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叫作

2021/6/7 10:36:33
万年历日历:叫作知识
叫作知识
10岁称为何年华

在现代,我们都是直接用数字来表示年龄,而在古代,人们是关于听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始龀、弱冠、耄耋等。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10岁称为什么年华?10岁叫作什么年华?接下来就跟着小编来一起看一下吧,希望能解答大家的困惑。

10岁称为什么年华

10岁称为外傅年华,外傅,汉语词语,指儿童十岁。古代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古代年龄的各种称谓

①用牙齿来代称年龄

年龄当中的“龄”本身也是和牙齿有关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始龀(shǐ chèn)的具体含义吧。

始龀:指小孩七八岁,代指小孩乳齿脱落长出恒齿的换牙时期。在《说文解字》中:“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简单来说就是儿童七八岁换牙啦。另外因为男女孩生理状况的不同,女孩换牙的时间早于男孩,所以始龀可以指七岁的女孩或者八岁的男孩。

②用鬓发的式样来代称年龄

垂髫:还可以称“髫龀”。髫(tiáo),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头发。古代的儿童是不剃头发的,起初头发是自然披肩,这就称为垂髫,后来就代称儿童,具体指三到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就是老人和儿童很开心。

总角:总,聚拢束结的意思。孩童的头发一天天愈加变长,大人就把他们的头发全都扎在一起垂于脑后,称为“总发”。如果不将头发扎成“总发”,而是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一个结,宛如两个羊角,就称为“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诗卫风氓》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就是回想儿童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

③用装束服饰来代称年龄

通过观察古人的装束服饰,便可以得知他的身份地位以及年龄大小。如及笄和弱冠。

及笄(jí jī):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十五岁便会行笄礼,表示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及笄指的就是女子满15周岁。

弱冠:又称加冠,古代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要求将头发盘成发髫,然后在上面戴一顶帽子。因加冠时还未到壮年,所以称为“弱冠”。

比喻的方式

豆蔻:原本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但在唐朝诗人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首诗当中,将二月里初现梢头的豆蔻比喻为十三四岁的少女。虽然含苞待放的豆蔻和十三四岁的少女没有成熟,但有袅娜的姿态。后来就将十三四岁的少女时期称为“豆蔻年华”。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

《礼记》当中记录了随着身体素质的变化,人在各个阶段应当要履行的职责和应要享受的特殊待遇。

《礼记曲礼上》记载道:“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简单来说就是逐渐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不断学习,遵守礼仪、制度。到了老年时,应享受到应有的帮助。

耄耋(mào dié):耄,指八九十岁;耋,指七八十岁。耄耋二字泛指八九十岁。


曾祖上面一代叫什么

从古至今,我国各个民族都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的相关称谓。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学习更多亲属称谓的知识,那么,大家清楚曾祖上面一代叫什么?曾祖的上一代叫作什么?以下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曾祖上面一代叫什么

曾祖上面一代叫高祖,高祖是曾祖的父亲。高祖、高祖王父、显考、长祖、高门等皆可称高祖。高祖母,曾祖之母,亦可称高祖王母。在三字经中,对人九族的称呼是有介绍的,原文为:“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此九族指的是从祖父的祖父到孙子的孙子九代人,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曾祖父它是爷爷的上一辈,用土话说,就是姥姥辈的人,年龄一般在80-100岁,家里一般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

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姑舅叔伯,同辈的有姊妹兄弟等等,下一辈有甥侄等等。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古人规定亲属称谓是什么意思

鼻祖,指得姓始祖。古人认为:“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在这里,“鼻”实指“第一”、“首创者”,即“无中生有”。后来引申为各种文化流派、行业、手技、事业的创始人都称为“鼻祖”。

远祖,指很遥远的祖宗。与自己相隔很远很远,知道的信息很少很少,故称悠远之祖为远祖。

太祖,指相隔太远的祖宗。太,古时与“大”相通,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故太祖是指过于遥远的祖宗。

烈祖,指列传之祖。烈,古通“列”,列举、列位。是指依序往下排列的祖宗比太祖又要近一些了。

祖宗牌位

天祖,指比较远的祖宗。天的本义为“头”,头部是在身体之上的,天也是在地之上的,所以天祖就是指比较往上、比较靠前的祖宗。

高祖,指隔了一段距离(代数)的祖宗。高,本义指楼台的高大形状。楼台比平地高,但不是很高。故古人规定在列祖列宗中,以一定的、相隔不是太远的祖宗为高祖。

曾祖,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祖宗。曾,古同“增”,指增加,在“祖”之上增加一代。

古代立轴祖宗画像

就是“增(曾)祖”了。曾,古又同“层”,指重叠。“祖”上再加一层,便是“重祖”,即曾祖了。

祖,指与自己中间隔一代的祖宗。祖字由“示”“且”二部分组成,“示”指“先人”,“且”本形为“男根”,本义为“生育”,引申义为“增加人口”、“增加帮手”、“增加力量”,一般用为“加力”“给力”。

“示”与“且”联合起来表示“给我们子孙力量的先人”。给子孙力量的主要表现就是:给子孙以众多的堂兄弟或族人。一旦有事,这些亲戚就会看在同祖同宗的份上伸出援手。同一个祖宗的堂兄弟姐妹就多了,是有“援手”力量的。


台风为何叫马鞍

最近有个叫马鞍的台风马上就要登陆了,这个台风对南方部分地区的高温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台风为什么叫马鞍 台风为何叫作马鞍?接下去给大家分享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台风为什么叫马鞍

因为马鞍的含义是山峰名,也就是香港的马鞍山,马鞍这个台风名由中国香港提供。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其中,“马鞍”一名由中国香港提供,英文名为MA-ON,含义为山峰名,即香港的马鞍山。

台风“马鞍”的云系不对称,呈现明显的“偏心”结构,中心裸露。对流主要在其中心南侧发展,高空较强的东风切变对其强度发展较为不利。但它进入我国南海后,高空出流形势好转,能够改变台风的不对称“偏心”结构,有利于内核区的对流发展,其强度会明显加强,不排除后期达到台风级别强度(12 级,33~ 35 米/秒)的可能性。从生成到结束主要影响华南地区,给陆地带来的风雨影响较为集中。

上一个叫“马鞍”的台风

上一个叫“马鞍”的台风,于2004年10月3日生成,是2004年的第23号台风,于日本登陆。

18年后的今天,台风“马鞍”作为2022年第9号台风将直击广东

另,第10号台风“蝎虎”也生成了,对我们无影响。

不懂就问,为啥“马鞍”来过还能来?暹芭、鲇鱼、蝎虎……到底咋起的名字?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确立一张新的命名表。

台风的命名表上共有140个名字(循环使用),由14个台风委员会成员,各提供10个名字。

由于国家和地区众多,每个地方的风格都不一样,取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

比如日本是星座控(如天琴、摩羯、北冕等),中国大陆是神话控(如悟空、海神、木兰等),朝鲜则是诗词控(如杨柳、鸿雁、云雀等)。

第9号台风“马鞍”生成

2022年8月22日,今年第9号台风“马鞍”已经生成,22日14时,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北方向约345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 米/秒)。预计,“马鞍”将以5-10公里的时速向北偏西方向缓慢移动,强度继续缓慢加强。

鉴于台风“马鞍”未来72小时内有可能正面登陆广东,造成较大影响,根据《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和省防总有关规定,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办公室、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决定于8月22日17时启动防风Ⅳ级应急响应。

省三防办、省应急管理厅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强会商研判,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严格落实防台风“六个百分百”要求,落细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从目前来看,“马鞍”环流庞大,结构不太对称,大风区主要在东侧,强降水主要在西侧,从环境场来看北侧副高稳定、南海海温较高,随着西南季风的卷入,结构逐渐趋于完善,尽管垂直风切较大,但强度还会继续加强,有可能达到台风或以上级别。


翻糖为何叫翻糖

翻糖是许多人爱吃的一种甜品,制作原料主要有蛋糕、牛奶、咖啡等。有一些朋友不太了解翻糖的相关内容,所以想来咨询一下小编,翻糖为什么叫翻糖?翻糖为啥叫作翻糖?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翻糖为什么叫翻糖

因为翻糖来自音译Fondant,所以叫翻糖。翻糖源自于英国的艺术蛋糕,翻糖是用于制作翻糖蛋糕时使用的主要装饰材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翻糖技术被发明用于西点制作,延展性极佳的翻糖可以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造型,被视为体现蛋糕艺术性的衡量标准。

18世纪,人们开始在蛋糕内加上野果,也开始在蛋糕表面上抹一层蛋白糖(Royalicing),以增加蛋糕的风味。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以三层结婚蛋糕为主流。最下层用来招待婚礼宾客食用,中间分送宾客带回家,最上层则是保留到孩子的洗礼仪式后再食用。20 世纪 70 年代,澳大利亚人发明了糖皮(Sugar Paste),英国人引进后加以发扬光大,但在当时这种蛋糕只是在王室的婚礼上才能见到,因此它也被视为贵族的象征。用它装饰的蛋糕风行于欧美国家的婚礼、生日、派对等庆典场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翻糖技术被发明用于西点制作,延展性极佳的翻糖可以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造型,被视为体现蛋糕艺术性的衡量标准,而糖花的技术更被视为翻糖工艺中最难的技巧之一。翻糖能够把蛋糕装饰得多姿多彩,主要归结于其独有的制作工艺。翻糖工艺较为多样,在充分利用翻糖具有延展特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捏塑造型,英式糖花及皇室糖霜等较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糖花,不是用糖画花,而是运用西方翻糖技术,制作出与真花一样美丽、却更甚于真花精致的糖花。在查理王子和凯特王妃的婚礼蛋糕上装饰的,就是一朵朵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糖花。

翻糖蛋糕为什么那么贵

翻糖蛋糕不是一般的奶油或者慕斯蛋糕,是法国工艺,食材全部外国进口。“童话王国”中的小动物有近100个,光制作公仔,就要10名技师手工制作15天,整个蛋糕造型需要提前2个月设计准备。公仔均是用翻糖制作。翻糖蛋糕的价格是按尺寸+工艺+附加公仔计算。一般情况下,6寸蛋糕标准尺寸价格为300元,工艺则需根据具体制作过程而定,公仔根据尺寸大小和复杂程度算价,从80元至数百元不等。

翻糖蛋糕分为花卉艺术类与卡通两种,之所以有这两种分别,是因为制作手法的不同。花卉类蛋糕需多个蛋糕制作师配合完成,其中花朵的每一个细节,从花芯到花瓣,从叶片的柔和度到每朵花之间的间距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否则做出的蛋糕会显得呆板、毫无真实性。往往一个翻糖蛋糕从细节到整体搭配,就需要两个或以上的蛋糕师经过几天的努力工作完成。这样的工序,是无法使用机器批量生产的。所以,翻糖蛋糕的费用往往比普通蛋糕要昂贵许多。

而卡通造型的蛋糕,则简单很多,通常由蛋糕师自行发挥就可以完成。所以,从制作工艺看,翻糖蛋糕比奶油蛋糕的工艺更加精细。其次,由于翻糖蛋糕的糖皮是由糖粉制成,比较重,一般奶油蛋糕中使用的戚风蛋糕或是海绵蛋糕根本无法承受其重量,所以在欧美,一般选用比较实在的重油蛋糕(又称磅蛋糕)。

翻糖的制作方法

干佩斯gum paste是糖面的一种,但是质地与翻糖有点不同,能够做出比较细致的糖花,风干后有点像瓷器,触感脆硬且易碎。gum paste风干的速度比翻糖还要快,因此制作糖花的速度也要相对快一些,所有尚未使用的干佩斯材料必须注意密封保存以免风干变硬。 在蛋白糖霜(royal icing)里加入增稠剂(tylose或是gum tragacanth),使糖霜结成面团状,就是用来制作糖花常用的gum paste。因为含有蛋白,所以风干速度很快,制作糖花时可以快速定型,操作上比较节约时间。

对新手来说,这种快干特性可能会造成整型难度,需要多练习才能抓到要领。 有些地方能买到现成的预拌粉(gum paste mix),只要按照包装上的说明,加水搓揉成团即可。使用上,以新鲜蛋白打发的糖霜调制的gum paste更富延展性,不过,风干速度相对更快,新手应斟酌使用。


昂刺鱼学名叫什么

熟悉鱼的种类的朋友,应该都清楚昂刺鱼,它不是大家餐桌上能常常见到的鱼,因为它体形不大,而且长得比较普通。那么,大家知道昂刺鱼学名叫什么?昂刺鱼学名是叫作什么名字?接下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涨知识的节奏,还不赶紧来围观围观。

昂刺鱼学名叫什么

昂刺鱼学名叫黄颡鱼,它也被叫做黄骨鱼、黄鸭叫、黄辣丁等,这种鱼生性凶猛,身体偏黄,没有鳞片,而且它的背鳍和胸鳍上面都有刺,它一般广泛分布在淡水水域中,十分受钓鱼人的喜爱。

昂刺鱼是一种杂食性的鱼类,它的环境适应能力十分强。昂刺鱼喜欢在夜间捕食其它的小鱼,且它会在夜间游到水上层以便更好的捕食鱼类,它的食物包括小鱼、昆虫,软体动物以及一些水生的无脊椎动物。

昂刺鱼的肉质鲜嫩,而且它的刺很少,适合各种烹饪方式,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做法就是清蒸或者红烧昂刺鱼。昂刺鱼营养价值丰富,富含多种蛋白质,能够改善人的食欲,特别适合老人和小孩食用。

黄颡鱼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还发现30月份黄颡鱼还大量吞食鲤鱼、鲫鱼等的受精卵。黄颡鱼的食谱较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食物的组成有所变化。根据其对101尾黄颡鱼胃肠内食物分析,食物种类有幼鱼、鱼卵、虾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其中虾类出现频率最高。

昂刺鱼繁殖方式

昂刺鱼为一年一次性产卵型鱼类,在自然条件下有集群繁殖习性。繁殖季节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水温变化幅度为25~30.5℃。黄颡鱼一般在2龄时性成熟,澄湖黄颡鱼在1冬龄时也达性成熟,在测定的标本中,最小成熟个体中雌鱼体长11.5厘米,雄鱼体长13.5厘米,雌鱼的性成熟较雄鱼早。黄颡鱼绝对怀卵量2500~16500粒,平均4000粒,相对怀卵量58.33~77.77粒/克,平均65.71粒/克。黄颡鱼的主要繁殖区域在水位浅、底质硬、有一定滩脚、透明度高、水流缓慢、饵料资源丰富、适宜筑巢孵化的水域。

雌雄鱼的性腺发育节律基本一致:成熟系数从4月下旬开始急速上升,到5月中旬达最高峰,雌鱼为26.8% ,雄鱼为0.98% 。4月中旬以后,繁殖群体中多数黄颡鱼的性腺达Ⅳ期,卵子内卵黄大量沉积,大、中、小卵子群明显可见,精巢乳白色,多分枝,饱满而亮泽。在繁殖初期,渔获的雄鱼数量较雌鱼多,这主要与雄鱼性腺成熟较雌鱼早相关;在接近繁殖后期,渔获的雄鱼数量较雌鱼少,这可能与雄鱼有筑巢、守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相关。

昂刺鱼常见种类

1、黄颡鱼:黄颡鱼是鲿科黄颡鱼属指名物种,俗称黄辣丁、黄角丁、昂刺鱼等,全国各大水系普遍都有分布,特征是体粗壮、背鳍前距大于体长的1/3、上颌须末端伸达胸鳍基部。

2、岔尾黄颡鱼:岔尾黄颡鱼是常见的黄颡鱼,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尤以长江中下游湖泊中最多,个体不大,产量不多,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特征是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

3、长须黄颡鱼:长须黄颡鱼是我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及附属湖泊中,其中尤以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中最多,特征是背鳍前距小于体长的1/3、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中部。

4、瓦氏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是常见的黄颡鱼,喜栖息在缓流江段及通江湖泊中,比黄颡鱼大,最大可达1千克以上,特征是体型大、头顶被薄皮、须长、上颌须末端超越胸鳍起点。

5、光泽黄颡鱼:光泽黄颡鱼是常见的黄颡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及附属湖泊中,个体通常不大,常见个体约80~140毫米,特征是头顶大部裸露、须短、上颌须末端不伸达胸鳍起点。


高温达到多少时称为高温天气

夏天高温的时候,植物们热得暂毕锋芒,动物们热得躲在阴凉地,江河热得发烫。那么,大家知道高温达到多少时称为高温天气?高温超过几度叫作高温天气?接下去给大家分享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温达到多少时称为高温天气

高温达到35℃以上时称为高温天气。世界气象组织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且持续3天以上。中国气象学上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

高温天气能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降低,中暑、患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同时,高温天气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夏天空调温度不要太低,26℃-28℃为宜,并注意室内外温差,一般相差8℃左右即可。夜间房间温度同样应在26℃-28℃之间。不要让孩子贪凉,避免暴露在风口下。

另外,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和汗腺未发育成熟,对室内外温差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孩子从室外进入空调间时,建议先洗脸、擦擦汗、稍微降点温。进入后不要直接对着空调冷风吹。外出前先关停空调,使室温上升至外界气温相近时才能离开。

突破历史极值的国家气象站有71个

6月以来,河北、河南、天津、云南、四川、浙江、新疆等地共有238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月极值,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高温值前十名的站点中,河北灵寿、藁城、正定和云南盐津日最高气温超过44℃。

甘肃兰州(37.6℃,6月24日)、宁夏银川(37.2℃,6月16日)、天津(40.1℃,6月25日)等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日最高气温突破月极值。

上海徐家汇站不仅在7月10日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年度最早的一个40℃高温日,而且在7月13日14时30分气温达到40.9℃,追平当地有气象记录(1873年)以来最高气温纪录。

多地夜间依旧热浪凶猛

此轮高温天气还有一个特点是夜间气温同样焖蒸难耐,在江浙沪和川渝一带尤其如此。

自7月12日以来,截至7月17日,重庆夜间最低温度连续6日盘踞在30℃以上。杭州则是连续五晚夜温在30℃以上。上海、武汉、南昌和南京也榜上有名,多日夜间最低温度在30℃以上,真可谓是日蒸夜煮全天酷热不下线。

为何高温很猛很强?

今年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在大范围高压带的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进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

具体到我国,目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为今年6月以来南方高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条件,尤其是7月中纬度暖高压带发展加强,导致大范围高温天气出现。根据统计分析,在多数拉尼娜事件次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易偏北。今年6月下旬以来,副高北抬,特别是台风“暹芭”于7月上旬北上后,副高加强西伸,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大陆高压相结合,在我国上空形成稳定的暖高压带,进而造成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此外,由于副高携带的水汽使得我国中东部地区湿度较大,使得人的体感温度更高。

与往年相比,今年7月以来,伊朗高压加强东伸后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中纬度大陆高压连成一个巨大的暖高压带,这在历史上比较少见。历史上,多数是由于副高加强西伸导致江南、华南、川渝等地出现高温热浪,或者由于大陆高压稳定维持导致西北地区、新疆等地高温持续。因此,今年相对来说高温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极端性也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