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端午节是我们世代庆祝的传统节日,每年到了五月初五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准备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了。年年庆祝端午节,那么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其实最初端午节也叫作端五节的,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也叫作端五节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就是事物的初始;午,是十二地支之一。最初端五意为着每月初五日。由于“五”与“午”同音,因此端五又叫端午。后来特别将五月初五称为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为了避讳,正式将端五改成端午。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所以它又称为端阳节、端午节。
端午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就目前来看,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凛《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二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祟拜活动的节日。
以上诸家观点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节作为一个民俗意义丰富的传统节日,在追溯其风俗活动起源时不能只注意某一侧面而以偏概全。中国古代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窄的天地,风俗也自会因时因地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国普及性质的节日风俗。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赛龙舟。赛龙舟是我国南方水乡的一项游乐活动,大都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关于赛龙舟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据西汉《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战败被俘。他在吴国忍辱负重三年,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为了收回失地,卧薪尝胆,于五月五日成立水师,借嬉水竟舟为名操练水战,终于灭了吴国。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了不少人。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于五月初五这天划舟竞渡。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风俗。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魏晋时期,端午吃粽子已非常盛行了。周处《风土记》说:“仲夏午日,烹鹜(鸭子)角黍。又以扰叶裹粽黍米煮之,状似尖角,故名角黍。”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将棕子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他说:“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汨罗江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角条(粽子)于节日投江以祭之。”
早在唐朝,棕子就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当时的粽子已包有多种果仁,味道非常好。宋朝已有艾香粽子。用芦叶包粽子是明朝才有的事,芦叶不但光滑不粘米粒,而且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时的粽馅也更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清朝已有了火腿粽子。吃棕子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废,甚至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喝雄黄酒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古代过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有的地方还在房屋内外洒雄黄水,在孩子的耳朵、鼻子和额头上,涂抹雄黄,以驱虫除秽、杀灭病菌。看来,中国古人早已认识到雄黄具有杀虫解毒的功效。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身体是有害的,它会损伤肝脏,甚至导致癌症。因此,现代过端午节再也没有人喝雄黄酒了。
悬插白艾和葛蒲
此外,古人过端午节还要悬插白艾和葛蒲。民谚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把插艾和曹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篙,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营蒲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一种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今日看来,悬菖蒲、插白艾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悬曹蒲、插白艾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辟邪
特别有意思的是端午节这天,心灵手巧的妈妈们还要用麻扎成小巧玲珑的小扫帚、小葫芦,用五色花布或丝绸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沙灯、小棕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艺,然后用五彩丝线连在一起,拴在儿女们的衣扣上,据说能避瘟疫和灾祸。姑娘们则要精心绣制玲珑剔透的香粉荷包或香囊,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丁香、甘松、白芷、细辛、山奈等,或用五彩丝线织网络装樟脑丸。这都是为了清洁辟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