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海里是一个国际度量单位,主要用于航海中的长度距离。不过,该单位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使用,我国一般使用的是米、千米、公里等。那么,如果换算,一海里等于多少公里?具体1海里相当于陆地几公里?一起来了解。
一海里等于多少公里 1海里相当于陆地几公里
海里与公里
1.852公里(千米)。1海里=子午线长度的两倍÷360÷60≈1852.25-9.31cos(2Ωm)。通俗来说,就是地球子午线所在的地球的周长分成360度,每一度再分成60分,每一分长度就是平均的海里长度。
1海里=1.852公里(千米) (中国标准)
1海里=1.85101公里(千米)。(美国标准)
1海里=1.85455公里(千米)。(英国标准)
1海里=1.85327公里(千米)。(法国标准)
1海里=1.85578公里(千米)。(俄罗斯标准)
关于“节”:
海里单位
节(knot)以前是船员测船速的,每走1海里,船员就在放下的绳子上打一个节,以后就用节做船速的单位。
1节(Knot)=1海里/小时=(1852/3600)m/s 是速度单位,1海里(n mile)=1852m 是长度单位。
1节等于每小时1海里,也就是每小时行驶1.852千米(公里)
陆上的车辆,以及江河船舶,其速度计量单位多用千米(公里)/小时,而海船(包括军舰)和空中的飞机的速度单位却称作“节”。
早在16世纪,海上航行已相当发达,但当时一无时钟,二无航程记录仪,所以难以确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然而,有一位聪明的水手想出一个妙法,他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抛出拖有绳索的浮体,再根据一定时间里拉出的绳索长度来计船速。那时候,计时使用的还是流砂计时器。为了较准确地计算船速,有时放出的绳索很长,便在绳索的等距离打了许多结,如此整根计速绳上又分成若干节,只要测出相同的单位时间里,绳索被拉曳的节数,自然也就测得了相应的航速。于是,“节”成了海船速度的计量单位;相应地,海水流速、海上风速、鱼雷等水中兵器的速度计量单位,国际上也通用“节”。现代海船的测速仪已非常先进,有的随时可以数字显示,“抛绳计节”早已成为历史,但“节”作为海船航速单位仍被沿用。
“节”的代号是英文“Knot”的简写,采用“kn”表示。1节等于每小时1海里,也就是每小时行驶1.852千米(公里)。航海上计量短距离的单位是“链”,1链等于1/10海里,代号是英文“Cable”的词头,用“Cab”。此外,舰船上锚链分段制造和使用标志长度单位也用“节”通常规定锚链长度27.5米为1节;中国舰艇的使用标志以20米为1节。
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清军入关后,迅速统一了中国大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政 府在中国的控制区域不断扩大和巩固。到了乾隆皇帝时,在清政 府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之后,将古称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称为新疆。
清朝前期的几代皇帝,都视统一全中国为己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政 府在中国的控制区域不断扩大和巩固。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时,清政 府的政 令终于可以施行于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乾隆皇帝将最后由自己所确立的清政 府统治的地区称为新疆。清政 府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之后,将古称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也称为新疆。
新疆这个名称,有另外一层意思。继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复了新疆之后,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归还了伊犁地区。于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给清朝皇帝的奏折中称新疆是“他族逼处,故土新归”。于是以新疆为省名就有了一层新的意义。
陆地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最远到地中海各国。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一条道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把这条交通道路正式称为“丝绸之路”,由于该名词言简意赅,很快就被人们所接,并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的作用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古代丝绸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壮丽篇章。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陆地丝绸之路的发展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中国陆地最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总占地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新疆首府是乌鲁木齐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常住人口为2585.23万人。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截至2021年2月,新疆现辖4个地级市、5个地区、5个自治州、11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新疆多民族的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力。少数民族历史史诗《江格尔》、《玛纳斯》以及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等一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台风一般是从海上开始酝酿生成的,它们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移动后,最后可能会在陆地登陆,或在海上消亡。那么,到底台风为什么在海里形成呢?陆地上为什么不能形成台风呢?实际上,有个别台风是会在陆地生成的,但陆地生成的台风通常不会很强,为什么呢?下面带您了解水对台风大的重要性。
台风为什么在海里形成 陆地上为什么不能形成台风
台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而这两个条件存在于赤道附近的海洋。
台风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海面水温在26.5℃以上;一定的正涡度初始扰动;环境风在垂直方向上的切变小;低压或云团扰动至少离赤道几个纬度。由于至今人们对台风形成的认识并不充分,因此,以上所列只是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台风的初始阶段为热带低压,从最初的低压环流到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八级,一般需要2天左右,慢的要三四天,快的只要几个小时。在发展阶段,台风不断吸收能量,直到中心气压达到最低值,风速达到最大值。而台风登陆陆地后,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消亡。
具体成因:
台风都是从一个原先存在的热带低压扰动发展而形成的。据我国的统计,西太平洋-南海地区热带气旋来源于四种初始扰动热带辐合带中的扰动,占80% ~85% ;东风波,约占10% ;中高纬长波槽中的切断低压,或高空冷涡,约占5% ;斜压性扰动,约占5% 以下。
热带海洋上低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表面水温(SST),SST越高,则低层大气的气温越高、湿度越大,位势不稳定越明显。台风形成于SST≥26~27℃的暖洋面上,一般来说,全球热带海洋面上全年都满足此条件,只有赤道东南太平洋全年SST≤26.5℃,这是这里没有台风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转参数的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台风都生成于距赤道5个纬距以外的热带海洋上,只有西北太平洋有个别台风形成于3°N附近。但在赤道附近3个纬距以内鲜有发现台风形成。
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的大小,决定着一个初始热带扰动中分散的对流释放的潜热,能否集中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
陆地上为什么不能形成台风?
有陆地生成的台风,只是比较少。
这是因为“棕海效应”所致。
在某些情况下,陆地模拟了海洋充满水气的环境,导致登陆后的热带气旋可透过大量土壤水分的蒸发来获取能量。当大气层低部的温差较小,而热带气旋附近的土壤充满大量水分的话,热带气旋便可透过土壤水分的蒸发来释放潜热,并在陆地上维持强度,甚至出现明显的加强。
案例:
年初,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的卫星捕捉到了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卫星图像,展示了正在这一地区活动的两个热带气旋。一个是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近海的热带气旋费迪南德,另一个是位于澳大利亚北部内陆地区的热带气旋埃斯特。
虽然是顺时针旋转的风暴,但澳大利亚附近活动的热带气旋和我们熟悉的台风其实就是同一种天气系统,可以称其为“澳洲台风”。
对于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气旋埃斯特来说,它登陆前带来的暴雨浸润了澳大利亚北部的陆地,在埃斯特登陆后,陆地表面的水分迅速蒸发,给深入陆地的埃斯特提供能量,再加上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形平坦,摩擦力弱,最终使得登陆后埃斯特仍然不消散。
想了解台风更多消息,请关注》》》》最新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犀牛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其种类有许多,如白犀、黑犀、印度犀、爪哇犀等等。今天小编打算和朋友们来聊一聊,犀牛生活在水里还是陆地上?犀牛生活在水里还是陆地?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犀牛生活在水里还是陆地上
犀牛生活在陆地上。犀牛为哺乳类犀科的总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与非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比较大的陆地动物。犀牛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其身体呈先黄褐、褐、黑或灰色,是濒危野生动物之一。
犀牛是哺乳纲、犀科的总称,有4属5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因犀牛角的装饰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为濒危物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犀牛特征:
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然躯体庞大(其中白犀是仅次于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象貌丑陋,却是些胆小无害、不伤人的动物,一般来说,它们宁愿躲避而不愿战斗。不过在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往往会盲目地冲向敌人。它们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非洲黑犀在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
犀牛头脑比较迟钝,视觉很差,但嗅觉和听觉敏锐。一些大型猫科动物,如狮、虎等有时偷猎幼犀,但成年犀牛除人类外是没有敌人的。有一种犀牛鸟经常伴随着这些庞然大物,是它们忠实的“小朋友”。这些小鸟经常站在它们身上,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虫和它们行走时踢起来的昆虫;另一方面,这些小鸟还起着“哨兵”的作用,稍有异常它们便鸣叫着飞离犀牛身上,使犀牛及时得到“警报”。
犀牛种类
白犀
白犀(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
体高大,体长3.3-4.2米,肩高1.5-1.8米,尾长仅50-70厘米,体重达1.4-3.6吨,为犀科中最大种,也是仅次于象的陆生大兽。皮肤灰色。头长,无下门齿。吻大而钝,故又称“方吻犀”。鼻端有2个长角,前角长约120厘米,后角长约60厘米,雌犀的角常长于雄犀。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中部,栖息于平坦的灌木林。常2-5只成群,群中通常是母犀牛与小犀牛;成年的雄犀牛则多半是独居,它们会撒尿及散布粪便的方式来标识自己的领域,在争夺领域时,会互相用角攻击。但它们比黑犀牛温和,较不具攻击性。全年都可进行繁殖。食草。喜泥水浴。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奔跑时速可达40千米。数量较少。
苏门答腊犀
苏门答腊犀(学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体型最小的犀牛,肩高约1米,体长约2米,体重约600千克。也是唯一有丰富披毛的犀牛,幼犀毛量更为丰富。双角。无门齿。仅产于苏门答腊岛,但曾广布于印度、缅甸、东南亚至南洋群岛,中国在最后一次记录是1945年在云南思茅猎杀的。栖息于雨林和山地、苔藓丛生的沼泽、森林。利用排泄物标示自己的领地(粪便和土地上刮作的记号划定范围)。喜爱在泥塘中打滚, 可保持凉爽干燥、驱虫。晨昏等凉爽时段活动,以嫩枝、树苗和各种野果为食。野生寿命可超过30年。由于人类猎杀和栖息地的破坏,种群数量少于300头。
黑犀
黑犀(学名:Diceros bicornis):
共有4个亚种。明显的特征是上唇呈三角形,且具卷绕性,在取食时能用来剥枝条上的叶子。体长3-3.7米,肩高1.2-1.8米,重达1.15吨。虽称“黑犀”,但体色其实是灰色,是由于其经常在黑泥浆中打滚而成黑色。皮厚无毛。双角,前角最长可达1.2米。无门齿。是分布最广、存世最多的一种,有2600头。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北至苏丹东北部,西至尼日利亚东北部。栖息于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以金合欢等树叶、灌丛、落地果实和杂草为食。雄犀一般独自生活,并有一定势力范围,用尿液标记领域,驱逐方式是大声喷鼻和用脚掌拍打地面。全年可繁殖,孕期约半年。人工饲养下,寿命可达45年。
爪哇犀
爪哇犀(学名:Rhinoceros sondaicus):
是世界上最罕见的哺乳动物之一,仅存50-60头,分布于爪哇岛的Udjung Kulon国家公园(数量50-60)和越南的Tien国家公园(越南亚种,数量2-7,但估计可能全为雄性)。体长2-4米,肩高1.5-1.7米,体重1.5-2吨之间。独角。门齿2对。与印度犀的区别在于后者体型更大,且皮肤更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