一”已经过了,所以说在此之前还是非必要不来厦门。

国庆小长假,还可以出游吗?

对于假期出行等公众关心的问题,2021年9月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集中作出回应。

1、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

自9月10日以来,本轮疫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一半以上为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和工厂员工,场所聚集性感染明显。国庆假期即将来临,建议公众假期尽量减少非必要外出,取消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的出行计划,如需出行做好旅途中的防护。

2、鼓励提倡师生就地过节

本轮疫情让公众尤为关注校园疫情防控情况。教育部提出,要明确离校返校疫情防控要求,鼓励提倡师生就地过节,减少外出,特别是减少跨省流动。

十一出游

3、实施跨省旅游经营“熔断”机制

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要严格做好外防输入工作。暂不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出入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暂缓新批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除外)。严格实施跨省旅游经营“熔断”机制,对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省区市,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该省的跨省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待该省域内中高风险地区清零后,再恢复跨省旅游经营。

4、景区落实“限量、预约、错峰”

游客们要密切关注疫情动态,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旅游。景区应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合理控制游客接待上限,严格落实门票预约制度,做到游客信息可查询、可追踪。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这并不代表所有人员节日期间都不建议出行。在遵守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做好防护可以适当出行。

假期出行,一定要做好这5点!

十一出行

有出行计划的人在出行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2021年9月16日下午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对假期个人防控提出五点建议。①

1、出行前先了解政策

如果要外出,要先了解目的地近期疫情发生的情况,以及当地防控政策,取消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的出行计划。

2、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全程戴口罩

乘坐飞机或者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该注意错时错峰出行,按照相关防控要求保持人际距离,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

3、聚餐不要超过10人

尽量避免前往人员集中的密集场所,坚持全程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线的距离。提倡家庭聚餐聚会时不要超过10人,尽量减少聚餐人数,缩短聚餐时间。室内特别要注意通风,用餐时注意使用公筷公勺,入住宾馆时特别要注意通风换气。

4、出现发热、干咳尽快就医

如果出行前发现有发热、干咳等可疑症状时应该取消出行计划并尽快就医,出行过程中出现了发热、干咳等可疑症状要尽快到就近医疗机构就诊。

5、保持正常有规律的生活

要保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坚持适度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天气资讯推荐

2021年15号台风胚胎最新消息 南海热带低压生成“电母”不远了

15号台风电母正在酝酿 甘肃陕西四川等局部大暴雨

南海热带低压最新实时路径图发布 热带低压或将生成为第15号台风电母

南海热带低压在哪里登陆 南海热带低压会影响我国吗

15号台风电母或将生成实时路径 未来会影响我国吗

温州台风网15号台风实时路径图消息 热带低压将于24日凌晨在越南中部沿海登陆

台风电母即将生成会影响广东吗 未来几天“秋老虎”继续发威

海南台风网15号台风最新消息2021 南海热带低压对海南有影响吗

十五号台风电母实时路径走势图 2021台风电母最新路径预测

15号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卫星云图 台风电母高清云图最新追踪

湖南未来3天大部仍是高温天 长沙本周内最高气温可达38℃

9月23日环境气象公报:长三角华中等气象利于臭氧生成


凤凰古城取消148元景区门票

据悉,自2016年4月10日起,凤凰古城将暂停景区验票,保留景点验票方式。游客今后进凤凰古城游览不必再购买148元的“捆绑式”大门票,只需要在逛小景点时购买相应的门票。

凤凰古城取消148元景区门票

凤凰县相关部门对外回应称,暂停景区验票只限于游客进入古城不需购票,但是进入古城内的9个核心景点,仍然需要购买门票。

有专家认为,取消景区门票对凤凰古城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在收费之后,即使没有减少游客的数量,也削减了游客的消费水平,无疑影响了古城内商业的发展。

这一消息也引发了对于国内大多数景区主要依靠门票经济的讨论,专家表示,旅游景区不宜、也不能把门票作为生存的唯一通道,国家提倡景区开展多种经营、多条腿走路,而具有公益性的那些景区,也应该适当降门票甚至免门票。

专家认为利大于弊

凤凰县人民政府关于景区暂停收取景区门票的文件是发给凤凰县古城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启盛(凤凰)旅游有限公司和凤凰县城乡旅游有限公司的。

2013年4月10日,凤凰古城开始对外收取148元的景区门票,正是由上述三方依据《凤凰县景区整合经营协议》执行收取的,据凤凰县政府相关人员介绍,在县政府的主持下,上述几方签订了景区经营协议,经营的期限是三年,至2016年4月9日结束。

在三年即将到期之时,凤凰旅游整合经营的上述主体经过多次磋商,仍然没有达成合作协议,为维护社会稳定,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凤凰县政府决定在三年期满之后,取消古城的148元门票。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一位专家认为,由于没有看到凤凰县政府会议的纪要,单从凤凰县政府的文件字面上来看,凤凰古城收取门票应该是受到了外界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古城内商户的压力,因此政府从多方面考虑,最终做出了放弃收取门票的决定。

“取消景区门票对凤凰古城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的。”上述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家表示,凤凰古城在2013年4月10日前,一直是敞开对外的,古城的商业非常繁华,支撑了凤凰古城的商业经济,“而在收费之后,即使没有减少游客的数量,也削减了游客的消费水平,无疑影响了古城内商业的发展。”

在“门票经济”仍然高烧难退、景区高门票已然是国人旅游难以承受之痛的语境下,凤凰古城门票免费的举动,必然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关注。就目前各方面的反馈来看,“凤凰古城取消景区门票”是一个多赢的选择。


被誉为我国茶圣的古代茶叶专家是谁

导语:茶起源于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茶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备受人们喜爱,还有的人,专门研究茶,就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比较完整的茶体系。那么,你知道被誉为我国茶圣的古代茶叶专家是谁吗?到底古代哪位茶叶专家被称为茶圣呢?一起来了解。

被誉为我国茶圣的古代茶叶专家是谁

被誉为我国茶圣是谁

陆羽。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 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关于茶的著作: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

《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

在《茶经》中,陆羽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陆羽的《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

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茶的起源:

茶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专家预计2022春节天气

一波波寒潮袭击着我国的南北方,不仅北方地区降温明显,南方的不少地区,也出现了降雨降雪,局部地区还出现了暴雪。这样子看来今年的冬天逃不过是个冷冬了。那么,专家预计2022春节天气怎么样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专家预计2022春节天气

除夕的时间是1月31日,先来看看中央气象部门的预计,具体通知说,2022年的1-2月份,冷空气会明显转强,在这个时间段,可能会发生极端寒潮天气,而春节期间恰好处于这个时间段。

再来从“数九”分析。冬至开始,就进入了“一九”的第一天,隔九天之后,进入到“二九”,以此类推。按照“数九歌”来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三九”和“四九”期间是最冷的时候,而2022年1月31日,属于“五九”期间,按照数九歌来说,温度已逐渐回暖。

最后再从节气分析。二十四节气中,最寒冷的2个节气属于小寒和大寒,其中,小寒时间为2022年1月5日到1月19日,大寒时间为1月20日到2月3日。所以,春节处于大寒节气期间,属于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综合上述3点来说,春节期间的天气,按照节气来说比较寒冷,按照“数九”来说,已经开始回暖,而按照现代气象条件预计将会有极端寒潮天气。今年春节期间,可能会比较寒冷,做好极端寒潮天气出现的准备。

春运期间极端强降温,可能性极大

12月29日,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在中国气象局例行发布会上回应称,春运期间发生阶段性极端强降温事件的可能性比较大,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西部可能会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要特别关注电线结冰、道路结冰、基站覆冰对电力运输、燃煤运输,交通出行、通信设施造成的不利影响。

贾小龙说,春运期间,北方地区的降水偏多、气温偏低,东部和西南地区大雾天气比较多,要及时采取融雪防滑和疏导等措施,妥善应对,尽量减少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封路,防止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2021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揭晓

评选日期截至12月28日,国内十大入选事件的投票结果基本反映了今年我国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全国平均气温显著偏高,但年初气温起伏大,极端冷暖事件凸显;北方地区降水量之多居历史第二,降水极端性显著,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偏多;高温日数多,入秋后频繁遭遇强寒潮;登陆台风数量少,但“烟花”(2021年第6号台风)风雨影响范围大;沙尘天气早发重发,龙卷风多发,强对流天气致灾严重。

2021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总体呈现两个极端和五个特征。第一个极端是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截至2021年12月28日,全国平均气温10.7℃,较常年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浙江、江苏等12个省(自治区)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第二个极端是北方地区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全国平均降水量671.3毫米,较常年偏多6.8% 。北方地区降水量697.9毫米,较常年偏多40.6% ,为历史第二多。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秋汛极端性显著。河南特大暴雨极端强降水,郑州小时降雨量201.9毫米创历史极值。

同时,全年气候呈现的五个特征分别是:夏季高温叠加南方“秋老虎”,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多;区域性气象干旱此起彼伏,旱情总体偏轻,但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生成和登陆台风数量均偏少,2021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和登陆台风数均较常年偏少;沙尘天气早发,强对流天气强发,1月10日~16日出现首次沙尘天气过程,较常年偏早30多天;“双拉尼娜年”冬季寒潮强度大。1月6日~9日,我国中东部遭遇大范围极端强寒潮过程,50个县市日最低气温破纪录,北京创1966年以来历史最低值。11月4日~9日我国出现全国性强寒潮天气,降温幅度大、雨雪范围广、极端性强、影响大,综合强度为1951年以来第4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