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寨卡,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包括发热、红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尽管在大多数病例里寨卡病毒相对来说破坏性不大,但是感染病毒的怀孕妇女就有危险生出有先天性缺陷的小脑畸形婴儿。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目前,我国研究团队全球首先揭开寨卡病毒复制奥秘。
专家介绍,科学界至今没有找到寨卡病毒的抑制手段,其重要原因就是无法了解这种病毒的复制过程和机理。
近日,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性权威学术期刊《蛋白质与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首次揭开了寨卡病毒复制的奥秘,这将为研制抗寨卡病毒药物,提供重要依据。一直致力于寨卡病毒研究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珍妮特表示,这对从根源上阻止寨卡病毒的传播,研制对抗寨卡病毒的药物来说,十分关键。
专家介绍,科学界至今没有找到寨卡病毒的抑制手段,其重要原因就是无法了解这种病毒的复制过程和机理。从今年二月份起,天津大学的科研团队,启动了对寨卡病毒的研究项目,并于近日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头畸形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性脑组织钙化。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宏亮:在病毒复制过程当中,几乎所有病毒都需要一种称之为解旋酶的蛋白。我们的科研团队,主要工作是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三维空间结构,以及寨卡病毒解旋酶识别其基因组的三维空间结构。
这种叫做解旋酶的蛋白,在寨卡病毒复制的第一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寨卡病毒基因组以双链状态存在,在这种状态下是无法进行基因复制的,必须要将其一分为二,而解旋酶就相当于一把“剪刀”,它能够将基因组剪成两条,实现复制,但此前这把“剪刀”从未暴露过真容,因此病毒复制的机理也就无从得知。天津大学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正是揭示了解旋酶单一分子的三维立体图像,进而也就解开了寨卡病毒如何复制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