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他是山水田园派的诗人,诗歌造诣很高,最著名的有《过故人庄》和《春晓》。那么,大家知道孟浩然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吗?一起来看看吧!
孟浩然是唐代的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隐居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孟浩然的结局也是令人惋惜,唐开元28年,孟浩然身上生了毒疮,本来快痊愈了,但因和王昌龄相见甚欢,毫无节制的纵情饮酒而病发离世。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导语:古代很多诗人写下的诗句其实富含蕴意,并非表面看的那么简单。其中,有一句诗是“恨不相逢未嫁时”,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一些婚后遇到真爱无奈的男女。但实际上,该诗句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其实是用来拒绝一些事情的。那么,恨不相逢未嫁时是诗人拒绝什么的呢?你知道恨不相逢未嫁时上一句是什么吗?一起来了解。
恨不相逢未嫁时是诗人拒绝什么的
恨不相逢未嫁时含义
拒绝他人拉拢。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态度,语言上极富民歌风味,对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为唐诗中的佳作。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因此不为所动。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恨不相逢未嫁时
全诗: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简介:
(约公元766—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官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早年生活贫苦,后来官职也较低微。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代宗、德宗时期,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拚命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张籍由于社会地位较低,有机会接触中下层社会生活,对实现有较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他的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勇于暴露现实,给予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以极其有力的推动。除乐府诗外,他的五言古诗也不乏感深意远之作;近体不事雕饰,轻快自然。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名家点评:
恨不相逢未嫁时古诗句
《容斋五笔》:张籍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书币辟之,籍却而不纳,而作《节妇吟》一章寄之……。陈无己为颍州教授,东坡领郡,而陈赋《薄命妾》篇,言为曾南丰作,其首章云:“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起舞为上寿,相送南阳阡。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全用籍意。
《唐诗品汇》:刘云:好自好,但亦不宜“系”。
《四友斋丛说》:张籍怯于乐府;如《节妇吟》等篇,真擅场之作。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前四句似乐府,结句情深,却非盛唐口吻。
《唐诗归》:钟云:节义肝肠,以情款语出之。妙!妙!
《唐诗解》:系珠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贵显而不可皆是以却之。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夫女以珠诱而动心,士以币征而折节,司业之识浅矣哉!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平衷婉辞,既坚己操,复不激人之怒,即云长事刘,有死不变,犹志在报效曹公之意。
《唐诗快》:双珠系而复还,不难于系,而难于还。系者知己之感,还者从一之义也。此诗为文昌却聘之作,乃假托节妇言之。徙令千载之下,增才人无限悲感。
《诗辩坻》:张籍《节妇吟》,亦浅亦隽。
导语:古代很多诗人写下的诗句其实富含蕴意,并非表面看的那么简单。其中,有一句诗是“恨不相逢未嫁时”,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一些婚后遇到真爱无奈的男女。但实际上,该诗句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其实是用来拒绝一些事情的。那么,恨不相逢未嫁时是诗人拒绝什么的呢?你知道恨不相逢未嫁时上一句是什么吗?一起来了解。
恨不相逢未嫁时是诗人拒绝什么的
恨不相逢未嫁时含义
拒绝他人拉拢。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态度,语言上极富民歌风味,对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为唐诗中的佳作。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因此不为所动。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恨不相逢未嫁时
全诗: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简介:
(约公元766—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官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早年生活贫苦,后来官职也较低微。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代宗、德宗时期,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拚命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张籍由于社会地位较低,有机会接触中下层社会生活,对实现有较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他的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勇于暴露现实,给予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以极其有力的推动。除乐府诗外,他的五言古诗也不乏感深意远之作;近体不事雕饰,轻快自然。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名家点评:
恨不相逢未嫁时古诗句
《容斋五笔》:张籍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书币辟之,籍却而不纳,而作《节妇吟》一章寄之……。陈无己为颍州教授,东坡领郡,而陈赋《薄命妾》篇,言为曾南丰作,其首章云:“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起舞为上寿,相送南阳阡。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全用籍意。
《唐诗品汇》:刘云:好自好,但亦不宜“系”。
《四友斋丛说》:张籍怯于乐府;如《节妇吟》等篇,真擅场之作。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前四句似乐府,结句情深,却非盛唐口吻。
《唐诗归》:钟云:节义肝肠,以情款语出之。妙!妙!
《唐诗解》:系珠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贵显而不可皆是以却之。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夫女以珠诱而动心,士以币征而折节,司业之识浅矣哉!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平衷婉辞,既坚己操,复不激人之怒,即云长事刘,有死不变,犹志在报效曹公之意。
《唐诗快》:双珠系而复还,不难于系,而难于还。系者知己之感,还者从一之义也。此诗为文昌却聘之作,乃假托节妇言之。徙令千载之下,增才人无限悲感。
《诗辩坻》:张籍《节妇吟》,亦浅亦隽。
诗囚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只因为孟郊的诗大多写的都是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后便了有“诗囚”这个称号。唐天宝十年(751年),孟郊出生在湖州武康,其祖先世居洛阳,孟郊年少的时候隐居在嵩山。曾经两次考进士都没有中,直到四十六岁的时候才中榜,曾任溧阳县尉。
孟郊做官后,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的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编刊,黄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见。
孟郊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
香山居士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从小就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写字写得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就白了头发。他在三十四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开始了仕途。而此时的大唐已经开始慢慢衰败,面对此种情形,白居易痛心疾首,先后在很多不同的地区做官。
后来受到同僚的排挤,被贬到江州、苏州、杭州等地做官。晚年时期白居易一直任的虚职,极其无聊也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导语:其实,很多古代诗人常常会把古诗用到生活中,例如,唐代诗人张籍就用一句诗句来拒绝了一些事情。这句诗就是“恨不相逢未嫁时”。那么,你知道恨不相逢未嫁时其实是诗人为了拒绝什么所写的吗?具体恨不相逢未嫁时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了解。
恨不相逢未嫁时其实是诗人为了拒绝什么所写
恨不相逢未嫁时
拒绝他人拉拢。唐代诗人张籍被后人称为是“流氓诗人”,他的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即巧妙地躲过了别人的盘问,也很好的周全了旁人的颜面,可以说是拒绝别人的经典案例了。
恨不相逢未嫁时是什么意思?
恨不相逢未嫁时意思是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原诗: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籍(唐代)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
恨不相逢未嫁时含义
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赏析:
恨不相逢未嫁时赏析
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