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原本

2021/6/7 10:37:27
万年历日历:原本知识
原本知识
成语一波三折原本指的是啥

导语:现在我们常会用到一波三折这个成语,一般如果我们办的事情一再遇到困难或阻挠没法如期完成时,都会用到这个成语。但成语一开始是这个意思吗?你知道成语一波三折原本指的是啥吗?到底一波三折原来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成语一波三折原本指的是啥

写字的笔法。一波三折出自晋代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笔阵图》是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的书法论著。

该著作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原文:

一波三折由来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成语一波三折由来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导语:成语入木三分现在是用来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但很多成语其实一开始并不是这个意思,入木三分也是如此,一开始是出自一个典故。那么,你知道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吗?到底入木三分的意思原来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入木三分的意思原来是形容什么

成语入木三分

书法笔力强劲。入木三分的意思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出处: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 jī ) 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 之智。”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 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 ,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节选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入木三分典故

译文: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却笑着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了下来说:“就让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与发展了。"父亲很高兴,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刻者惊叹其笔力雄劲:“竟入木三分!”后“入木三分”成为成语,比喻书法功力好或分析问题透彻。

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天台丈人称王羲之的楷书胜过了钟繇。(本句意或为“王羲之自认为自己的楷书胜过了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相关故事:

入木三分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他博采众长,开创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喻为"书圣"。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一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道观写了一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年,另说公元303-公元379、公元307-公元365、公元321-公元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于名门。


三月不知肉味原本是孔子用来形容什么

导语:“三月不知肉味”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三月份的时候,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如此,便有人理解为三月份的时候吃不起肉,所以才不知道肉味。实际上,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那么,你知道三月不知肉味原本是孔子用来形容什么的吗?到底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意思?一起来了解。

三月不知肉味原本是孔子用来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

音乐。“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用来形容齐国音乐“韶乐”美妙动听的,连吃饭时都在想着以至于尝不出肉的味道。后世也用“三月不知肉味”来形容做事专注认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赏析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相关故事:

故事是发生在当时周朝的首都--洛邑。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客人。说是厅堂,其实很简陋,四堵土墙顶着一个宽大的茅草棚,地上铺满竹席,席上摆放着几张粗朴的矮脚长方木桌。这位来客不是别人,是鲁国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诗、书、礼、易,也颇为擅长音乐,但还没达到精通的程度。他听说周天子的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借着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专门来苌弘家拜访。

三月不知肉味故事

看样子,寒暄已毕,二人对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的桌案上放着一杯热茶,冒着盈盈的水气。主客都三十五六岁,只是苌弘体貌清峻,几缕黑须垂挂胸前;孔子却微微发胖,一部茂密的落腮胡子。谈话逐渐转入正体,孔子双手抱拳欠身一拱,谦恭地说:“苌大夫博学多才,孔丘孤陋愚顿,须请教者甚多,然不便过多打扰,今天只就一事,请先生指点迷津。”苌弘略一摆手,笑道:“孔大夫声名远播,只是相见恨晚,今既光临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若有疑难不决之处,咱们共同研讨吧。”孔子说:“丘,喜爱音乐,却半通不通。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苌弘缓缓地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是同样美好的。”孔子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子恍然大悟地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苌弘称赞道:“孔大夫的结论也是尽善尽美啊!”孔子再三拜谢,辞行回国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姜太公开建的,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详细解读:

三月不知肉味故事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地步!”

韶乐,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优美至极。孔子本身也是音乐大师,他曾经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过音乐的演奏过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十三)。孔子晚年对《诗经》作过音律修正,这也是孔子在音乐上的一大贡献。孔子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能力极高,当年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立即如痴如醉。韶乐的主旨,是歌颂虞舜的功德,音乐古朴平和、悠扬悦耳,后来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三月不知肉味,对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夸张,但沉醉在艺术之中,获得心灵和道德的升华,使人暂时忘记了欲望,忘记了感官的刺激,却是时常有的事情。

《史记孔子世家》对此事的记载,多了 “学之”两个字,“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大概司马迁认为孔子光听到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有点不可思议,于是加上“学之”二字。因为孔子自述其“好学”,并且“发愤忘食”,为了学习韶乐的演奏,三月不知肉味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不过这是不是司马迁臆测,很难断定。《史记孔子世家》还记载了孔子跟师襄子学鼓琴的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还不可以学新曲。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

对于音乐,孔子钻心到如此地步,不仅熟习乐曲,熟练掌握弹奏的技法,而且能够从中领会乐曲的意蕴志向,甚至体会到了乐曲作者之为人,看来,对于至美的音乐,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绝不是夸张之辞了!


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本指的是什么

导语: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可不是我们普通喝的水,其原本含义和我国比较著名的江河有关。那么,你知道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本指的是什么吗?这里有两个选项,一个是黄河,一个是长江,你觉得是哪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成语一衣带水是什么意思吧。

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本指的是什么

成语一衣带水

长江。成语一衣带水原指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后用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泛指地域相近。出自唐李大师、李延寿《南史陈纪下》,原句“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是为隋文帝。

隋文帝有志于统一,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衣带水典故

有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颎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颎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颎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隋开皇八年(南朝陈祯明二年、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都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

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寓意:

“一衣带水”这则成语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它表示距离近时,必须是两个地方或国家;同时两者之间必须隔着一条水;而且二者之间的距离必须相对比较近。“一衣带水”典故里说的是距离近,却隐含打过去解放对方老百姓的意思。

一衣带水

例子:

脱脱等《宋史潘美传》:“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

归有光《送同年李观甫之任江浦序》:“高皇帝定鼎,特以六合分为江浦,以为两县,而属之京兆。盖以畿辅重地,不当为一衣带水所隔。”

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香港地方,同中国大陆相离,仅仅隔一衣带水。”

郭沫若《革命春秋跨着东海》:“那市川虽然属于千叶县,但和东京仅一衣带水之隔,有电车火车直达东京,要不上半个钟头,便可以到达东京的中心地带。”

冰心《樱花和友谊》:“消息传来,隔着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兴。”


逃离原本的生活圈

暂别都市喧嚣,远离景区打卡,还有一种旅行只是为了静心,3天太短,半月又长,一周刚刚好,选一个最钟意的小镇,认真住上几天,两三好友,亦或只身散心,这些小镇都适合你!!

① 白哈巴村

如果说喀纳斯是古朴的世外桃源,那白哈巴则是原始自然环境中的童话世界。这个被称作“西北第一村”的村子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线上,古朴的木楞房是她的标志,至今,还是一副原始模样。

一年四季,这里都美得像风格迥异的油画,秋天,更是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从雾气缭绕的清晨,到余晖笼罩的傍晚,在村旁的小山坡上,看炊烟袅袅,牛羊满坡。待上几日,没有昔日的烦琐缠身,只愿意在这里劈柴喂马,放牧唱歌,伴花开花落,朝阳晚霞……

坐标: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

门票:50元,喀纳斯至白哈巴区间车124元

适宜季节:8月-10月最佳

② 莫斯卡

寻一处山高路远的地方,与世隔绝,诗意人间,那就去一次莫斯卡吧。这里,集雪山、森林、草原、冰河、海子为一体,是一片尚未被过度开发的净土。无须言语,只待你静静感受。

在这梦幻般的地方,还有一种叫土拔鼠的动物,与莫斯卡人朝夕相伴,和谐共处。诗意般的村子、村民淳朴的笑容、可爱慵懒的土圆肥……大山深处的隐居生活,只怕不想离开。

坐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丹巴县境内

门票:免费

③ 查济古村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这般古朴恬淡的生活总能让人心生向往,而相比徽州的逐渐热闹,还保留着那一份原始的查济古村或许更适合去住一阵子。青山环绕,三溪穿村,古民居鳞次栉比,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着这块历史悠久的一方土地。

走进村子,才知道什么叫静谧的隐世生活,没有任何嘈杂,偶尔传来的狗吠声,也显得十分悦耳。漫步在错综复杂的巷子里,脚下是清一色的石板路,数着数着,仿佛就迷了路。看村里人正在溪水中洗衣,孩童嬉戏打闹着,不知谁家的狗懒洋洋卧在巷口……多希望时间就停在这一刻。

坐标: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

门票:58.00元

④ 新都桥

走过川藏线的人,应该都曾从新都桥匆匆路过,却很少有人想过,在这里停留些许时光。都说新都桥是“摄影家的天堂”,其实,这里更是一个世外桃源。

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川西的平原风光在这里一一绽放。她的美,也许没有一眼惊艳,却有着能慢慢品的韵味。看山看水看秋色,停留几日,你会爱上这里的慢时光,还有不被打扰的清净。

坐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

门票:免费

最佳季节:6月-11月最佳。

⑤ 篁岭

这世上总有一些钢筋水泥之间看不到的风景,比如深秋季节五彩缤纷的篁岭。这时的篁岭,开窗便能看见绵延的山,屋瓦上晒满了秋天收获的农作,颜色各异,造就了一幅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

乘着缆车,去往这个挂在山崖上的古村时,看着那一片片梯田,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仿佛是来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桃源仙境。小住几日,回归原始生活,跟着村民体验一把晒秋,或许有你久违的丰收喜悦。当然,还能到婺源的其他古村逛一逛,时光和风景,在这里,都属于你。

坐标: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

门票:通票145元

⑥ 东庠岛

如果你爱海,那东庠这个你可能不曾听过的小岛,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这里离台湾很近,岛上有保存完好的古石厝、洁净绵长的沙滩、透明的海水……是福建少有的纯洁岛屿。

漫步在少见的石头厝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村里悠闲的海岛生活,也处处是你喜欢的模样。就尽情坐在海边发呆吧,听海风,遥望台湾,什么都不用去想,只管享受当下。

坐标: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东庠乡

⑦ 巍山古城

还记得《仙剑奇侠传》里的南诏国吗?历史上的南诏,就是在大理一个叫巍山的地方。初到巍山,惊喜发现在大理,竟还有这么一个清静之地,悠悠古韵,民风淳朴。

走在街上,总是能看到老人坐在一个个巷口,懒洋洋晒着太阳。徜徉其间,真会有一种恍然隔世,今夕是何年的感觉……没有嘈杂的音乐,没有焦急的脚步声,在这里,只有当地人慢悠悠的生活气息。

坐标:云南省大理市

门票:免费

⑧ 黄姚古镇

有人说,在黄姚,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这里太适合发呆、闲逛、慢慢旅行。这里没有吵闹的酒吧,没有人声鼎沸的热闹,只有青山碧水,静谧生活。悠长的古巷,印刻雨痕的青石板路,百年古屋老宅,布满青苔的小桥……不需刻意寻找,走在镇子里,处处有着不期而遇的美丽。

看人家炊烟袅袅,老人们在台阶上啜茶,孩童也在嬉戏打闹,仿若时间就此定格,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扰了这一方幽静……曾梦寐已久的静谧生活,在这山清水秀、古韵悠悠的的地方,任你慢慢寻找。

坐标: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

门票:100元/人

最佳季节:9月下旬至11月上旬

给自己一个假期,逃离原本的生活圈,去隐世的小镇住一周吧,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阳光暖一点,再暖一点,日子慢一些,再慢一些,想要的生活,都在这里了!


和尚一词原本的字义是什么为何

说起“和尚”,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光头、吃素、礼佛。又或者,会想起电视剧中的“十八罗汉”“法海”“一休小和尚”等。实际上,“和尚”是中国对佛教僧侣的通称。但是,“和尚”原本的意思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和尚一词原本的字义是什么为什么

“和尚”一词原本的字义是师。“和尚”原来是从梵文出来的,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

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和原来的字义不合。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也许是因为释迦涅槃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沙”,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