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是为了

2021/6/7 10:37:04
万年历日历:是为了知识
是为了知识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哪位人

寒食起源于远古的改火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和重新点燃新火,熄灭旧火代表寒冷季节的结束,新火点燃志着温暖春季的开始。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哪位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快来了解下吧。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哪位人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子。

寒食节起源,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文公上绵山悼念介之推。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郦姬伤害而流亡国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之推“割股奉君”。十九年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重赏当年随他流亡的功臣时,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而不获。文公无奈,听人之计,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但直到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之推母子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诏,在介之推忌日,禁烟寒食。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那棵被烧死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他触景生情,想起介之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你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的特色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王表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的意义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深入民心。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至今依然有现实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同时,寒食节2640多年的演变,是对我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四海通寒食,千古为一人。寒食节为纪念乡贤介子推而设,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源于寒食节,她作为中华名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类祭奠祖先、缅怀贤人的节日,也是中华名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介休绵山作为清明寒食文化的发源地,通过举办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旨在传承介子推忠烈爱国、效劳敬亲、功不言禄的美德;弘扬诚信忠孝、坚守气节、甘于奉贤的文化;鉴定艰苦创业、矢志不渝的信念。


牛仔裤上通常有铆钉这样设计最初是为了啥

导语:牛仔裤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铆钉的设计了,即便是现在,仍有很多人喜欢这样的设计,因为觉得穿起来特别的酷。但事实上,牛仔裤上的铆钉最初是为了酷而设计的吗?如果不是,你觉得牛仔裤上通常有铆钉这样设计最初是为了啥呢?到底牛仔裤上铆钉一开始是干嘛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牛仔裤上通常有铆钉这样设计最初是为了啥

牛仔裤

加固,防撕裂。最开始的时候,牛仔裤是设计给淘金的矿工们穿的,因为矿工们在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把牛仔裤撑破,设计师Levi Strauss做完第一条牛仔裤后发现,裤子不会磨破,缝线却一直绷开,所以为了让牛仔裤更耐穿,就在裤子上加了一些铆钉。

牛仔裤历史:

说起牛仔裤,人们自然会想起1849年美国那次淘金潮。犹太人利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被公认为是牛仔裤的发明者。

1850年,他所创立的利维公司(Levi`s)生产的501牛仔裤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裤的鼻祖了。

美国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对带动牛仔裤的国际流行风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60、70年代,摇滚乐的广泛流行和嬉皮士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使牛仔装大行其道。从此这条出身卑贱的牛仔装一跃而身价百倍,久盛不衰。

在人们的印象中,经典的牛仔裤应该是这样的:缉明线、贴袋、钉标牌等装饰。然而,最早的牛仔裤并不是就跟人们所想象中的那样。

1855年:最早的牛仔裤只有一个后袋,并且没有约克。

1872年:始创用金属铆钉加固牛仔裤受力部位。

1873年:牛仔裤由灰色改为靛蓝色。后袋饰以橙色的双拱式线迹。

1886年:把后腰标牌的图案由小矮人改为两匹马。1890年:加上一个表袋与后约克。

1893年:怀特肯.贾布森(Whitcomb Jobson)发明了拉链。

牛仔裤

1905年:加上第二个后袋,至此牛仔裤有五个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1922年:在裤腰增设腰带襻。

1926年:Lee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拉链牛仔裤。

1937年:后袋的铆钉被藏在里面。

1941年:取消了牛仔裤前开襟下部的铆钉。二战期间去掉了后腰蝴蝶结及表袋铆钉,而后袋的双拱式线迹则由印制的相似图形来代替。一枚月桂树叶代替了拷钮上的标志“L.S.&Co.S.F.Cal.”。

1947年:拱式线迹重新出现。

1950年:为随应时尚潮流,裤管裁成更瘦身的式样。

1955年:开始生产装有拉链的501牛仔裤。

1959年:开发出经过预缩处理的牛仔裤。

1966年:后口袋角处以条棒形短线迹代替铆钉固定。

1971年:红色标牌由祥“LEVI`S”改为捷“Levi`s”。

1983年:由于织机技术的改进,使得门幅增宽,红裤边消失。

牛仔裤如何保养?

牛仔裤

1、新牛仔裤可以泡泡盐水

新买来的牛仔裤,千万不要就这样随便的洗了,要用1汤匙(约10G)盐放入冷水里,将牛仔裤先浸泡10小时,以后再洗时掉色的情况会大大降低。

2、白醋用来锁色

新买的牛仔裤,还可以用1:20的白醋和水浸泡牛仔裤20-30分钟,同样有锁色的效果。

3、牛仔裤要反面来洗

洗牛仔裤的时候要将里面翻过来洗,这样就比较容易经洗。

4、怜香惜裤轻力柔洗

不要用大力搓洗牛仔裤,洗的时候先浸泡10分钟,然后轻轻按压,切忌用刷子刷牛仔裤。等污浊的水流出后,再用清水重复冲洗3-4次就可以了。

5、分开单独洗

深色与浅色的牛仔裤一定要分开洗,几条不同颜色的裤子放在一起,会造成颜色互染,所以最好每条牛仔裤都单独洗。

6、不要用漂白剂和柔顺剂

讲明了是漂白的,所以有颜色的牛仔裤就用不着了,柔顺也可以免了,牛仔裤都是硬朗的好看!

7、用20℃以下水温

不管牛仔裤有多脏,都不要想用热水就能洗干净点,洗牛仔裤的水温最好是20摄氏度以下,用太热的水话,就注定要买条新牛了。


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纪念什么

导语:一般每个传统节日的主要传统食物都是有一定由来寓意的,例如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等。我们马上就要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这天主要传统食物是月饼,对此,很多人想知道,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纪念什么?到底中秋节吃月饼有什么美好寓意呢?一起来了解。

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纪念什么

中秋吃月饼

嫦娥。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另外,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是从元末流传下来的。元朝时,由于中原人民被蒙古人残酷统治,他们纷纷起义,在朱元璋的控制下反抗蒙古军队。因为在古代发送信息很不方便,有些人害怕被搜查。因此,在刘伯温的建议下,用一种饼子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8月15日起义的字条被藏在饼里,信息通过月饼传递给叛军。

为了纪念推翻元朝的八月十五日起义的成就,吃月饼的习俗开始在中秋节期间流传下来。无论月饼起源于何时,它都被视为团聚的神圣对象,被用来怀念亲人或家乡。期待更好的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有什么美好寓意?

中秋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起义有关。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月饼饮食文化: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

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逄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原名:姮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逄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芒种这天南方煮梅习俗是为了什么

导语:芒种时节,我国南方有“煮梅”习俗,对于这样的习俗活动,可能有人充满疑惑:梅子不是可以直接食用吗?为什么还要煮呢?既然要煮,一定是有起原因。那么,你知道芒种这天南方煮梅习俗是为了什么吗?到底芒种节气南方为什么煮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其原因。

芒种这天南方煮梅习俗是为了什么

煮梅

去掉酸涩。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青梅酒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远。据《三国志》记载:建安5年,刘备“学圃于许田,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以青梅煮酒相邀刘备共论天下英雄,青梅酒及其“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由此见于史书。

青梅果其本身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青梅果富含氨基酸、草酸、丰宁酸、苹果酸、玻尿酸、维生素以及大量有益矿物质,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症病、精神不安定均有益。据中国古代药典《本草纲目》记载,青梅果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软化血管、消除疲劳、抵抗衰老、保健美容有独特功效;在助消化方面也素有“北山楂、南青梅”之赞誉。《神农本草》亦载:“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肠,具收敛生津之益”。青梅具有调节肠胃功能的独特功效。青梅中的儿茶酸能促进肠道的蠕动,对便秘(尤其是孕妇)和腹泻有显著功效。

煮梅

青梅能解毒。食品中的添加剂、染色剂等有害成分进入人体后,都是通过肝脏和肾脏的解毒作用排出体外。青梅果实含有的丙酮酸和齐墩果酸等活性物质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人体解食毒、水毒、血毒的能力。

青梅防老抗衰。青梅能促进唾液腺分泌更多的腮腺素,腮腺素是一种内分泌素,常被称为“返老还童素”,它可以促进全身组织和血管趋于年轻化,保持新陈代谢的节律,有美肌美发之功效。

净血、解毒、杀菌是保持人体自身健康的三大要素,青梅全都有了。难怪一早就开始研究青梅的日本人养成了每天吃两枚酸梅的习惯。不过青梅实在太酸,把它浸在酒里,勾兑冰糖就起了扬长避短的作用:梅的酸甜借着酒香荡漾开来,饮一口,生津开胃,怡神旷心,是慵懒初夏里醒神的最佳选择了。

青梅食用方法多种多样:

青梅酒调和性较好,可以和许多种果露酒、果汁调制,在尝试中会增添出许多创意,梅酒它特有的酸、甜能促进唾液及胃液的分泌,是一种不错的开胃酒。下面特别介绍几款巧用青梅酒的经典方案:

果酒可常年饮用,青梅酒当然不例外。冷饮(加冰块或冰镇)、热饮(果酒、纯净水其中之一加热,适量调和),均可餐前或餐后饮用,若适量兑入橙汁、柠檬汁、雪碧、苏打水等,更可调出五彩缤纷的鸡尾酒。

加白酒:两瓶两毫升的青梅酒调兑一瓶五百毫升的白酒或伏特加,夏天加上冰块。酒液成琥珀色,果香交融,清爽宜人。因为青梅本身具有护肝和清除血液垃圾之功效,所以即便是喝得有点过也不怕太伤身。

青梅

加果汁:一瓶七百毫升的青梅酒调兑五百毫升的鲜榨果汁,夏天加上冰块。因为果汁中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营养,而青梅酒中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堆积的作用,所以酣畅之余还能养颜塑身。

加冰:先在杯中放入冰块,再注入梅酒,就做成最好喝的餐前酒。

加冰水:梅酒、冷水1:1兑冲后再加入冰块饮用,充满当今时尚的品酒乐趣。

加苏打:在杯中注入1/3的梅酒,在兑入苏打水,添一片柠檬,好喝又冒泡。

加热开水:以梅酒3份热开水2份的比例,冲兑成热腾腾的梅酒,可驱寒并适于冬天饮用。

加刨冰:刨冰上加几滴梅酒,吃起来酸酸甜甜,另有一番风味。

梅酒香槟王:梅酒和冰香槟各一半注入杯中便是流行的梅酒鸡尾酒。

其它妙用:睡前在浴池中加入150毫升青梅酒,泡澡20分钟,每周一次。青梅酒中丰富的酵素可令肌肤晶莹剔透,还有收敛毛孔,调理油脂分泌的功效。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导语:寒食节的含义即这天禁烟火,吃冷食。为什么要这样呢?这和一个人有关,据说是为了纪念这个人,所以才有了这样的风俗习惯。那么,你知道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吗?到底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故事100字。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的来历故事100字

寒食节由来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简介: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

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相关记载:

寒食节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不同时期说法:

寒食节起源

远古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春秋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魏晋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3月12日植树节是为了纪念谁

导语:虽然植树节是一个国际性节日,但其实每个国家的时间是不同的。我国的植树节时间是在每年的3月12日这一天,为什么要将其定在这一天呢?其实和我国的某位伟人有关,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那么,你知道3月12日植树节是为了纪念谁吗?到底我国植树节是为谁而设立的呢?一起来了解。

3月12日植树节是为了纪念谁 我国植树节是为谁而设立的

3月12日植树节

孙中山先生。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重要领导人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相关规定:

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新森林法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将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商品林则由林业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以此来保护好各类林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此外,新森林法调整了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范围,采伐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竹林不再办理采伐许可证。非林地上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护堤林和城镇林木的采伐,按照《公路法》《防洪法》《城市绿化条例》等规定进行管理。

植树节历史:

植树节

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韦孝宽(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将,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据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五十二记载,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2年),韦孝宽因军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来,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现在的里程碑。韦孝宽上任后,发现土台的缺点很多,经风吹日晒,特别是雨水冲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经常进行维修,不但增加了国家的开支,也使百姓遭受劳役之苦,既费时费力又不方便。韦孝宽经过调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韦孝宽的这一作法,无疑是造福桑梓,减轻家乡百姓负担、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陕西作为历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树的地方,曾经是全国道路绿化的表率,而韦孝宽最早栽种的槐树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陕西人对这种槐树更是情有独钟,十分喜爱,并且广为种植,现在这种槐树已经作为西安市的象征,被确定为市树。

而近代植树节则最早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荒芜的平原,树木稀少,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后来经商议,于1932年发行了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植树节带来的效益:

植树节

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国持续开展了30余年。全民义务植树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论工作有多忙,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外地,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植树义务。统计显示,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中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多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多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第35个植树节和首个国际森林日到来之际,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今天(11日)发布《201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下称《公报》)。《公报》称,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还较少,区域、城乡造林绿化发展还不平衡,国土绿化成果巩固的任务艰巨。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此间表示,“美丽中国,绿色是根本。没有了森林和湿地,岂能奢谈山川秀美?”据《公报》介绍,2012年全国共有6亿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植树26亿株。截至2012年底,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达139亿人次,义务植树640亿株。

国家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全年造林601万公顷,其中,林业重点工程造林274万公顷,占45.6%。截至目前,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1.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7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已分别达到39.2%和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