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古代

2021/6/7 10:37:26
万年历日历:古代知识
古代知识
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端午一到,许多人都会做有个性的粽子,会看有激情的龙舟,会喝有故事的美酒,会念有真情的好友。有些朋友对古代的端午节感兴趣,那么,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古代是如何过端午节的?下面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快来长知识吧。

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端午射柳

端午节射柳取乐,本是金元旧俗,为天旱祈雨之礼。永乐朝之后 ,端午射柳就成为宫中一项重要的活动。

《菽园杂记》有载,朝廷每逢端午节, 官员们有赏赐可拿,有射柳等节目可供娱乐。而与宫廷中的射柳相比,边镇的射柳活动更多地继承了金元时的演武精神,实战性强,娱乐的氛围则要淡一些。

历经几个朝代的发展演变,端午射柳成为了影响深远的习俗,在古代成为端午节的一项大型活动。

端午赠扇

入夏消暑,扇子乃是人们最常使用的乘凉用具,端午正值夏意渐生之际,赠扇正当时节。

《唐会要》有载,贞观十八年端午,唐太宗曾亲书扇面赠于重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唐太宗在送给长孙无忌和杨师道的扇子中所写的“庶动清风”,其中清风二字,表面是“清凉的风”,引申理解则是“清慧的风化”。

如此一说,唐太宗的“端午赠扇”真是高雅而富有内涵。

岁月流逝,后来民间风俗中“端午赠扇”演化成“辟邪、凉快”等含义,那就是“移风易俗”了--从高雅、文艺转而变得更为通俗、实用。

端午斗草

斗百草是端午节的一种娱乐,文化味很浓。

古人斗草分文斗与武斗。

武斗就是比谁采的花草好、花草多,谁就赢;或用花草钩拉斗,谁的花草被拉断,谁就输。

文斗一般是在青少年与妇女中进行。文斗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了解花草的文化内涵,说出与花草相关的诗文等,不然你就没法开口,也就体会不到其中兴味。

看完了古人的端午节,有没有很羡慕呢?今年的端午,除了吃粽子,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斗斗百草,互赠折扇,体会一下这古代端午的文化兴味,或许比之网上的甜咸大战更有趣哦。

端午节祝福语

1、春天种子,夏天粽子,春种忙,忙来春风得意,夏粽香,香来“粽”得圆满。又是一年端午,祝你:事业如春风,得意!爱情如夏粽,圆满!节日快乐!

2、“端”着温馨的祝福,“舞”起轻柔的思念,“节”省所有的时间,“祝”福亲爱的朋友,“拟”出别致的短信,“快”出动车的速度,“乐”在你的心上。

3、被祝福是快乐的,被祈祷是神圣的,被保佑是安全的,你是被我惦记着祝福了祈祷过保佑下的朋友, 所以端午节快乐与你相伴!

4、听说今年端午节期间出了个怪事,我当时正好路过,但我不相信我所见到的一切:那只猪居然真地像人一样拿着手机在看短信!

5、划龙舟,挂菖蒲,前途事业不用愁;喝黄酒,贴五毒,年年岁岁都有福;系百索,戴荷包,一生一世避邪毒;过端午,吃粽子,中华传统永长久。端午快乐。

6、国庆之前无大节,端午放松好心情。休养生息养精锐,游山玩水可怡情。阖家团圆聚佳节,朋友聚会叙友情。精力充沛更健康,身心愉悦快乐随!端午快乐!

7、五月初五粽飘香,君子正身锦囊香,五谷丰登幸福香,击鼓赛舟满江香,离骚化情楚泪香,胭脂画眉美人香,九歌问久人间香,我发短信祝福香。

8、一年春事,桃花红了谁?一眼回眸,尘缘遇了谁?一句珍重,深情送了谁?又到端午,一见“粽”情,思了谁?是你!让我醉相思!祝:端午快乐!

9、端午至而念朋友兮,发短信以祝福。龙舟快而粽香兮,生活多乐而少愁。衣袂飘而人美兮,诸事顺而体硕!端午快乐!

10、送你一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温柔的叮咛作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美好的五月天!端午节快乐!

生活小知识推荐》

越南人过端午节吗 越南人会过端午节日吗

冰箱空着和装满哪个省电 冰箱空着与装满哪种省电

不手术能治好近视眼吗 不做手术可以治好近视吗

喝醉酒为什么会断片 人醉酒后为什么会断片

为什么分大端午和小端午 端午节为啥分大端午与小端午


度量衡是我国古代计量单位衡代表哪方面标准

导语:我们现在的计量单位表达和古代是有一定区别的,其中,度量衡便是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度量衡的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不同方面的标准。那么,你知道当中的衡代表哪方面标准吗?到底在古代的时候,度量衡的衡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度量衡是我国古代计量单位衡代表哪方面标准

度量衡

重量。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其中,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

衡:

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但古时对重量单位的说法复杂不一。例如《孙子算经》卷上:“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累”的古字),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说苑?辨物》:“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铢。”《说文金部》:“锱,六铢也。”《淮南子铨言》高诱注:“六两曰锱。”《玉篇金部》;“镒,二十两。”《集韵质韵》:“二十四两为镒。”等等。“黍”、“粟”、“絫”、“圭”等,都是借用粟黍和圭璧的名称,实际上早已不用。“锱”、“镒”及“锾”、“釿”等都是借用钱币的名称,也早就不用。所以各家说法有种种不同。自《汉书律历志》把铢、两、斤、钧、石这五个单位命名为五权之后,名称就比较一致起来,直至唐代都没有改变。

其进位方法颇值一提: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南朝 梁 陶弘景《名医别录》曾说:“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唐 苏敬注云:“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可见自唐代起已把本作为货币的“钱”当作重量单位,并且“积十钱为一两”,但那时分的进位还没有确定为钱的十分之一。再说分、厘、毫、丝、忽等,原是小数名称,后从长度借用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宋代开始定为钱的十退小单位。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其进位方法已如前述。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

度:

度量衡

长度单位的名称,产生很早,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实用单位,并且单独构成一个系统。仞与尺的比例关系,一向没有明确的定数,说一仞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认为是八尺。

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的名称,经过《汉书律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进,这就是所谓五度。长度的小单位,一般都是算数学者使用的。所谓“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只是表示测量时应该具有微小数的精度的意思。《孙子算经》卷上有“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的说法。这些十退位的分、厘、毫、秒、忽成为算术上专用的小数名称和长度小单位名称。到了宋代,把秒改为丝。清末时把长度小单位定到毫位为止。

量:

古代度量衡

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在《左传》、《周礼》、《仪礼》、《尔雅》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容量单位的记载,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同长度一样,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就是说掬也就是升。升的本义是“登”、“进”的意思,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数,然后从这个数登进,按四进有豆、区、釜,按十进有斗、斛。所以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单位。

后来《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至于《说苑辨物》云“十龠为一合”,说法有所不同,可资参考。附带提一下石,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汉开始,石也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关于容量的小单位,《孙子算经》卷上说:“六粟为一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这样,六粟为一圭(一说,十粟为一圭),其余圭、抄、撮、勺以及合、升、斗、斛八个单位,都是十进。这种计算方法,自汉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


古代的酒多少度

经常在一些武侠剧中,看到很多江湖人士,到酒店喝酒,动不动就喝个好几坛,甚至有些失意的人,酒店的酒喝光了都还没醉,究竟古代的酒有多少度呢?下面就来了解了解这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吧!

古代的酒度数不高,一般在十几度左右,最高不高于二十度,没有现代的酒度数那么高。古人酿酒,大多是用五谷或者果子来酿酒的,所以酿出来的酒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葡萄酒。这种酒对身体有好处,一般古代女人也喝,但大多不会贪杯。

而古代最有名的应该是米酒,米酒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当时能喝酒的名人号称“千杯不醉”。

因为酒的发展历史悠久,在我国元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度数更高的酒,名叫蒸馏酒也就是烧酒,但是很多中原人并不喜欢这种高度数的酒,反而是那些游牧民族因为生活环境对蒸馏酒十分的喜欢。


古代人夏天睡觉不热吗

由于人类的原因,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夏天的温度也越来越高。现代人夏天睡觉都会用风扇或者空调,那么,大家知道古代人夏天睡觉不热吗?古代人夏季睡觉热不热?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古代人夏天睡觉不热吗

古代人夏天睡觉热,古代人会找一个宽敞凉爽的地方,手里拿一把大蒲扇,呼哧呼哧地摇一摇。自然,会有凉爽的微风让人入睡。他们睡在凉席和竹床上凉快,没有什么比井水更让人感到凉爽了。在古代到处都是井,井水很深很凉。当你感到热的时候,用一桶井水给你全身浇水顿时就精神焕发。

当然,这些只是普通人的方法。对于那些达官贵人来说,在夏天有很多方法可以缓解夏天的炎热。首先是冰的使用。许多人可能会想,夏天冰是从哪里来的?事实上,古人的智慧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古人很早就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冰箱,也就是一口冰井,它可以深入地下,类似于一口井,利用大自然的温度来保存冰块,然后在夏天拿出来。夏天再配酸梅汤解暑,也是别具滋味。

此外,还有在夏天去山里避暑的习惯,就像皇帝去避暑山庄那样,山上的温度比下面低得多。他们在山庄呆了两三个月,然后在气温下降后下山。一个夏天就这样过去了。如果他们不能去其他地方避暑,他们会把冰块放在床下,让一边的仆人用蒲扇轻轻摇一摇。冰块的清凉会让人们沿着凉席一点一点地降温,这样生活就不会比现在糟糕多少。

古人如何避暑

食:冰棍、酸梅汤、碎冰冰

周朝时期就制定了“冰政”,大概就是专门设立一个机构,这个机构负责给王室搞冰块。

由于技术不行,他们只能用最老土的方法,那就是挖地窖。

冬天的时候趁着天气寒冷,在冰面上大肆凿冰,然后堆放在地窖里储存,人工制造一个冷库。

一直放到夏天,把剩下的冰块取出来,以供王室使用。

唐朝时期人们发现硝石可以吸热,所以创造了制冰工艺,冰块开始普及。一直发展到清朝时期,冰块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只需要几文钱就能买一大块冰。(《忆京都词》: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

这些冰块就可以用来制作冰棍、碎冰冰,普通人家一般都是直接吃冰块,大户则是撒点白糖,弄个甜的冰棍或者碎冰冰。也有商贩直接卖冰棍,百姓只要花钱就行(ps:《燕京岁时记》:“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

《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卖冷饮的商贩,酸梅汤、绿豆汤这种饮品一点都不稀奇。而且古代有制作冰块的技术,完全可以在白开水里面扔俩冰块,喝起来都是非常清爽的。

看古代诗人们的夏夜是如何度过的?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说,夏天,你中午热也就算了,晚上还这么热。罢了,我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

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夏天的夜晚,杜甫担忧边塞的将士。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杜甫不愧是忧国忧民的诗人。炎热无比的夏天,他还由自己联想到边塞的将士,他们炎热得只能互相守望,他们如何才能洗个澡呢?

只希望天下早日太平,他们能平安归来。


古代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叫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其中状元是第一名,榜眼是第二名,探花是第三名。古代科举制度本质上可分为六个等级,从下至上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最后进行殿试分出前三名。科举制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选拔制度,就算到了今天,中外官员选拔也是在科举制度上所改进。

状元简介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

榜眼简介

榜眼,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

“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古代人夏天晚上怎么过

导语:从1961年到2020年,全球每10年平均气温有在上升,天气真的是越来越热了。夏天是最热的季节,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古代人夏天晚上怎么过?古代人夏季晚上如何度过?相信大家看了以下的文章后,大家都是有所了解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

古代人夏天晚上怎么过

古代人夏天

古代普通百姓能做的就是找个阴凉地方睡觉,有钱人就享受人工空调和避暑山庄的待遇。

避暑山庄很好理解,就是往凉快的地方跑。南方要比北方热,如果夏天受不了热,那就往北方跑,清朝皇帝经常跑。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承德建设了避暑山庄,此后避暑山庄就成了清朝皇帝专属的避暑场所。

很多人纳闷的是人工空调是什么?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空调是什么?空调就是通过人工手段来制冷,古代也有这种人工空调。

人工空调简配版:最简配的就是趴在冰块上睡觉,春秋就有这种睡法了。申叔豫夏天的时候就以冰块为床,穿着皮衣躺在上面睡觉,一点也不热。当然了,这种也是贵族享受的待遇,一般人家也没钱买冰块。直到唐朝末期冰块才逐渐便宜,清朝时期开始大面积普及。(ps:《左传》申叔豫夏日以冰为床,穿皮衣躺在冰室的冰床之上)

人工空调奢华版:人工空调最奢华的当属唐朝的含凉殿,大概制冷模式就是屋子里面有个水排,冷水不断冲击水排,产生风力,使大殿变得凉快。同时在屋子里还有大量冰块,冰块同样会散发凉气,能够有效的祛暑。还有冷水通过机械传输到屋顶,然后沿着屋檐流下来,大概就和水帘洞差不多。(ps:唐语林》:“玄宗起殿,……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

皇帝在水帘屋里面,周围都是冰块,还有源源不断的凉风。如果风不够,那么找十几个妃子拿着扇子扇风,累了就换一批,保障不断有人扇风。冷饮、碎冰冰、冰棍、冰镇水果,这些东西吃到不想吃,你觉得皇帝会觉得热吗?当然不会了,那种环境比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舒适多少倍。

夏天

古代普通的防暑工具

最常见的就是扇子,轻巧的扇子可以带来丝丝清凉,这个毋庸多说,我们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使用,尽管有部分扇子脱离了它原本的功能成了一件件艺术品,但它们仍旧活跃在消暑的一线。

说回古时,那时的人们白天可以用扇子扇风,晚上睡觉的时候则有凉席,还有凉枕。凉席就是古人所说的“簟”,多为竹子制作,也有用藤、苇等编制的,最珍贵的还有象牙簟。

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就曾经赐给宠妃李夫人一领象牙簟,清朝也有人进贡给雍正皇帝五领象牙簟,当雍正得知它的制作工艺及原材料的价值之后,甚至下令禁止制造。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都觉得太过奢华,可见象牙簟的难得。

凉枕则是玉枕或者中空的瓷枕,玉枕一般人使用不起,而且其对玉的材质也很有讲究,因此只有那些有权有钱的上层人士才使用的起。大多数人使用的则是瓷枕,如果还嫌热,里面还可以加水降温。还有一些穷苦人用不起玉枕、瓷枕,所以他们降温用到的便是竹枕。

此外还有一种睡觉用的纳凉用品,俗称“竹夫人”,竹夫人也叫“青奴”是用竹篾编织而成的圆柱形物体。睡觉时可以抱在怀中,也可以搁脚用,有助于降低体温。关于竹夫人,《红楼梦》薛宝钗还出过一个灯谜“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很形象地说明了竹夫人的形状和用途。

夏季

古代高级的防暑工具

上面所说的那些在古代也算是比较常见的降温方式,但是在古代达官贵人之家,还有很多更先进奢华的防暑降温方法,只不过这些方法普通人根本用不起而已。

首选降温的就是“冰鉴”,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冰箱,多为青铜制品。冰鉴内部可以放置食物水果等,它的外壁有夹层,夹层内放冰,既可以冰镇内部的水果,又可以散发凉气,降低室温。只不过由于古代夏季的冰很难储存,因此只有权贵之家才能使用。

冰鉴在周朝就有了,后世冰鉴的材质逐渐多样化,很多贵重的木料也都可以制作冰鉴。冰则是有钱人在冬天就储存下来的,他们会挖很深的地窖再储存大量的冰,供自己夏季使用。夏季冰有很多用处,除了降温,还可以制作冷饮,他们最常见的冷饮就是冰酪,因此古代不仅有冰镇水果,也有“冰淇淋”。

关于纳凉,唐朝人的思维超前也能体现出来,他们发明了一种“自凉亭”,就是利用水车,或者把高处的山泉水引到房顶上,让水从房顶流下,形成一道雨帘,这个降温效果可想而知。但是这比冰鉴的成本要高得多,只能是少数贵族能享受的。

现代人避暑靠的是先进的科技,但是古人靠的却是自己的智慧,而且还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纱衣、冰鉴、自凉亭这些,都是有钱人家才能享用的,普通人家也就是扇子、竹席、竹枕,衣服虽然也不会穿那么多,却也是穿不起纱衣,但是会选择轻薄透气的葛衣,竹衣等,总之也是怎么凉爽怎么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