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十一时四十五分。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这种午正三刻并非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初三刻,即现在的十一时四十五分。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时三刻(正午三刻)约当日12点45分。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在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认为杀人不吉利,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在《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一节中有一段元春回到贾家之后,掌事太监说,“时已丑时三刻,请驾回銮”。那么丑时三刻到底是几点呢?来一起看看吧!
丑时三刻是几点
“丑时三刻”是指“早上一点起到三半”这段时间。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一刻是十五分钟,所以“丑时三刻”大约是凌晨一点四十五分左右。
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
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占两个小时,每一刻是十五分钟丑时三刻就是丑时再加三刻,也就是1:45了。
午时三刻是指如今的中午11点45分左右。古时候有“午时三刻斩首”之说,古人认为午时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古人将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一天又划分为100刻,并用滴漏桶上的刻痕表示,当桶里的水滴满即为一天。换算过来,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一刻约合14分24秒。午时是从中午11点开始算起,以一日一百刻来计算的话可知,午时三刻是中午11点45分左右。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