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中国历史

2021/9/26 13:18:36
万年历日历:中国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上最大暴雪

连降大雪,气温会骤降,这种天气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很大的麻烦。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最大暴雪,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大暴雪是什么?我国历史上最可怕暴雪是哪次?接下来就跟着小编来一起看一下吧,希望能解答大家的困惑。

中国历史上最大暴雪

中国历史上最大暴雪是1989年1月9日,西藏聂拉木的积雪深度达到了230厘米,一般人伸手都够不着的高度,以姚明2米26的身高站进去也淹没在茫茫白雪中了。

1988年12月26-27日和1989年1月8-9日聂拉木遭遇了两场强降雪,在两场特大暴雪的累积下,1月9日积雪达到230厘米,而1月7日仅82厘米,2天暴增148厘米。之后逐日消减,1月9日-13日积雪深度都在2米以上,直到1月31日才降至1米以下。

当时,聂拉木县的平均积雪深度也曾达到195厘米。聂拉木的这项积雪深度纪录,也是我国县级气象站的最深积雪纪录,凭此纪录,中国“雪神”的名号实至名归。

我国历史的暴雪

第一次暴雪是: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寒冷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最早的一次记载并未直接说下雪,而是“雨雹”,见于《竹书纪年》,事发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那时牛马部分是野生,抗冻能力极强也照样冻死,可见大雪的犀利。

第二次暴雪是: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相当西汉末年到隋初,期间经历东汉、三国、晋、南北朝。实际上,在这之前反常气候已经出现,大旱大涝不断。刘彻(汉武帝)当皇帝时,好几个年头的冬季都出现了极端的大雪天气。《汉书 五行志中之下》记载了西汉时期的重大雪灾。“武帝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元鼎二年三月,雪,平地厚五尺。元鼎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齐、楚地大雪,深五尺。”普通百姓有很多冻死,雪厚五尺,以汉代的单位换算,一尺约现在22厘米左右,五尺将达到110厘米,可见雪量之大。古语有云堂堂七尺男儿,大雪几乎到达古人齐胸处了。

第三次暴雪是:唐宋元时期,唐末一场超级大雪连皇宫每天都有人冻死了。唐代倒数第二位皇帝李晔(唐昭宗)主政末期的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是个大灾年,先是夏秋之交“久雨”,入冬以后就开始下雪,连雨夹雪一直下到春天也未停止,即史书所谓,“自冬至春雨雪不止。”这么糟糕的雪天,连皇宫粮食都断炊了,李晔只好命令宫人,在宫中支起一个小磨,自磨豆麦充饥。“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饿死,民间灾难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次暴雪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降雪日数多,天气寒冷,积雪深度也令人惊恐。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历史资料记载,明清两朝江西、浙江、安徽南部、江苏南部都出现过积雪“丈余”的记录。一丈为十尺,明清时期尺的标准不一,大致在0.32-0.35米,与今天一尺33厘米相差不大,约莫就跟一个2升装的饮料瓶高度。“丈余”约为3.3米左右,相当于10个2升饮料瓶的高度,高度估计是农村老家平房顶差不多。朱祁钰(明代宗)当皇帝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中国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区都下了罕见大雪,极为严寒,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连下一个多月的雪,灾情严重:江苏苏州,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浙江安吉,“冻死百余人”;河北沧州,“冻死人畜无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降大雪,连续下40至60天不等,黄河至龙门段都冻起来了,淮河更是坚冻两个月。全国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记载。

离我们最比较近的就是08年的特大雪灾了。特大暴雪波及的地域很广。从东三省的哈尔滨、伊春、佳木斯、四平、松原、沈阳、鞍山、本溪、葫芦岛、锦州,到内蒙古的库伦、通辽、科左后旗,再到山东济南。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小半个中国。沈阳全市平均降雪量、积雪量,已全面超过2007年元宵暴风雪,平均积雪40厘米左右,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辽宁最大的一次暴风雪。11月9日,内蒙古通辽的积雪深度打破自1951年以来最深纪录。通辽科尔沁地区,由于积雪太深,当地居民出行基本靠“爬”,风力大至八九级,被吹得睁不开眼。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高温

今年的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特点是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所以大家会热得比较难受。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学习一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高温是什么?我国历史上有记录的高温事件是什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高温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高温是44.4度,乾隆八年七月,北京城的平均气温达到40度,单日气温峰值出现在7月25日,最高气温达到44.4度。

为了有直观的感受,对比当前的高温规定,目前我国规定“温度超过40度不能从事露天作业”,当温度超过40度后,每升高1度,对人造成的负担都是巨大的。

乾隆八年“热灾”造成什么样的灾难

据统计,关于乾隆八年极端高温现象的记载有超过五十处,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湖北、河南等多个地方。

在《高邑县志》中记载“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也就是说,在中午的时候,由于高温,铅锡都已经失去原有的硬度,出现软化现象,因缺水而渴死的人非常多。

在《浮山县志》中记载“浮人在中贸易者,亦有热毙者”,也就是说,当时浮山县人当日中午还在做贸易,有人因为气温太高而热死的。

除了以上两地县志之外,还有多处县志都有极端高温情况的记载。在宋君荣的信中看到触目惊心的数字,从7月14日到25日的十余天时间里,北京城中就热死了1.1万人。

乾隆皇帝应对“热灾”的措施

古代如果民间出现灾难,百姓经常会归咎于上天降下的示警信息,因此在大灾大难面前,皇帝历来都会发布“罪己诏”,这次的热灾也不例外,乾隆皇帝向大清臣民颁发“罪己诏”。

这份诏书被详细记载在《清高宗实录》中,大意是乾隆皇帝向上天检讨自己的施政过失,同时请求上天和大清百姓的理解原谅。罪己诏的最大作用是抚慰民心,因为天灾很容易导致民间慌乱。

乾隆皇帝也不能只在口头上认错,在实际行动上也积极帮助百姓应对热灾。在连续的高温天气之后,受热灾地区很快就出现旱灾,导致百姓颗粒无收。

根据《清史稿》记载“拨通仓米四十万石赈直隶旱灾”,也就是说乾隆皇帝调拨粮食分发到灾民手中进行赈灾,虽然乾隆皇帝的爱民之心很浓,但赈灾粮经过层层克扣,到百姓手中的实际上已经很少了。

百姓除了要忍受天灾之外,还要忍受人祸,因为有很多的不法商人借机囤积饮水,高价售出。其实这样的商人、这样的做法在历史上早已出现。

在之前的旱灾中,有这样的记载“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因为干旱导致对百姓水的需求非常大,商人借机蓄水涨价,导致百姓连水都喝不起,最后“渴死者其众”。

其中也有商业专门囤积粮食,趁机大赚一笔,幸亏乾隆皇帝有意控制粮食价格,在此次热灾中粮食的价格倒是基本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高温天气引发环境七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跟农业有关,高温天气会使得土壤的湿度、水分明显地减少,这个在农业上叫做土壤墒情变得更差了。土壤容易干裂,当然会影响农业的生长,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的西南大旱,明显可以看到很多农作物会受到明显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会影响水的供应,现在明显地在北方不少城市,比如石家庄、太原、大同,内蒙古这些地方,城市供水已经发生了短缺。如果高温热浪不断发生,供需矛盾将会加剧,必要时会采取严格的节水措施。1972年夏季大干旱时,天津就有指令性节水措施。

第三个问题,在东北等林业地区会引发更多的森林大火,高温情况下如果再有雷电击火,树木本来很干,空气湿度很低,很容易产生森林大火。

第四个问题是电力供应。现在用电都达到了高峰,这个高峰也是多年来没有见到过的,好在电力部门已经有准备了,但是如果长时期的高温热浪,用电负荷会十分加重。

第五个问题,是污染问题。在长期的高温热浪下,很多内陆的湖泊,都会产生富营养化加剧,发生蓝藻,水质污染就会加重。前几年太湖的蓝藻和巢湖的蓝藻,前期就是发生在高温热浪条件下,因而高温会诱发水污染。

第六个问题,人体健康,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室内温差很明显,从有空调的地方突然跑到一个很热的地方,好像经过一道冷暖的交界面,人适应不了,会引发感冒等。最脆弱的群体是老人和小孩,因为他们抵抗力弱,主要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病,心跳要加速,呼吸也会加快。这些问题都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病引发的。2003年中欧夏季的持续高温热浪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据统计是500年一遇),有2万人左右死于这次高温中。

最后要提到建筑、交通的广泛影响,建筑工作环境更热了,交通与道路也有问题。马路表面温度很高,也会使得公路产生相当的破坏等。


中国最早的船闸

众所周知,中国是建造船闸最早的国家。小编有些朋友想学习更多关于船闸的知识,那么,小编就跟朋友们来介绍一下,中国最早的船闸是什么?中国历史最古老的船闸是什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中国最早的船闸

最早的船闸是灵渠,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灵渠,设置陡门,又称斗门(今名闸门),用以调整斗门前后的水位差,使船舶能在有水位落差的航道上通行,这种陡门构成单门船闸,简称单闸,又称半船闸。2010年12月21日,考古专家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地段发掘了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座船闸遗址土桥闸,这是大运河船闸的首次完整发掘。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拆修。本次发掘的土桥闸由闸口、迎水、燕翅、分水、燕尾、裹头、东西闸墩及南北侧底部保护石墙和木桩组成,规模宏大、建造精细、坚固结实,逆流数百年而无明显变形,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建筑与治水工程技术具备相当高的水平。这对于研究大运河的水工设施、运河沿岸的物质文化习俗、认识大运河在中国古代交流与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船闸又称“厢船闸”,由闸室、闸首、闸门、引航道及相应设备组成,是利用向两端有闸门控制的航道内灌、泄水,以升降水位,以保证船舶顺利通过航道上集中水位落差的厢形水工建筑物。船闸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通航建筑物,多建筑在河流和运河上,为克服较大的潮差,也建筑在入海的河口和海港港池口门处。

灵渠的历史

灵渠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为开拓疆土,发兵50万大举进攻岭南。因山路崎岖,粮草不济,加之受到百越人的顽强抵抗,秦军竟然3年不能取胜。于是秦始皇令监御史禄开凿灵渠以通粮道。由于修建了灵渠,秦王朝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大批北方军民迁徙岭南,从此岭南地区正式归入中原王朝版图。

灵渠开通之初,最早被称为“秦凿渠”,后来因为河水借用了古澪河故道,被称为“澪渠”。唐以后改为“灵渠”。灵渠肇始于军事战争,却在2000多年的通航中,成为沟通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以及中国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促进了中原与岭南及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给后人无数的恩泽。

灵渠的整体工程

灵渠的整体工程可概括为两个部分,一是枢纽工程,包括大小天平和南北两陡;二是渠系工程,包括南渠、北渠,以及附属建筑物。每一个部分都有着明确的分工,蕴含着许多伟大的设计。

大小天平呈108度的“人”字形夹角排列,两个坝面连为一体。其顶端就是用巨石叠砌而成的犁铧形状的建筑物,称“铧嘴”。铧嘴把上游来的海洋江一劈为二,三分水流入漓江,七分水则奔湘江而去,这就是著名的“三七分派”。这样的分配,既保证了南渠的通航,又不使湘江因此缺水。这样的设计,在2000多年的运行中已经证明是很科学的。

为了抵御洪水的冲击,大小天平坝体断面设计为梯形,坝顶面上用巨石平铺,每两块巨石间的接缝处有两个鱼尾槽,用一块铁锭将其牢牢固定。下游坡面的构建方式是用条石竖直嵌砌,外形如鱼鳞状一般,被称为“鱼鳞石”。历经2000多年洪水无情地冲刷和撞击,两个坝体安然无恙,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灵渠的渠系工程分为南北二渠。经小天平分流出去的三分水,全长30千米流入漓江的渠道,叫南渠,是运河承担运输任务的主要河道;而大天平分出的七分水流进湘江的渠道,叫北渠,流程虽然只有区区4千米,但却是沟通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必经之路,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而多被历代文人所吟诵。明朝状元鲁铎坐船经此地时,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一道源泉却两支,右为湘水左为漓。谁知万里分流去,到海还应有会时。”

陡门是现代船闸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被称为“世界船闸之父”。灵渠的特点是“浅、狭、曲、急”,陡门的作用就是提升或者降低运河的水位,以利航船通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箔”就是陡门用来关闸的竹门。

经过文物普查,灵渠上的陡门遗址共有36个。这个数据正好印证了南宋文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灵渠》中“渠内置陡门三十有六”的记述。

南渠因落差大,设有陡门29个。北渠因落差小,只有4千米多,陡门就少些,只设有7个。这样一来,无论从北逆流而上,再向南顺流而下的船只;还是从南逆流而上,再向北顺流而下的木船,都可以借助陡门的帮助,安全、平稳地来往长江、珠江水系之间。


中国历史上最热的一年

高温会影响人体健康,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造成血液浓缩,进而加重循环系统的负担。我国历史上有一年的天气是非常热的,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是什么?我国历史上天气最热的一年是哪年?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出来了一些需要的信息,希望大家从中学习借鉴有用的知识。

中国历史上最热的一年

中国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是1743年乾隆八年,京城的平均气温就达到了44摄氏度以上,气温达到三十七八度人体就百般不适,更何况这是持续的40度以上的高温!

在如此高温下,乾隆叫停了官员的早朝,皇帝官员们可以躲在家中避暑,可以取出藏在冰窖中的冰块降温。

但是寻常老百姓靠的多是体力工作,不出门干活意味着就会饿死,为了生活不得不顶着烈日出门。

所以仅仅是京城一带,在一个月内就有11500多人死于高温,据说当时的京城死在路边的不计其数,有的是缺水致死,有的是被活活晒死。

乾隆皇帝如何消暑

在暑热难耐的日子里,乾隆皇帝提笔写诗一首,诗名为《热》,内容是“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在诗中乾隆皇帝表达了自己忧民爱民的好皇帝形象,虽然自己身处在有冰盘的凉爽环境中,但是心中忧虑百姓仍在热灾中煎熬。

乾隆皇帝作为大清权力最高的统治者,享受的待遇自然也是最好的,面对酷热的天气,乾隆皇帝不会受热,因为他可以享受避暑降温神器--冰箱。

冰箱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皇室宗族、王公大臣以及富商大贾家中的必备物品,在炎热的夏季能够给尊贵的主人带来些许凉爽。

古代的冰箱当然不同于今日,古代冰箱主要是用冰块来作为降温原料,因此制造存储冰块的技术就成为关键。

关于储存冰块的技术可以一直追溯到周朝时期,《周礼》中记载周王室已经专门设置一个叫“冰政”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夏天有冰块可以使用。当时的冰块全部都是在冬天自然采集,然后存储起来的。

在明清时期,古人已经开始利用低温制造冰块,储存的冰块也往往具有规则的形状。这些冰块一般都存储在地下,也就有了冰窖的说法。

在清朝的皇家,一般都是用上好的木材制成箱子形状,箱子内部装上冰块,通过融化冰块来降低室内温度,旁边有侍女不停地轻轻扇风。同时还可以在冰块旁边放上水果,在不少的宫廷剧中都有这样的场景。

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天灾,百姓永远是最受苦的群体,皇帝以及富贵人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来缓解灾难,只有老百姓死路一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或许以后人类会生活在“土耳其浴室”

根据气象学家的说法,全球温度正在不断回升,空气湿度也在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地球的湿热环境可能会维持一段漫长的时间。当温度和空气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威胁到所有生物的生存。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温度高达50°C、空气湿度高达90% 的环境下,可能会感到很痛苦。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人可以维持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可能人体的温度无法得到控制,到时将会在十分憋闷的情况下产生极端行为。

简而言之,或许在80年之后,人类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规模宏大的“土耳其浴室”里。尽管这个空间的空气湿度不会超过90% ,但也会令人感到窒息。

除此之外,人类的身体健康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根据人体的耐受能力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生活在温度高达50°C的沙漠中,因此火星表层的温度或许在人类可以承受的范围之中。

不过,高温和高湿的双重作用会使是人体的冷却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仅需要调节体表温度,还需要不断适应逐渐增加的空气湿度。在双重折磨的不断打击之下,人类会感到十分痛苦。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600多座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魅力和风土人情。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中国最古老的城市是什么?中国历史最古老的城市是哪里?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

1、洛阳(河南省)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曾是十三朝古都,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洛阳是中国的第一座有着完整规划的城市,中国的国名就源自古洛阳,故有着“国之源,城之源”之美誉。

2、武汉(湖北省)

武汉有3500年的建城史,简称汉。武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武汉市的盘龙城遗址,作为武汉建城开端,距今有3500年的历史。清末洋务运动使武汉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武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汉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九省通衢”之称。

3、邢台(河北省)

邢台市拥有3500余年的建城史,600余年的建都史,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是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五次定都,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邢台素有“京南第一城”之美誉,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

4、曲阜(山东省)

曲阜属于山东省,曲阜有着3400年的建城史,在古代是鲁国的国都,也是孔子的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耶路撒冷”。曲阜的著名景点有孔府、孔庙、孔林、六艺城等。

5、安阳(河南省)

安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着3300多年的建城史。安阳先后有商朝以及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所以有“七朝古都”之美誉。

安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也是甲骨文的发源地。

6、西安(陕西省)

西安,古代称为长安,明朝时改名为西安,并沿用至今。西安是西域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

7、朝歌(河南省)

朝歌,简称淇,有着3000年的建城史。朝歌是中国商朝和春秋时期卫国的国都,是两朝故都。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牧野之战古战场,又有数不胜收的殷商文化遗址。

8、宝鸡(陕西省)

陕西省的宝鸡市,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有着2700多年的建成史。在古代称为西岐、陈仓、雍州等,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发源地。有很多著名景点,如:法门寺,关山草原,炎帝陵等。

9、徐州(江苏省)

徐州,在古代被成为“彭城”,是江苏省的地级市。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乡,自古就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说法。徐州也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因为有大量的名胜古迹,所以被称为“东方雅典”,徐州的著名景点有云龙湖、汉文化景区、潘安湖等。

10、太原(山西省)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又叫做“并州”,在古代被称为“晋阳”和“龙城”。太原有者2500年的建城史,从古代时就有着“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是一座“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历史古城,有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等著名景点。

总结: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诞育了灿若繁星的古城、古都。其中有不少穿越了千年时光,带着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幸运地留存了下来。如果把有历史记载的城市建城史按照年代排列,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我国,一、两千年的建城史的城市实在太多了;三千年以上的,才能排进“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中。


杰出帝王哪些星座最多

杰出帝王这些星座最多:1、天蝎座:天蝎座的人有敏锐的观察力,个性强悍、不妥协,也非常好胜,他们在决定行动时会表现的大胆积极,代表人物是嘉庆皇帝。2、金牛座:金牛座是保守型的星座,金牛座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不喜欢去改变,对尊严很看重,代表帝王是康熙,康熙的功绩不言而喻。3、狮子座:狮子座的人热情、自信、大方,天生具有领导才能,很固执,凡事不肯认输,代表帝王是汉武帝刘彻。

杰出帝王这些星座最多:天蝎座

天蝎座的人有着强烈的第六感,做事常凭直觉,有敏锐的观察力,但往往仍靠感觉来决定一切。个性强悍、不妥协,也非常好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儒雅、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是波涛汹涌。他们在决定行动时会表现的大胆积极,属于敢爱敢恨的类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嘉庆皇帝。

杰出帝王这些星座最多:金牛座

金牛座是保守型的星座,踏实稳重是金牛座最真实的写照,非常顽固,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不喜欢去改变,金牛男有潜在的大男人主义,他们对尊严很看重。代表帝王是康熙,康熙的功绩不言而喻,除鳌拜,平三藩,统一蒙古,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杰出帝王这些星座最多:狮子座

狮子座的人热情、自信、大方、慷慨,天生具有领导才能,喜欢指挥别人,凡事不肯认输,过分的自信容易产自负心理,因此很固执。狮子女则很害怕孤独。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狮子座的人都很有冲劲,比如李煜就是很个柔情的皇帝。代表帝王是汉武帝刘彻,刘彻一生有很多的功过是非,他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巩固了西汉王朝的政权,使国家更加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