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是从

2021/6/7 10:37:01
万年历日历:是从知识
是从知识
夏季是什么时候开始

导语:炎炎夏日会不知不觉地来临,到时每个人的脸颊上会流着许多汗水,衣服湿哒哒地贴在身上会让人感到不适。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夏季是什么时候开始?夏季是从哪个时间开始?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看。

夏季是什么时候开始

夏季

是立夏节气开始。在中国夏季从立夏开始,到立秋结束,即农历四月、五月、六月,共3个月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

在中国夏季从立夏(公历5月5日至7日之间)开始,到立秋结束(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在北温带,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为公历5月21日(小满)~8月23日(处暑);在南温带,气象意义上的夏季为公历11月22日(对应北半球的小雪)~次年2月19日(对应北半球的雨水)。根据地球公转特点,北温带的夏季时长理论上要长于南温带。(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运行速度慢。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运行速度快。)

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在我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意义上讲:连续五天平均温度超过22度算作夏季,据此,当平均温度持续五天平均温度低于22度时即为夏天结束。

夏季图片

夏季气候特征

我国属季风气候,冬季从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频频南下的冬季风冷空气,使我国冬季同纬度最冷。而在夏季,夏季风从南方海洋吹来,又因陆地比热小易于升温,又使我国局部地区夏季同纬度上较热。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夏季的气候也并非一样。总体来说,我国东南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西北地区夏季炎热干燥、西南高海拔地区夏季凉爽降水少。

由于西伯利亚冷空气使我国北方地区的天空多呈现万里无云的状态,地面接收到大量的太阳辐射,加上降雨稀少蒸腾作用很弱,所以夏季有时会出现北方比南方更热的现象。

我国的夏季盛行东南风,东南季风从海洋带来湿润空气,首先登陆我国南方地区,同西伯利亚冷风在大陆交锋,所以我国南方地区最早进入雨季。

随着东南季风的加强,我国北方的七八月份也将迎来多雨的天气。民谚:“五月华南六月长(长江中下游),七八两北(华北东北)雨茫茫。”很形象的描述我国降雨带的移动情况。

夏天

夏季的脚步从最南端开始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因此,各地的夏季长短差别很大,夏季来临的时间也大不相同。按照张宝堃先生的标准,夏季从平均气温连续5天高于22℃开始,来自不同地理位置,即纬度,南海最南端的岛屿,全年都是夏季,没有春、秋、冬。

4月初,夏日的脚步开始穿越海南岛,来到雷州半岛最南端。

5月初,夏季的脚步进入了东面25度的南岭地区。由于华北平原春季气候干燥,升温迅速,夏季将很快进入华北平原。根据中国气象科学院林志光研究员的统计,北京的夏季比湖南长沙和江西南昌的夏季只晚10天。

6月初,夏季的脚步已到达华北平原最北部,东北大部分地区也在6月陆续进入夏季。

再往北走,夏天的脚步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大小兴安山主峰和长白山附近地区属于“无夏区”。

夏天从最南端开始。事实上,在同一纬度上,东西方之间,夏季的到来也大不相同。西方的夏天比东方的早。东部沿海城市的夏天来得晚,因为春天很长。例如,青岛直到6月23日才进入夏季,大连直到7月11日才进入夏季,比青岛西部和北部的一些陆地城市晚了大约一个月。西部和东部的夏季炎热也大不相同。如7月,吐鲁番西部平均气温超过33℃,被称为夏季高温“全能冠军”;同纬度的吉林省四平市,7月平均气温低于23℃。事实证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非常干燥。由于没有水分蒸发,几乎所有的太阳热能都被用来改善土壤和大气的温度,因此气温急剧上升,使得夏季气温远高于东部夏雨区。

此外,在许多山区,也会出现“山下已是夏季,山上刚刚入春”的“上下差异”。结果表明,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断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将下降6.5℃,这在气象学上被称为“垂直下降率”。由于“垂直递减率”,庐山的夏季比九江晚45天。在泰山、五台山、华山、峨眉,根本没有夏天。因此,夏季的雪可以在许多山上看到,而珠穆朗玛峰全年都被冰覆盖。


2021清明节高速公路免费是从几点开始

清明节就要到了,想必很多开车的朋友都特别想要知道2021清明节高速公路免费是从几点开始吧?大家也应该知道清明节高速是免费的,所以很多人知道这个消息时肯定都很开心吧,那么下面就去看看2021年清明节高速免费通行时间吧!

2021清明节高速公路免费是从几点开始

从2021年4月3日0时—4月5日24时,高速免费通行。2021年清明节放假时间是2021年4月3日—4月5日,共3天。

免费车型

7座及以下载客车辆,包括允许在普通收费公路行驶的摩托车。军车、符合规定的“绿色通道”货车、执行紧急任务警车、救护车、消防车,还有经国务院、交通运输部、省级政府批准的抢险救灾车辆等。

清明节驾车出行注意事项

1、清明节出行请提前规划好出行线路,经过的地点和目的地,返回的线路等。由于放假期间高速路免费的政策,出行的路上车辆必定不会少,很有可能会像往年一样挤成一锅粥,提前看好哪些路线车辆较少,比较容易快速到达,中间人多更换线路更换哪条线路最容易更换,这些都是要提前想到的。提前规划好能够尽量减少在路上堵车的无效时间。

2、避免酒后驾车。旅游出行期间难免会在游玩的地方住下,喝点酒助助兴也是可以的,但是要避免开车的时候饮酒。酒后驾驶容易导致人的运动机能低下,反应会变得更加迟钝,十分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所以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一定避免在驾车时饮酒。

3、系好安全带。出行期间由于天气较为闷热,很多人都不愿意系上安全带,这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在遭遇紧急情况时,安全带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驾驶员和乘员所受到的伤害。在日常驾驶中,都要有系安全带的意识。

4、驾驶时请勿使用手机。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但是在驾驶期间使用手机是相当危险的行为,有可能对自己和家人造成伤害,所以驾车的时候还是要避免使用手机。

5、带上应急药品和医疗用品。带上全家出行的时候,很可能会遭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为了防止万一,还是应该带上必要的保护措施。家人或者小孩生病的时候也能有一个保障。

6、带一些外套等御寒衣物。虽然秋老虎还在发威,但是每天早晚天气还是较凉的,这种时候穿的过薄十分容易生病,特别是孩子,所以还是要多带上一点御寒的衣物。

7、带着孩子出门旅游的,一定要时刻看好孩子,尽量不要往人堆里面走。人群密集的地方,小孩子特别容易走失。带着小朋友的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小朋友的安全。

清明节都有什么活动

荡秋千:古时候的秋千,大部分是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的。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变成了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但能从中获得乐趣,还能培养勇敢精神。无论大人小孩都希望这项娱乐活动。

放风筝:在古时候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戏,还被认为是一种祈福行为。那时的人们觉得放风筝可以放走晦气。因此到了清明节会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鸢上面,希望天上的神仙看到,也有等到风筝放高的时候剪断手中的线,寓意不好的东西随风而去。

清明节的由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礼经》等文献的均有相关记载,经过长期演变,在唐朝之后,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而逐渐式微。到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现在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依旧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时期也流行过这个节日,例如民间有斗鸡的习俗。现代则还能看见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一系列体育活动。


清明节放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

相信很多人其实都很好奇清明节放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吧?其实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并且清明节也是有着很久的历史了,而且清明节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什么时候开始清明节是法定假日的?

清明节放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7日。

清明节作为法定节日有什么意义

第一、法定清明节假日,用以扫墓祭祖,用以追思先人,感念先人的功绩,饮水思源,弘扬孝道。特别是教育那些亲情已经淡化了的青少年孝敬父母、敬重老人,强化亲情纽带,强化子孙赡养父母祖父母的义务观念,以此奠定和谐社会的第一基础。

第二、法定的清明节假日,用以亲戚团聚、朋友团聚、同学同事聚会和郊游,用以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和友好,特别是先加强亲属之间、乡党之间、单位之内等较小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情谊,然后推而广之加强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友谊,使和谐社会建设有制度性的且合乎民俗的保障。

第三、清明节的全部民风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文化,可能还不只是孝亲敬祖、敦睦亲情乡情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一文化习俗还传承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理念,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活理念。当万象复苏、天气清明、春光明媚之际,我们以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的开朗姿态,在青草地上与亲友联欢,其意义就不仅仅是节日了。

清明节始于哪个朝代:周代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插柳的含义

招魂说

在有些地方,民间将此俗全归于纪念介子推,如1936年河南《阳武县志》:“清明节,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门上,日为介子推招魂也。”

躲避疾病说

由于清明节前后,天气已经回暖,这时随着气温回升,也是各种病菌开始大量繁殖的时候,由于人们这会儿要回乡祭祖上坟扫墓或踏青游玩,就会容易被病菌侵染而生病,尤其是春天常见的流行性感冒等症状,一传就是很多人!而过去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发现柳枝可以驱除毒虫侵扰,并减少病菌侵袭,因而就把希望寄托到柳枝上,保佑自己不受流行性疾病困扰。

驱鬼说

传说清明节也是百鬼出没讨索的时间,人们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戴柳、插柳辟邪。人们受佛教影响,认为柳可以驱鬼,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普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节是鬼节,又恰逢柳条发芽时令,人们祈盼吉祥,便插柳、戴柳辟邪。

纪年华之说

清明戴柳,除了辟邪禳灾、祈福迎祥之用外,还有纪年华之义。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这是因为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意,特别是妇女戴柳,有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久而久之,清明戴柳就流传下来了。


沙尘暴的起源地是哪里

导语:近日,我国北方多地遭受沙尘暴天气袭击,漫天橘黄,不禁让人好奇这样的天气是怎么来的。对于沙尘暴的起源,多数人认为来源沙漠,因为没有沙哪来的沙尘暴呢?但实际上是不是来源于沙漠呢?到底沙尘暴的起源地是哪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究竟沙尘暴是从哪里来的吧。

沙尘暴的起源地是哪里 沙尘暴是从哪里来的

沙尘暴起源

不同时期的沙尘暴,起源点也不同。就最近一次沙尘暴来说,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监测中心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综合评估,这次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蒙古国。

专家指出,一般沙尘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沙尘源、大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沙尘源是物质条件;大风是动力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为热力条件。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监测中心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综合评估,本次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蒙古国。2021年3月14日上午,蒙古国西南部发生沙尘暴天气,沙尘随气流向南移动,于14日傍晚,在蒙古国与内蒙古中西部交界处入境。内蒙古巴彦淖尔、二连浩特、包头等地相继发生沙尘暴,能见度低于1000米,空气质量等级均为严重污染。15日凌晨,沙尘开始影响京津冀地区,北京受上游沙尘传输叠加大风扬沙作用影响,PM10浓度明显上升,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

据气象专家介绍,3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偏高,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沙尘天气的生成。本次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主要起源于蒙古国,由于蒙古气旋发展强盛(15日2时中心气压达980百帕),沙尘随着气旋后部的冷高压东移南下,影响了我国北方大部地区。

针对受沙尘天气影响地区的公众,专家提醒,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尽量不要到室外活动;公众外出时请佩戴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外出归来应清洗面部和鼻腔。

此外,专家提醒,15日北方多地北风强劲,天干物燥,须注意防风防火;注意加固室外搭建物和广告牌,户外高空作业注意安全防护。

沙尘暴成因:

沙尘暴成因

自然条件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物理因素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

环境因素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为因素

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气象因素

沙尘暴的形成是以东亚特殊的大气环流为背景,并与冬季风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发生主要与冬半年西伯利亚—蒙古高压驱动下的冷锋过境有关,属冷锋型沙尘暴。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

如果没有水,人体就会缺失正常代谢所需要的物质;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可能就不适宜人类生存了。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水的内容,那么,小编就跟大家来聊聊: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地球上的水是从哪儿来的?下面小编决定为大家总结一下,马上来看看吧。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

没有一个明确地答案。在地球上,表面超过71%的面积都被海水所覆盖,可以说,水是地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关于水的起源,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地答案,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陨石说。这个观点认为,在地球诞生初期,因为大量的陨石撞击地球,而这些陨石都带有厚厚的一层冰壳,所以当抵达地球表面之后,陨石上的冰壳就融化形成了地球上的水。这种观点又被称之为“外源说”,就是地球上的水来自宇宙的意思。

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地球本身就拥有的,这种说法也被称之为“内源说”,在地球形成的时候,组成地球的物质中,就含量大量的海水,不过因为地球诞生初期,地球上的环境非常的恐怖,参考冥古宙时期,地球上的温度非常高,表面被熔岩所覆盖,所以,地球上的水无法到地表上来,只能存在于地幔或者地壳之中。

而在冥古宙末期,伴随着地球上的温度渐渐降低,地球上的地质运动也导致了大量的水涌出地表,同时大气层中的水冷凝落到了地面,这样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化,地球上的海洋、河流、湖泊等等也就开始慢慢的形成,可以说,地球本身的储水量就非常的惊人,甚至有人认为,如今地球地幔之中,也有很多我们尚未发现的水资源。

同时,地球上经常的降雨,也会对地球上的水资源进行补给,可以说地球上的水资源如今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除非日后太阳进入衰败期之后,温度骤然升高,将地球上的水资源都蒸发掉,否则地球上的水,是用不完的。

不过,虽然地球上的水很多,但是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水资源却非常少,因为大部分都是海水,我们能用的只有一小部分的淡水资源,而如今伴随着工业发展,大量的废料、废水被排放到淡水资源中,这也让很多水资源遭到了污染,无法再被人类所使用。因此,国家才会呼吁我们要节约用水。

而如今,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海水淡化”等技术的研究,这也是为了日后人类无水可用而做准备,不过对于我们来说,首要的还是先从自身做起,每个人都保护水资源,不浪费水,这样,地球上的淡水才不会那么快被我们用光,也才不用担心未来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我们的眼泪。

水是什么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我们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原子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分子。

一个纯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此前,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于行星形成过程中富水矿物的融化,以及数十亿年前冰冷的彗星撞击地球融化所致。

科学家相信,水可能来自于地球和彗星形成过程中岩石的融化。

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制水?

尽管在实验室中制造少量纯水是有可能的,但要想混合氢氧来大量制造水并不现实。怀特指出,这种反应十分昂贵,会释放很多能量,而且也有可能造成大爆炸。

尽管地球上存在的水总量是一致的,但水在地球上会不断地变换位置及其状态。也就是说,有时候它会是水,有时会是固体(冰),有时又会是气体(水蒸气)。

科学家将这种改变过程称之为水循环,水不停地在空气、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

水循环的兜兜转转

水循环的起点是始于水从海洋、湖泊、河流和湿地中蒸发,然后随着水的蒸发进入我们的空气中。

随着温度升高,富含水的空气逐渐升高、冷却,然后其含水量降低。由此形成云朵。最终,水蒸气又回到液态水的状态,以雨水的形式回归大地。

降雨后,没有及时变成水蒸气升到大气中的雨水,要么就随地表径流流入大海,要么就被土壤吸收形成(岩缝中储存的)地下水。

植物可以利用根部吸收地下水,然后通过叶片中的微孔将水排出(这被称作蒸腾作用)。地下水通过土壤慢慢流入海洋,然后进入下一轮循环。

生活小知识推荐》

暴雨等级预警信号是怎么划分 暴雨等级预警信号如何划分

龙卷风的等级是怎么划分 龙卷风的等级如何分级

遭遇暴雨洪灾该如何自救 遇到暴雨洪水该怎么自救

暴雨淹了汽车如何理赔 暴雨被淹的汽车怎么理赔

耳机对听力的危害有多大 耳机对听力的伤害大吗


2022汛期什么时候开始

汛期已至,各地进入一年中降雨集中期及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期。近年来,因汛期暴雨、洪水引发的灾害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22年汛期什么时候开始?2022汛期是从何时开始?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2022年汛期什么时候开始

从5月开始,每年5月1日~10月20日是汛期,上海地区在汛期降雨明显比其它月份多,故江河水位比冬天要高,但上海地区江河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每年5~10月由于日、月引潮力大,高潮位高,故习惯上我们把5~10月称汛期(上海地区一般3月下旬起就有可能出现暴雨,到10月下旬暴雨消失)。

世界各地汛期各不一样,例如非洲的尼罗河每年的7~10月为汛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2~5月为汛期,南美洲的亚马孙河6~7月为汛期。

另外,由于暴雨比洪水超前,加上防汛工作的需要,政府部门规定的汛期一般要比自然汛期时间长一些。如政府部门规定珠江汛期起止时间为4月1日~9月30日,长江为5月1日~10月31日,黄河为7月1日~10月31日,松花江为6月1日~9月30日等。

2022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

就2022年汛期来说,预计夏季主要多雨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地区要注意防范流域性洪涝、短时强降水、局地强天气;南方地区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地形地貌复杂的地方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全年登陆和显著影响我国的台风个数正常到偏多,台风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并可能有北上台风影响我国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台风活动较少见,应对台风的经验相对薄弱,要提高台风灾害防御的能力,减少台风带来的不利影响。

气候系统是复杂的、不断演变的系统。

国家气候中心将密切关注其发展演变,及时向公众发布滚动订正的汛期气候预测结论。

汛期气候预测指出,今年汛期(5月至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

“一般到偏差”是通过标准计算获得的,如果气候状况偏离平均状况比较大,那么气候异常程度较高,气候状态就是“偏差”。

平均状况是综合计算全国各地的数值得出的数值。

如何读懂气候预测?可以结合地域特点,重点读降水和气温,再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比如气温方面,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尤其是中东部地区气温偏高。

降水方面,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北东部、西南东部等地降水偏多,华南南部、西南南部、西藏南部等地为次要多雨区,华中南部、华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西部等地降水偏少。

“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指的是相对平均化的气候状况,不表明北方降水一定比南方多,而是说北方降水比常年(指过去30年平均,1991—2020年)多。

2022年汛期将有6—8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南

预计2022年汛期,海南省热带气旋和暴雨洪涝灾害将重于2020年、接近2021年,高温灾害轻于2020年和2021年,气象干旱轻于2020年、重于2021年。气候状况将差于2020年、接近2021年。

首个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5月中旬,较常年(5月上旬)偏晚1旬;最后一个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11月中旬,较常年(11月下旬)偏早1旬。首个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6月中旬,较常年(6月下旬)偏早1旬;最后一个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9月下旬,较常年偏早3旬(10月下旬)。

海南2022年雨季已于4月18日开始,较常年偏早2旬;预计雨季结束期在10月上旬,偏早1旬。预计2022年汛期各地平均气温不同程度偏高。高温日数较常年略偏多,高温灾害接近常年。

海南省气象部门称,预计2022年汛期,影响和登陆海南省的热带气旋个数接近常年,期间可能会出现个别较强台风;降雨量略偏少,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将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建议重点提防个别较强台风、阶段性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和气象干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