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据说,只有得道高僧圆寂后,遗体火化才可能得到舍利子。舍利子的颜色可以有很多种,并且道行修为越高的人留下的舍利子越多,颜色也越缤纷。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在死后留下了8.4万颗舍利子,这些舍利子信徒们视为佛门珍宝,争相供奉。舍利子的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测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
舍利子,梵语?arīra,一译“设利罗”“室利罗”,意为骨身或遗骨。佛教认为,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
释迦牟尼佛舍利渊源:关于释迦牟尼佛舍利,《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拘尸城双树间般涅槃后,佛舍利被分为八份,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阿育王统治时期,搜集释迦牟尼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进行供养。后世中国佛教关于佛舍利和阿育王塔的述说,常以此为渊源。
佛教舍利子指的是佛、高僧的遗骨结成的坚硬珠状物体。佛教认为舍利子是佛教修行者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感得,是一种成就者的象征。舍利子,一译“设利罗”、“室利罗”,相传为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
关于释迦牟尼佛舍利,《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拘尸城双树间般涅槃后,佛舍利被分为八份,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阿育王统治时期,搜集释迦牟尼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进行供养。后世中国佛教关于佛舍利和阿育王塔的述说,常以此为渊源。
舍利的种类,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这种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体变成的,如从天上、地下跑出来,或由油灯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还有一种是诚心供奉礼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
在《浴佛功德经》将舍利分为: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佛的遗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的教法、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