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鸵鸟

2021/9/26 13:12:20
万年历日历:鸵鸟知识
鸵鸟知识
遇到危险时鸵鸟真的会把头埋进沙堆吗

导语:我们经常会从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鸵鸟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进沙堆里,但实际上,很多人现实中并没有见过鸵鸟,更别说了解它遇险时的行为了。那么,你觉得遇到危险时鸵鸟真的会把头埋进沙堆吗?到底遇险时鸵鸟是不是真会把头埋进沙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遇到危险时鸵鸟真的会把头埋进沙堆吗

鸵鸟

不会啦。鸵鸟遇到危险时不会把头埋进沙堆里。鸵鸟受惊时会以极快的速度逃跑,如果逃不掉头会平贴在地面,身体蜷曲一团,用羽毛将自身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从而不被敌人发现。鸵鸟头贴近地面可更快听到远处的声音。

鸟类自从侏罗纪开始出现以来,到白垩纪已经作了广大的辐射适应,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水鸟及陆鸟,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进入新生代以后,由于陆上的恐龙绝灭,哺乳类尚未发展成大型动物以前,其生态地位多由鸟类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营穴鸟,为巨大而不能飞的食肉性鸟类,填补了食肉兽的真空状态;恐鸟是南美洲中新世的大型食肉鸟,不会飞行,也填补了当时南美洲缺乏食肉兽的空缺。

其实鸵鸟的祖先也是一种会飞的鸟类,那么它是怎么变成今天的模样的呢?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鸵鸟是一种原始的残存鸟类,它代表着在开阔草原和荒漠环境中动物逐渐向高大和善跑方向发展的一种进化方向。与此同时,飞行能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非洲鸵鸟的奔跑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它的足趾因适于奔跑而趋向减少,是世界上唯一只有两个脚趾的鸟类,而且外脚趾较小,内脚趾特别发达。它跳跃可腾空2.5m,一步可跨越8m,冲刺速度在每小时70km以上。同时粗壮的双腿还是非洲鸵鸟的主要防卫武器,甚至可以致狮、豹于死地。

鸵鸟

此外,还有几种不会飞的鸟类常被归为走禽类,在各岛屿或特殊地区,填补了缺乏哺乳类的空位,有名的例子包括在新西兰的恐鸟、澳洲的奔鸟和马达加斯加岛的象鸟,它们不幸都在人类出现后绝灭。不过还有一些较幸运的走禽,如非洲的鸵鸟、澳洲的鸸鹋和食火鸡、新西兰的几维鸟,以及南美洲的鶆,迄今仍幸存。

这些走禽的最大共同特征是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起;然而,在此飞行能力逐渐消失的演化过程中,飞行用的强健胸肌以及其附著的部位变得不再需要。不过,这些走禽是否都有相近的血缘关系,仍有待足够的化石证据来探求。

附带一提的是,渡渡鸟也是不会飞的陆鸟,但它不是走禽的近亲,而是鸠鸽类的一员,因此它没有像走禽类那种善跑的特性。

生活习性:

鸵鸟

鸵鸟是群居,日行性走禽类,适应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嗅听觉灵敏,善奔跑,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m,时速可达70km/h,能跳跃达3.5m。为了采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鸵鸟是相当有效率的采食者,这都要归功于它们开阔的步阀、长而灵活的颈子以及准确的啄食。鸵鸟啄食时,先将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形成一个食球后,再缓慢地经过颈部食道将其吞下。由于鸵鸟啄食时必须将头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击,故觅食时不时得抬起头来四处张望。

鸵鸟常结成5~50只一群生活,常与食草动物相伴。鸵鸟用强有力的腿(仅有两趾,主要的趾发达几乎成为蹄)逃避敌人,受惊时速度每小时可达65公里。来不及逃跑,它就干脆将潜望镜似的脖子平贴在地面,身体蜷曲一团,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加上薄雾的掩护,就很难被敌人发现啦。另外,鸵鸟将头和脖子贴近地面,还有两个作用,一是可听到远处的声音,有利于及早避开危险;二是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劳。

雄鸵鸟在繁殖季节会划分势力范围,当有其他雄性靠近时会利用翅膀将之驱离并大叫,它们的叫声宏亮而低沉。


鸵鸟真的会把头藏进沙子里吗

鸵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鸟,也是现存最大的鸟。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鸵鸟的内容,那么,下面就来好好讲讲,鸵鸟真的会把头藏进沙子里吗?鸵鸟真会把头埋进沙土里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鸵鸟真的会把头藏进沙子里吗

真的会把头藏进沙子里。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头埋到沙子里,它天真的以为这样危险就能过去,因为鸵鸟身体虽然大,但是头小脑子不发达。所以才会有这么可笑的举动。

鸵鸟的“埋头”之谜?

之所以有许多人认为鸵鸟遇到危险会把头埋在沙土里,与4个方面的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进食。鸵鸟虽然是杂食性鸟类,但其植物食物占比超过95%,但是在干旱的沙漠以及稀疏的草原上,植物性食物并不多,再加上植物性食物的能量较低,鸵鸟体型较大,所以它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觅食。根据科学家们的观察和统计发现,一只成年鸵鸟一天要重复啄食的动作2000-4000次,而鸵鸟长长的脖子在啄食时,势必会把头贴近地面,从远处看就像是把头埋在了沙土里一样。而且在如此高的频率下,我们就会发现,鸵鸟总是把头“埋在沙土里”,包括遇到危险时,所以才有了这个误解。但其实,这只是鸵鸟在进食。

第二:辅助消化。众所周知,鸟类没有牙齿,它们无法咀嚼食物,所以大多数的鸟类会进食一些小的沙子或者石子来辅助消化。鸵鸟也不例外,它们也会进食沙子或者石子进入胃中帮助磨碎食物,理论与鸡吃石子是一个道理。所以,如果是在没有食物的场景内,看到鸵鸟把嘴插在沙土里,其实它们是在进食沙子。

第三:隐蔽。由于鸵鸟所处的环境很少有遮挡物,此时就容易被食肉动物盯上,因此,在非觅食时,鸵鸟就喜欢躺在地上,把头也放到地面上,这样的好处就是鸵鸟羽毛的颜色容易与环境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保护色,不利于天敌的锁定。而这个行为在一些人的眼中成了“鸵鸟遇到危险把头埋起来,然后装死”。其实这是鸵鸟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第四:孵化所需。鸵鸟与其他的鸟类一样都是卵生动物,而且它们也需要自己孵化卵。通常在繁殖期,鸵鸟是雌雄轮流孵化卵的,白天孵化的工作通常交给雌性,晚上则交给雄性。但是在空旷的草原和沙漠中,各自高高的鸵鸟即使蹲下孵化卵也是极容易被发现的目标,因此,为了不让天敌发现,在孵化时,它们通常会把头放在地上,这样能够减少被天敌发现的风险。

其次,由于鸵鸟孵化卵的窝就是沙土,底下不像其他鸟类那样有软软的草,所以在孵化时,卵的受热不是很均匀,为了让卵受热均匀,成年的鸵鸟会间断地用喙给卵翻一个面,这样在我们看来就是把头埋在沙土里了。

鸵鸟简介

鸵鸟是非洲独有的一种鸟类,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类,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干旱的沙漠以及稀疏草原之上。成年的鸵鸟有着平均2.3米的身高以及130公斤左右的体重。由于其体型大而且不会飞,所以在非洲,它是许多食肉动物理想的猎物,比如狮子、花豹、猎豹等等。

为了躲避天敌,鸵鸟开始了腿部的演化,逐渐变得粗壮的腿骨以及发达的肌肉覆盖让鸵鸟有了极快的奔跑速度(最高可达70公里每小时左右),这个速度已经足够应付大多数大型食肉动物了(花豹的速度平均58公里每小时、狮子65公里每小时)。

鸵鸟属于群居动物,它们的社会结构与狮子相似,都是一只雄性多只雌性组成的,与狮子不同的是鸵鸟是没有领地意识的,它们过着“游牧”的生活。在食物的构成中,植物性食物占比最高,肉食(无脊椎动物以及小型的脊椎动物)占比较少。

虽然鸵鸟的翅膀已经高度退化,但是在繁殖期,雄性的翅膀可以用来求偶,而雌性的翅膀也可以给小鸵鸟遮蔽烈日。

因此,鸵鸟是一种不会飞、擅长奔跑的群居杂食性鸟类。


鸵鸟是哺乳动物吗

鸵鸟不是哺乳动物,它是鸟类中最大的一类。成鸟身高可达2.5米,雄鸵鸟体重可达150千克。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主要特点是龙骨突不发达,不能飞行,也是世界上现存鸟类中唯一的二趾鸟类,在它双脚的每个大脚趾上都长有长约7厘米的危险趾甲,后肢粗壮有力,适于奔走。

生活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树草原地带,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驯养。

婚配为一雄多雌,一般1只雄鸟配3-5只雌鸟。鸵鸟交配后约1周左右,雌鸟开始产卵。通常每隔一天或两天产1枚卵,直到巢内有12-16枚卵时,便开始了长时间的孵化工作,孵化是由雄鸵鸟和雌鸵鸟交替进行。雌鸵鸟一般是在白天孵卵,雄鸵鸟则是在夜间孵卵,因为在夜晚其艳丽的颜色不易被发现。当鸵鸟在巢中孵化时,经常沿地面伸展其颈部,这可能是一种伪装方法,用以迷惑其他敌兽。

筑巢于地面,所有的雌鸟将卵生在同一个巢穴中。每只雌鸟产卵10-12枚,每窝的卵数可以达到25-30枚。卵大,黄白色,大小为152×203毫米,卵重1300-2000克左右。白天雌鸟孵化,夜晚雄鸟承担。孵化期为40-42天。雏鸟为早成性。3岁性成熟,寿命为60年。


鸵鸟是不是鸟

鸵鸟是鸟。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成鸟身高可达2.5米,雄鸵鸟体重可达150千克。鸵鸟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灌丛等地带,食性很杂,但以植物的茎、叶、果实等为主,特别是开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芦科植物和野生无花果。

鸵鸟体长约为183-300厘米,身高240-280厘米,体重130-150千克,雌鸟稍小。长相很奇特,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

成年雄鸟羽毛为明显黑白色,翅羽及尾羽为纯白色,颈部稀疏的细羽中裸露出蓝灰色或桃红色皮肤,大多数公鸟在颈部裸毛下缘还有一圈白毛,上嘴壳及双腿前缘及两趾背部鳞片会呈现桃红色。

非洲鸵鸟因为有发达的气囊和良好的循环系统来调节体温,所以能够适应干旱的气候,具有异常的耐热性,即使气温高达56℃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寻觅食物,也可以几个月不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