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郑和

2021/9/26 13:12:42
万年历日历:郑和知识
郑和知识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历史中郑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沟通西方各国的行为,加强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哪里呢?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是长江口第二道门户、太仓市沿江的重要集镇,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在历史上被称为“皇帝的粮仓”。

在明代航海家郑和的统领下,大明船队先后七次都是从刘家港起锚,泛海通往西洋,被誉为是“天下第一码头”,到如今郑和出海祭祀的天妃宫仍然存有后殿建筑,重新开辟的郑和纪念馆也成为了中外游客观光的胜地。

到如今,因为泥沙淤堵,刘家港口逐渐萎缩,海运千艘这样盛极一时的场景终究难以见到了,但是在史料和郑和纪念馆中的仿制物品、图片记载中,依稀能见到各种海船的身影。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哪里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以及红海沿岸。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有将麻林国使臣送回祖国的记载。而且同时代的《大明混一图》描绘了好望角,所以郑和舰队极有可能绕过好望角,到达北非西岸的马里帝国。

郑和下西洋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哪里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以及红海沿岸。郑和是我国明朝时期伟大的航海家,1405年,郑和第一次带着2.7万人的船队出海,随后的二十八年间,总计七次下西洋,带着其它国家的无数贡品以及宝物返回明朝,为我国航海史以及古代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郑和是哪个朝代的

国际贸易的兴盛离不开海上运输的发达,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启动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探索之旅。此后二十八年间,他七出七归,播仁爱于友邦。伴随着这一壮举的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那大家知道郑和是哪个朝代的吗?

郑和是明朝的,是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至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郑和率领由62艘海船和2.7万余人组成的远洋舰队,从泉州港出发,扬帆远航,出使西洋,拉开上丝绸之路的序幕。

郑和能成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有多重原因。他具备军事才能,得到了朱棣的信任。在朱棣决策下西洋时,郑和正当壮年,身材魁伟,朱棣曾询问袁忠彻以郑和率军出使是否合适,袁忠彻认为合适。此外,郑和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认为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郑和是太监吗

郑和是明朝太监,也是明朝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在朱元璋平定云南后,郑和成为战俘后被阉割,之后跟随明军南站北战。因表现太突出,成为了燕王朱棣的贴身侍卫。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到1421年,郑和在皇帝的支持下六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沟通和加强了明朝同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之间的联系,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郑和在航海过程中展现出他的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明史郑和传》记载的郑和出使过的国家或地区,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锡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1405到1433的近30年间郑和几次到达非洲

1405到1433的近30年间郑和七次到达非洲。从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明朝船队在福建省长乐市(还有一说是从苏州浏家港)出发起航,到1433年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这28年间,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走过了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简介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原名马和,后其在云南被进攻的明军副统帅蓝玉所俘,带去南京阉割成太监,进入朱棣的燕王府。马和33岁那年,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马和变为郑和的第二年,郑和上任正史,王景弘为副史,率船百余艘,领部署两万余人,开始了伟大的海洋航程。

郑和下西洋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