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寒衣

2021/9/26 13:22:13
万年历日历:寒衣知识
寒衣知识
寒衣节是什么意思

导语: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寒衣节,这个节日与我国的清明节和中元节被称为“中国三大鬼节”,所以这天也要上上坟烧纸,不过,与其他两个节日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到底寒衣节是什么意思?究竟寒衣节是干嘛的?一起来了解。

寒衣节是什么意思

寒衣节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因为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要来了。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

寒衣节的起源发展:

寒衣节

周朝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1]

北宋

北宋时期,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这天烧献故人。

南宋

南宋时期,民间开始兴起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寒衣节

明代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作了较详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并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侯还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清代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但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却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以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即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寒衣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寒衣调》是一首写闺中思妇给丈夫寄衣时的复杂心情,思念征战沙场的丈夫与之彼此想念的歌。寒衣是中国古典文学里常见的意象,往往和月夜是联系在一起,表示关切关心思念想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李白),孟姜女寒衣做好送情郎,这都是相思的隐喻。

寒衣节是什么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要来了。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喜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2022寒衣节上坟有什么讲究

导语:很快,我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寒衣节在每年的十月初一,因为这也是一个悼念死去亡魂的日子,所以和清明、中元节统称为三大鬼节。那么,2022寒衣节上坟有什么讲究呢?具体寒衣节上坟烧纸注意什么?一起来了解。

2022寒衣节上坟有什么讲究

寒衣节上坟

一、物品准备

1、备香。香如同我们拿手机拨出的信号,香一点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孙来祭祀了。

2、备糕点。水果代表阴,糕点代表阳。祭祖,一般要备水果和糕点这两样。

3、备蜡烛。最好点一根蜡烛,蜡烛叫灯,这个为阳,可以让子孙走任何路都不会偏,不会走到黑道上去,这叫明道。

二、烧纸焚香

1、纸不是烧得越多越好。

2、焚香。烧香要烧365根。整个家族来祭祀的话,就按男丁来分,男丁有5个人就分5把,10个人就分10把,12个人就分12把。在坟地前面,要把香全部点起来。香点起来,这叫做补阳。

上坟

三、注意事项

1、烧纸不能用棍把纸挑碎,最好念念经。纸这个时候,就可以越多越好。可是烧纸时一定不要拿棍挑,一挑碎,就像人残缺了。祭祖的过程中要缓慢、端庄。这才叫续火、添香。

2、穿着要素雅端庄。去坟地最好穿黑色或者白色的衣服,显得端庄,千万不要穿艳丽的衣服,也不要穿短裤、裙子,不然家里容易出现风流子孙。

3、表情要严肃,祭祀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

4、不要拍照。在墓地不要拍照,不管怎么样,坟地都属阴。

5、不要抽烟。在坟地要戒除恶习,别烧着香、烧着纸就吸上烟了,这样不恭敬。这样做容易上火,家中孩子容易顶撞。

寒衣节上坟烧纸注意什么?

烧纸

1、时间:

寒衣节在当天烧纸最好,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可以提前两三天烧纸,但不能在寒衣节之后烧。传说在寒衣节过后烧的衣物是没有办法让亡魂穿上的。所以我们在焚烧这些物品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传统的时间来。

烧纸最好在上午9点至下午15点之间进行。去坟地的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时候,天亮的比较晚,太阳落山却比较早,上午9点---下午15点这段时间内,是一天中阳气比较旺盛的时段,会加强自身阳气。

2、三年不烧寒衣

三年不烧寒衣纸,按照中国民族传统习惯,去世人去世后第一次、去烧寒衣纸必须是单年,且先复土立碑。每个地区的习俗不一样,可以烧纸,有些只是头三年清明不让填土,没有寒衣节不烧纸的习俗。


寒衣节什么时候烧纸好晚上可以吗

导语:寒衣节前几天,或当天,我国很多地方的人们会烧纸,寓意是给死去的亲人送衣服,故有寒衣节之称。不过,这天烧纸时间一定要注意了,并不是任何时间都适合。那么,寒衣节什么时候烧纸好晚上可以吗?到底寒衣节烧纸最佳时间是几点?一起来了解。

寒衣节什么时候烧纸好晚上可以吗

寒衣节烧纸

烧纸最好在上午9点至下午15点之间进行。去坟地的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时候,天亮的比较晚,太阳落山却比较早,上午9点---下午15点这段时间内,是一天中阳气比较旺盛的时段,会加强自身阳气。

可以提前几天吗?

寒衣节在当天烧纸最好,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可以提前两三天烧纸,但不能在寒衣节之后烧。传说在寒衣节过后烧的衣物是没有办法让亡魂穿上的。所以我们在焚烧这些物品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传统的时间来。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

必须在寒衣节或者提前烧,不可拖后。若在十月初一以后的时间烧,死者会穿不上袖子,提不上裤子。投生后穿衣用衣袖抹鼻涕,穿裤子踢里踏拉的,这种举止会伴随其一生。

为什么说三年不烧寒衣?

三年不烧寒衣纸,按照中国民族传统习惯,去世人去世后第一次、去烧寒衣纸必须是单年,且先复土立碑。每个地区的习俗不一样,可以烧纸,有些只是头三年清明不让填土,没有寒衣节不烧纸的习俗。

烧纸有什么讲究?

寒衣节上坟

1、祭祀要上午去

老年人都说,寒衣节这天先人们都知道儿孙要来送钱送东西,会早早盼着,另外这天阴气会比较重,所以去烧纸就早一点,最好是上午的九点到十二点之间,这时候阳光充足,阳气比较旺。

2、祭品不要只是准备食物

寒衣节的祭祀和清明是不一样的,清明节的祭祀重在告诉先祖年过完了,家里一切都好,请不要挂念;另外春耕要开始了,农活也该忙起来了,会有段时间不能过来探望,所以也请祖先不要挂念,同时还要保佑田里能丰收,家人能生活得更好一点,所以祭品基本都是以食物为主。

但是寒衣节的祭品却不一样。寒衣节的祭祀重在提醒先祖天气冷了,家人挂念,要送些“钱”和“衣服”,使先祖不至于天冷无衣。

所以寒衣节的祭品除了食物之外,还要用五色纸(红、黄、白、蓝、白、黑)里面夹上棉花,意为“寒衣”,烧化之后送给祖先以抗寒冬。但也有人会用五色纸糊成房、车等进行烧化,以寄托哀思和祝愿。

这里有个重点,老人们也会提醒,就是要等烧的纸钱、五色纸寒衣要烧尽,火熄再离开,忌讳纸未烧尽人先离。纠其原因,一方面是对于先祖的尊敬,另一方面是杜绝火灾隐患。

寒衣节

3、最忌男人不跪女人无泪

老年间有句话说寒衣节“男人磕头不哭,女人哭又磕头”的上坟习俗。是说十月初一这天如果要上坟,家里的男人在祖先的坟墓前一定要下跪磕头,而女人则要见眼泪。最忌讳的是男人不跪女人无泪。

据说,这样做会对先祖不尊敬了,同时也会在“同行”面前抬不起头来;另一方面,家里的女人属于外来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容易忘了祖先的庇佑,所以只有见泪才能表达诚意和哀思真情。

4、不要培土动坟头

在清明节上坟时,人们多会在上坟烧纸时往坟头上填点土,意思大概有两项,一是给祖先的“房子”加固一下,让门业高点地位也更高点;二是清明过后多雨水,房子加点土,修整一下,免得被将要来的雨水冲塌。

但是在寒衣节上坟时却不一样,雨季已过不用再担心。冬天的北方有些地方已经上冻,土质变硬,这时候再去动“房顶”会很容易造成土质松散,或者出现其它一些问题。

所以十月初一祭祀,一定不要在坟头上动土,这条老规矩很多老年人都是知道的。

其实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还真挺多的,说大道理吧也未必真有什么了不得的,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对先祖的纪念和尊重还真是一直讲究着。

也不能说是封建迷信,就是些老规矩老讲究吧!信呢就注意一些,觉得没道理,顺其自然也没啥。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寒衣节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生者也要进行迎冬准备。当天人们要给自己的亲人送去换穿御寒的衣物,即使天气仍暖不宜穿棉,也要把棉衣拿出来督促亲人试穿。人们还习惯在此日安装整修试用火炉、烟筒等取暖设备。

有关寒衣节的来历,版本有多种,据说最早的是来源于周人的腊祭日,这天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而时间恰好在农历十月一日,而在之后的《诗经》《唐大诏令集》、宋代的《岁时杂记》、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都有记载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内容,清朝的《帝京岁时纪胜》有具体提到“寒衣节”时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实际上,有关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期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民俗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也有认为祭扫烧献由江南地区十月初一祭新坟习俗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