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灾害

2020/7/8 16:02:43
万年历日历:灾害知识
灾害知识
为何华北地区多干旱灾害

干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等现象。那么,大家清楚为什么华北地区多干旱灾害?华北地区为什么易发生干旱灾害?接下去给大家分享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华北地区多干旱灾害

一方面是因为华北地区处于湿润半湿润区,常出现春旱,就是指气温回升比雨期到来的快,导致的土壤水蒸发大于补充所形成的干旱;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华北地区人口及工农业密集,对水的需求量大,导致径流减少,长此以往形成当地干旱现象。

因为华北的降水主要依靠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降水,但东季风在春季主要影响的是华南地区,东季风还没有影响到华北地区,所以华北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并且华北地区工业发达尤其是重工业,工业发展需水量大,自然用水量也就多,华北的人口多,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这三个用水大户加起来,华北地区的原本就不多的水资源就更少了,这就是华北春旱形成的原因。

华北地区干旱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建国以来,华北地区曾先后发生过1960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自1997年以来的连续干旱。华北是亚洲温带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

已经发生的气候变暖对华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的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干旱频发、水资源短缺,对这一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构成了威胁。

河北省发生过的干旱

2003年,河北省连续第七年干旱,57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比常年偏少10亿立方米,灌区200万亩耕地无水可供,18万眼机井出水严重不足,303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2007年,河北省因干旱少雨,旱情持续发展,受旱面积达到3600万亩,23万人因干旱出现季节性临时饮水困难,地下水位下降,春旱形势十分严峻。

2008年春季,河北省85% 的地区达到重旱程度,耕地受旱面积5000万亩,25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同时,由于降水减少,水库蓄水不足,而用水量大量增加,造成了这一地区地下水严重不足,形成了华北平原地下“大漏斗”。

目前,节水农业正在这一地区兴起,并利用人工增雨等抗旱措施,开源节流,以期缓解干旱缺水的紧张压力。

世界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

1,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生态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可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

2,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制定用水计划,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充分发挥现有水源的最大效益;

3,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4,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5,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6,营造防风林,广种树草,提高绿化面积指数,也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雷雨大风介绍

雷雨大风来临前,大家应该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相关预报及预警信息。雷雨大风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种,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好好说说,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雷雨大风介绍是什么?接下去小编带大家见识下吧,欢迎大家阅读。

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雷雨大风介绍

雷雨大风是指在出现雷、雨天气现象时,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8级的天气现象。当雷雨大风发生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狂风夹伴强降水,有时伴有冰雹,风速极大。它涉及的范围一般只有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雷雨大风准确来说应该叫雷暴大风也成为对流性大风,有很多对流性大风经常出现在没有雨或者雨量较小时发生的大风,也称之为干对流性大风,因此叫雷暴大风或对流性大风会更准确些。

雷雨大风常出现在强烈冷锋前面的雷暴高压中。雷暴高压是存在于雷暴区附近地面气压场的一个很小的局部高压,雷暴高压中心温度比四周低,下沉气流极为明显,雷暴高压前部为暖区,暖区有上升气流,就在这个下沉气流与上升气流之间,存在着一条狭窄的风向切变带,其为雷雨大风发生处,它过境时带来极强烈的暴风雨。如果雷雨大风发生在单一气团内部,那么它常常是由于局地受热不均引起。雷雨大风的生命史极短。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雷雨大风也可以是台风天气的表现形式,台风眼墙带来的暴风雨如果有雷电活动的话,也可以算雷雨大风,这种雷雨大风相比其他雷雨大风而言生命史就要长一些,强度和破坏力也更大一些。

雷电预警信号介绍

雷雨来临前,应注意收听收看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和雷电预警等级。雷电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为黄色、橙色、红色。

雷电预警黄色信号,代表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造成雷电灾害,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防御指南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雷电预警橙色信号,代表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防御指南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应急措施,人员应当留在室内,关好门窗;外出人员应当躲入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切断危险电源,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在空旷场地不手执含有金属的物品,雨伞、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

雷电预警红色信号,代表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防御指南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应急抢险工作;人员应当尽量躲入有防雷装置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并关好门窗;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者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

当暴雨来临时:行车注意事项

1、暴雨天行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慢。老话说的好慢过深水快过沙,对于你所不了解的深水区一定要慢慢摸索前进,即使水淹过了排气管,只要保持低档位高转速的行驶车辆亦不会熄火,但是如果冲水的话则很有可能导致车头的前方排气孔进水,进而导致车辆熄火。

2、暴雨天行车时要打开前雾灯和后雾灯,因为前雾灯的灯光发散却不会耀眼,可以很好的警示前方和后方车辆注意避让。

3、 暴雨天一定要降低车速行驶,避免紧急刹车。低速行驶有反应的时间,而避免急刹车是为了防止刹车片和刹车碟之间形成水膜,而导致刹车打滑甚至发生侧滑,这种情况要已档位和油门来控制车速。暴雨天行车,道路必然会堵,而这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切忌上火赌气开车!雨天行车要注意文明,在经过水湾或者路上有行人的时候一定要减速行驶,以免溅起水花弄湿路人的衣服。


干旱灾害预警由谁发布

干旱灾害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因降水量严重不足,造成土壤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作物生长等现象。干旱灾害是有预警的,那么大家知道干旱灾害预警由谁发布?干旱预警是由谁发布的?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

干旱灾害预警由谁发布

干旱灾害预警由气象局发布,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定了中国范围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等级划分标准、等级命名、使用方法等,并界定了气象干旱发展不同进程的术语。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了五种监测干旱的单项指标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五种单项指标为: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以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指数和降水量为基础建立的一种综合指数。

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干旱危害及防御措施

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平均每年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严重干旱年份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高达75%。旱灾是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会使农业受灾,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等。此外,干旱还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等。因此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旱抗旱工作: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

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的区别及关系

气象干旱是指某时段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农业干旱以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长状态为特征,是指农业生长季内因长期无雨,造成土壤缺水,农作物生长发育受抑,导致明显减产,甚至无收。

农业干旱的发生程度除了受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影响外,还与土壤性质、种植制度、作物种类、生育期等有关。在发生气象干旱后,假如能及时为农作物提供灌溉,或采取其他农业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满足作物需要,则不会形成农业干旱。气象干旱是农业干旱的先兆,降水与蒸散不平衡使土壤含水量下降、供给作物水分不足,最终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在灌溉设施不完备的地方,气象干旱是引发农业干旱的最重要因素。农业干旱往往滞后于气象干旱的发生,同样在出现降水后干旱解除,农业干旱也滞后于气象干旱。


地震后会发生的自然灾害

众所周知,地震会对人类产生直接伤害,也会引发比较多的次生灾害,损失重大。最近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地震后会发生的自然灾害是什么?地震之后会引发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地震后会发生的自然灾害

地震后会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

地震引起的灾害有直接灾害,也有由直接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

直接灾害是由于地震的直接作用,如地震波产生的强烈震动、地震断层错动和地面变形,引起房屋破坏、工程设施损毁、物品损坏等,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员压埋和伤害,属于地震直接灾害,主要包括:

(1)房屋破坏。地震的最直接破坏对象就是房屋。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房屋受损或者倒塌不仅造成巨大的建筑财产损失,而且还会因砸压造成人员伤亡和器物财产损失。

(2)基础设施破坏。人工建造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燃气、输油、供暖等生命线系统,大坝、灌渠的水利工程,都是地震破坏的对象。这些设施被破坏的后果,既包括本身的经济价值丧失,也包括功能丧失带来的损失,加剧了地震灾害。

(3)工业能力破坏。工业设施、生产设备、装置的破坏,不仅造成了直接物质财产的损失,而且还将影响震后的回复重建、物资供应和经济发展。

(4)室外财产破坏。牲畜、车辆等室外财产也会遭到地震的伤害和破坏。

(5)环境破坏。大震还会引起山体滑坡、崩塌、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破坏自然环境,并造成基础设施、林地和农田的损毁。

地震发生时引发的直接灾害,还会进一步引发一连串的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成为次生灾害。如因房屋倒塌使火炉翻到、燃气泄漏、电器短路等引起的火灾;因地震导致的水库垮坝或堰塞湖决口引起的水灾;因仓库、储罐、容器破坏受损引起的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和扩散;因工厂房屋和设备破坏造成非正常工作状态导致的爆炸;因设施破坏、环境恶劣、水源污染造成的瘟疫流行;因破坏严重、救灾不力、供应中断或地震谣言引起的社会骚乱;因海底地震引发的地震海啸;因核设施损坏造成的放射性核泄漏等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后多少小时为最佳救援时间

地震救援的时间最好是在地震以后的72个小时,这段时间被称之为黄金救援,虽然过了这段时间也可以,但成功率会大大降低。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名词解释

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大家要随时提高警惕,及时收看有关部门发布的的预报,密切关注所在地的雨情与水情变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下,什么是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什么意思?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什么是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但是,洪涝仍具有可防御性。人类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各种努力,可以尽可能地缩小灾害的影响。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中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社会经济条件

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洪涝灾害自救逃生四步走

在不具备统一组织转移的条件时,如何成功自救逃生是至关重要的。广大市民可以将以下四个步骤牢牢记住:

第一步:冷静迅速转移。保持头脑清醒,向高地或楼房高层等地势高的地方迅速转移暂避 ( 遇到山洪时,向两侧快速躲避 ) ,切勿贪恋财物。

第二步:积极寻求救助。尽快拨打紧急求助电话 ( 110 或 119 ) ,告知所处位置和情况;如无通信条件,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求助信号。

第三步:警惕周边风险。如发现暂避处已十分危险,随时可能坍塌时,要迅速找到可漂浮物 ( 木板、泡沫等 ) 伺机逃生,切勿游泳逃生。

第四步:抓牢救命 稻草 。如身边无可漂浮物,并已被卷入洪水,应尽可能抓住大树等固定物,寻找机会逃生。

洪涝灾害的等级划分

特大灾、大灾、中灾等级划分标准

(一)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特大灾。

1、在县级行政区域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指减产八成以上,下同):占播种面积的30% ;

2、在县级行政区域倒塌房屋间数占房屋总数的1% 以上,损坏房屋间数占房屋总间数的2% 以上;

3、灾害死亡100人以上;

4、灾区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

(二)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大灾。

1、在县级行政区域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0% ;

2、在县级行政区域倒塌房屋间数占房屋总数的0.3% 以上,损坏房屋间数占房屋总间数的1.5% 以上;

3、灾害死亡30人以上;

4、灾区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

(三)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中灾。

1、在县级行政区域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1% ;

2、在县级行政区域倒塌房屋间数占房屋总数的0.3% 以上,损坏房屋间数占房屋总间数的1% 以上;

3、灾害死亡10人以上;

4、灾区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沙尘暴属于什么灾害

据说,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水土流失是产生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小编有些朋友对沙尘暴的相关知识感兴趣,所以想好好来了解一下,沙尘暴属于什么灾害?沙尘暴是哪种灾害?接下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涨知识的节奏,还不赶紧来围观围观。

沙尘暴属于什么灾害

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沙尘暴预兆

预兆之一:地面裸露出干燥、疏松的沙尘、沙漠和粉尘

强风卷起地面上裸露的干燥、疏松的沙尘,便会产生沙尘暴。地表性质和气象条件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地表性质表现为:土质松软干燥、无植被或草木生长,没有积雪。

预兆之二:大风

大风是形成沙尘天气的预兆之一。沙尘暴的形成必须有足够强劲、持久的大风,大风是卷扬沙尘的动力。不稳定的空气是将沙尘卷入高空的动力条件,也就是说不稳定的空气会产生强风。

预兆之三:降温

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持续降温可保持强烈而持久的地面风,强冷空气活动使大风频发,为沙化土地的扩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冬春季节温度增幅大,使大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遇冷风过境,极易形成大风天气。

沙尘暴预警信号

沙尘暴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含义

24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1000米)或者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特强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含义

12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0米),或者已经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特强沙尘暴红色预警信号含义

6小时内可能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米),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沙尘暴防御指南

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防御指南

做好防风防沙准备,及时关闭门窗;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把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影响的室外物品。

强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防御指南

用纱巾蒙住头防御风沙的行人要保证有良好的视线,注意交通安全;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和老树下逗留;驾驶人员注意沙尘暴变化,小心驾驶;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注意交通安全;各类机动交通工具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安全;其它同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

特强沙尘暴红色预警信号防御指南

人员应当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不要在户外活动;推迟上学或放学,直至特强沙尘暴结束;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受特强沙尘暴影响地区的机场暂停飞机起降,高速公路和轮渡暂时封闭或者停航;其它同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