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别称

2021/6/7 10:36:29
万年历日历:别称知识
别称知识
六弦琴是什么乐器的别称

乐器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如六弦琴、马头琴、竖琴、革胡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碰铃、缸鼓、铜鼓等等。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六弦琴是什么乐器的别称?六弦琴是哪种乐器的别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六弦琴是什么乐器的别称

是吉他的别称。六弦琴有六根弦,用指拨弹。十九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后传入我国。曾译作“六弦琵琶”。亦称“吉他”。扎木年,是藏族弹弦乐器,藏语意为声音悦耳的琴,俗称藏族六弦琴,深受藏族人民喜爱,是歌舞常用的伴奏乐器。现代一般将吉他称为六弦琴。

吉他(英语:Guitar),又译六弦琴,属于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条弦,形状与提琴相似。吉他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蓝调、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视为主要乐器。而在古典音乐的领域里,吉他常以独奏或二重奏的型式演出;当然,在室内乐和管弦乐中,吉他亦扮演着相当程度的陪衬角色。

吉他被用于多种音乐风格,它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蓝调、民歌、弗拉门戈中常被视为主要乐器。吉他亦有被于用古典音乐,有大量的独奏曲,室内乐和管弦乐中偶有使用。它通常有六弦,但亦有四弦、八弦、十弦和十二弦。吉他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历史悠久、以木制共鸣箱扩音的木吉他,二是二十世纪被发明、以电扩音器扩音的电吉他。原声吉他有四种:平面吉他(在中国也叫民谣吉他),拱面吉他(又名爵士吉他),古典吉他和弗拉门戈吉他。木吉他通常被用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及流行音乐。电吉他则通常被用于摇滚音乐、蓝调及流行音乐。电吉他的发明对西方流行文化及音乐有重要影响。

六弦琴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西藏还是汪洋大海,波浪有规律地此起彼伏,涛声有节奏地传向远方,动人的韵律在天神耳边萦绕,令他心花怒放、为之倾倒。有一天,从大海中走出来一位手持扎木年的妙音天女,她一边弹着手中的扎木年,一边尽情歌舞。妙音天女之父是天神,母亲是大海,她不仅爱好诗词文学,对音乐艺术也有较高造诣,藏族人民十分喜爱她,故此,扎木年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但究其起源,众说不一。有学者认为它是古代由印度传入西藏的;也有人认为是唐代从内地传入藏区的。而为数较多的西藏学者根据藏文古文献记载认为:扎木年源于西藏本土,是藏族人民自己创造的乡土乐器。我国着名民族音乐家田联韬先生曾多次前往藏区考察,他也确认扎木年是藏族人民自己创造的乐器。在藏族地区众多古老的佛教寺院门前都有四大天王塑像,其中一位手中所持的乐器就是扎木年。

传统的扎木年,多用整块桑、红木、核桃木或檀香木挖制而成,长1米,琴箱似切开的半个葫芦,上部呈菱形,下部为椭圆形腹腔,其中蒙以山羊皮或獐子皮,在菱形面板上开有一个弯月形音孔,腹腔琴背与皮膜间置有一个松木音柱,琴背表面刻有7条竖向凸纹。琴头刻有龙头雕饰,民间又称其为龙头琴,弦槽两侧各置3轴。琴杆细长而中空,正面粘以按弦指板、无品、张6条羊肠弦或线弦。扎木年一直保持着古朴的造型,有的琴身由上下两截相接而成,民间风趣地称上截为母、下截为父。

演奏时,大多席地或坐在椅子上,琴箱斜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片弹奏。

扎木年的应用范围广泛,除用于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外,牧民还经常用来弹唱自娱,有些地方还用于宗教仪式活动。改良的扎木年还用于独奏,较着名的独奏曲目有《阿妈勒火》、《达娃雄奴》和《耶几长木》等。

“鸟儿不能没有翅膀,藏族人民不能没有歌舞。”在西藏等藏族地区,每逢年节、喜庆、丰收或集会,藏族人民都爱用欢歌曼舞来抒发心中的喜悦之情。他们弹起扎木年,跳起欢快的踢踏舞,歌颂党的好领导,赞美幸福的新生活。扎木年的琴声、人们的歌声和欢笑声,汇成一首欢乐的交响曲。


端午节又称什么节(全部)

端午节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节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悬艾草、纪念屈原等等。这样丰富的节日文化,也体现在了端午节的别称中,那么你知道的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送上端午节又称什么节(全部)介绍。

端午节又称什么节(全部)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等。

粽子节:自古以来,吃货从来不会缺席,提到端午就想到粽子,因此也就有了这个直截了当的名字咯。

端阳节:午为“阳辰”,午月中的第一个午日,这一天时为仲夏,也是登高踏青的好天气,因此也有“端阳节”之称。

龙舟节:端午节也是上古时代,先人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祭祀龙神的节日,来源于部族的图腾祭祀。

正阳节:端午节从中国传入到越南以后,在越南,五月初五就称为“正阳节”。

屈原日:端午也是纪年屈原在这一天投江的日子,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因此也有屈原日之称。

解粽节:这源自于端午的小游戏,端午食粽,粽叶长短各不相同,解下粽叶长者为胜,因此有“解粽节”之称。

夏节、五月节:这个名称就与端午的时节密切相关了,五月五日为仲夏之日,过后气温上升,因此得名。

重午节:古时以天干地支为纪年,端午节最初为干支历的五月五日,第五月即为“午”,双午为之“重”,因此端午节也称“重午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五月五日,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挂上艾叶,驱除蚊虫,洗礼身心,古代因蚊虫而感染疟疾的几率非常高,而且难以医治,古人相信这样可以驱除疾病,安全度过夏季。因此端午也称端礼。

五黄节:古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还有食五黄的传统,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黄酒。因端午一天,阳气至盛,天气闷热,气血不畅,因此食五黄调顺理气,健脾润肺,让心脉畅通。

龙日节:龙日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称呼,与龙舟有关,最开始端午节是源于吴越部族纪念龙神的日子,龙是吴越的部族图腾,而仲夏五月五日,既是苍龙飞天的时节,苍龙主火,次日阳气鼎盛,因此也被称为龙日节。

沐兰节:端午时为仲夏,也是热病高发的一个季节,而端午也是一味中草药,沐浴可去湿除热驱邪

,民间有用端午草沐浴的风俗,因此端午又称“浴兰节”。

菖蒲节: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民间风俗,菖蒲被认为有驱邪镇宅的作用,古时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挂上菖蒲,以求福泽平安。

躲午节:古时少数地区,认为五月为不祥之月,因此在端午这一天,父母都会把家中孩童送至远方亲戚躲避灾厄,因此称“躲午”。

地腊节:道教学术中,一年分为五腊,五月五日即地蜡,《赤松子章历》“五月初五名地腊,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在道教学说里,腊日属良辰吉日,适合祭祀先祖,以求去福报平安。

当五汛:当五汛这个别称,是从古代沿海城市流传下来的,在现代上海地区,还保留着这个对端午的别称,五月当午,潮汐高涨,因此这个名字也保留至今。

女儿节:“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往日出嫁的女子在这一天都会纷纷回娘家探亲,因此端午节也称“女儿节”

天医节:古人以天医节祭奠黄帝、岐伯,相传黄帝询问岐伯,因此有了医术,中医也有“岐黄之术”的别称,这一天,民间会用露水和朱砂混合,点于孩童的额上或腹部,用以驱邪祈福之意,后来到端午也有这样的习俗,这个名字也因此成为端午的别称。

天中节:《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而端午传到日本,也被成为“男儿节”,因此天中阳气旺盛,因此得名。


七夕节别称什么节

导语:七夕节除了是我国传统情人节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叫法,不同的叫法,都有其由来和寓意。那么,你知道七夕节别称什么节吗?七夕节的其他叫法和它的习俗有有一定关系,因为人们对习俗的重视,便以该习俗为名。具体七夕又叫什么名字呢?一起来了解。

七夕节别称什么节

七夕节

七夕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具体如下:

七夕: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称“夕”),故称为“七夕”。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乞巧节:得名于“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靓女们专属节日。女孩子们在这个晚上,除了向织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过去,婚姻是决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痴情女子会在七夕当晚,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道德腊: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中国情人节: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风俗活动:

七夕习俗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七夕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面糖蜜。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拜魁星

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大家都知道,一年是分为12个月,日历分为阳历和农历,其中农历是我国特有的日历。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叫什么?农历12个月份的常见别称是什么?今天就来给大家强行分析一波,希望大家看完就懂了。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1、一月

一月: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正月:正阳之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2、二月

二月: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3、三月

三月: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4、四月

四月: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余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5、五月

五月: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五月:五月榴花红似火,又称榴月。

6、六月

六月: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六月:六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7、七月

七月: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七月:七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8、八月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9、九月

九月: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杪秋:暮秋。

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10、十月

十月: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11、十一月

十一月: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12、十二月

十二月: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荷月是几月

荷月是六月,也叫季夏。六月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在古代人看来是比较有意义的,所以赋予农历六月份荷月的美称。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

炎热的夏天,很多植物在太阳的照射下奄奄一息没有任何精气神,但是荷花依旧傲然挺立,让人在炎炎夏日感觉到了特别的美丽感觉。荷花还有着特别的性质,那就是荷叶不湿和自洁,主要是因为特别的结构造成的。

荷月还是汉川风味独特的地方传统食品,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汉川县志》第十二卷的图画上记述:白饼子(即汉川荷月)酥软香甜,相传汉川尹令为奉敬朝廷,选用最上等的原料,加上陈皮制作而成。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一月:正月、端月、元春、孟春;二月:杏月、仲春;三月:桃月、季春;四月:梅月、阴月、孟夏;五月:榴月、毒月、仲夏;六月:荷月、季夏;七月:兰月、巧月、孟秋;八月:桂月、仲秋;九月:菊月、阳月、季秋;十月:良月、孟冬;十一月:冬月、仲冬;十二月:腊月、季冬。


小雪节气的别称和雅称是什么

导语:24节气中,有不少节气都有别的叫法或雅称,例如接下里我们要迎来的小雪节气。作为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时节天气已经比较寒冷了,北方多地甚至已经出现雨雪天气。而因为冬季景象比较明显,所以别称也和冬天有关。那么,小雪节气的别称和雅称是什么呢?到底小雪节气又叫什么?一起来了解。

小雪节气的别称和雅称是什么

小雪节气

十月中。小雪节气时间通常在公历11月22-23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个节气,又名“十月中”。小雪节气,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候初寒,降水量也开始增加。农事方面,东北土地开始上冻。如果在“小雪”节气下雪,则有利于农作物越冬,预示着明年是个好收成。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24节气雅称分别为:

1、立春——正月节;

2、雨水——正月中;

3、惊蛰——二月节;

4、春分——二月中;

5、清明——三月节;

6、谷雨——三月中;

7、立夏——四月节;

8、小满——四月中;

9、芒种——五月节;

10、夏至——五月中;

24节气

11、小暑——六月节;

12、大暑——六月中;

13、立秋——七月节;

14、处暑——七月中;

15、白露——八月节;

16、秋分——八月中;

17、寒露——九月节;

18、霜降——九月中;

19、立冬——十月节;

20、小雪——十月中;

21、大雪——十一月节;

22、冬至——十一月中;

23、小寒——十二月节;

24、大寒——十二月中。

小雪十月中相关古诗:

小雪节气

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的意思是:十月中旬,雨水将要滴落却被寒气侵入,因此凝固变成雪降落。

出处: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原文: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译文:十月中旬,雨水将要滴落却被寒气侵入,因此凝固变成雪降落,但降雪量还不大,故为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0节气,表示开始降雪,雪量小,地面上无积雪。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

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 虹藏不见;二候 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 闭塞而成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