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洪涝灾害

2021/9/26 13:11:23
万年历日历:洪涝灾害知识
洪涝灾害知识
名词解释

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大家要随时提高警惕,及时收看有关部门发布的的预报,密切关注所在地的雨情与水情变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下,什么是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什么意思?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什么是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但是,洪涝仍具有可防御性。人类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各种努力,可以尽可能地缩小灾害的影响。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中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社会经济条件

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洪涝灾害自救逃生四步走

在不具备统一组织转移的条件时,如何成功自救逃生是至关重要的。广大市民可以将以下四个步骤牢牢记住:

第一步:冷静迅速转移。保持头脑清醒,向高地或楼房高层等地势高的地方迅速转移暂避 ( 遇到山洪时,向两侧快速躲避 ) ,切勿贪恋财物。

第二步:积极寻求救助。尽快拨打紧急求助电话 ( 110 或 119 ) ,告知所处位置和情况;如无通信条件,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求助信号。

第三步:警惕周边风险。如发现暂避处已十分危险,随时可能坍塌时,要迅速找到可漂浮物 ( 木板、泡沫等 ) 伺机逃生,切勿游泳逃生。

第四步:抓牢救命 稻草 。如身边无可漂浮物,并已被卷入洪水,应尽可能抓住大树等固定物,寻找机会逃生。

洪涝灾害的等级划分

特大灾、大灾、中灾等级划分标准

(一)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特大灾。

1、在县级行政区域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指减产八成以上,下同):占播种面积的30% ;

2、在县级行政区域倒塌房屋间数占房屋总数的1% 以上,损坏房屋间数占房屋总间数的2% 以上;

3、灾害死亡100人以上;

4、灾区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

(二)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大灾。

1、在县级行政区域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0% ;

2、在县级行政区域倒塌房屋间数占房屋总数的0.3% 以上,损坏房屋间数占房屋总间数的1.5% 以上;

3、灾害死亡30人以上;

4、灾区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

(三)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中灾。

1、在县级行政区域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1% ;

2、在县级行政区域倒塌房屋间数占房屋总数的0.3% 以上,损坏房屋间数占房屋总间数的1% 以上;

3、灾害死亡10人以上;

4、灾区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洪涝灾害损失的主要部分已经转移到城市,洪涝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朋友想了解下: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是什么?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哪些?接下去小编带大家见识下吧,欢迎大家阅读。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

灾害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等。

2、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洪水灾害的威胁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洪灾形成的原因

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但是“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不信,去看美国大片),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以成因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暴雨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又简称雨洪。

2、山洪:是强降雨后,山区溪沟中发生暴涨、暴落的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雨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常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灾害。

3、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4、冰凌洪水:常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中。由于河道中的某一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回升时,低纬度河段上游先解冻,而高纬度仍在封冻,上游来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造成洪水泛滥;另外,河流封冻时也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是大坝或水库突然决堤、溃塌而造成的洪水。

除此以外,涝灾又有内涝和“关门涝”之分。内涝是指超强度的降水来不及从河道中排出,形成积涝。

洪涝分布情况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中国洪涝分布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每年2月中旬前后,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水位最低之际。长江委水文局总工程师程海云介绍,三峡工程自2月初加大了下泄流量,在入库流量仅3000多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持续保持了4000多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连日来,三峡水库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15亿立方米。加上2月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流域降雨的逐步增多,使长江中下游因枯水造成的多种不利影响提前得到缓解。


长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段

大家都知道,洪水肆虐的时候,这会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长江发生过洪涝灾害,那么,大家清楚长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段是什么?长江洪水灾害最厉害的河段是哪里?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长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段

长江最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河段是荆江河段,该河段河道特别弯曲,荆江河段从湖北省的枝城到湖南省的城陵矶,湖北省和湖南省多洪涝灾害。长江的荆江河段总长度约为360千米,荆江河段的长江河床也高于两岸陆地,也形成了“头顶一江水”的地上河。

河流属于地表径流的范畴,是指地表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一般来说河流的河床海拔总是低于河流两岸的陆地。不过,有一些河流的情况十分特殊,这些河流的河床高出河流两岸的地面,我们称之为“地上河”,也可以叫作“悬河”。

1949年5月,武汉刚刚解放,一场特大洪灾就不期而至。抗洪抢险成为了解放军眼下的当务之急。轰轰烈烈的治洪工程也就此拉开帷幕,历史上称为“荆江分洪工程”。

1499年到1949年的450年间,在长江中游,从湖北宜昌市枝城到湖南岳阳市城陵矶的荆江河段溃口达186次。

1788年,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洪水冲进荆州城,水深有7、8米。

1931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造成超过14万人死亡,洪水足足三个月才完全退去,长江洪水也被称为“20世纪最具毁灭性的水灾”。

在“九曲回肠”的荆江(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矶,全长约360公里,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也有一截悬河,尤其是藕池口至城陵矶这一段,叫下荆江,典型的蜿蜒性河道,全场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

荆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北岸是江汉平原,地势都很低,特别是北岸的江汉平原。目前的下荆江,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北岸的江汉平原靠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保卫。

为什么长江荆江段会形成“地上河”?

荆江悬河的形成与其他地上河一样,还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长江出三峡带来大量泥沙,遇到地势低平又“九曲回肠”的下荆江,流速减缓,泥沙容易沉积,河床不断抬升,时常决堤改道;另一面,人类为了减少威胁,对河道进行束缚,防止其决堤改道,就会加固两侧的大堤,从而出现河床不断抬高,两侧河堤也不断加固抬高的情况。

荆江悬河的形成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长江出四川盆地一路东向大海,挟水势与水量,一路下切,冲涮出一道天堑,彻底放干了云梦泽的血液(不是淤平的,而是放干的);

二是荆江北面的江汉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只有27米;

三是荆江段江底低于平地,江面汛期会高于平地,而不是像黄河下游那种河底都高于平底的地上河(因此,好多湖北人不承认荆江悬河的存在);

四是荆江尤其是下荆江“九曲回肠”,两侧牛轭湖较多,而且人类干预严重(还是怕决口和频繁改道)。

荆江悬河有哪些危害?

荆江悬河历来是洪水决堤风险最大的河段,今天,三峡大坝修建以后,有效约束了洪水,荆江决堤的危险性大大降低。

但另一个问题却随之产生,长江是我国的一条黄金航道,却在荆江形成了瓶颈,常年通航能力是3000吨级,即使有效挖深,也只能达到5000吨级,万吨级船舶只能在汛期才能上行至重庆。

作为悬河的荆江,肯定不能无限挖深,这会危害大坝的安全,再者,荆江河段九曲十八湾,还处于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更何况,荆江地段地势平缓,泥沙容易淤积,挖深了很快就会填平,根本不划算。


中国哪里最容易发洪水

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气候条件多变,每年引发的山洪灾害是越来越多了。中国有些地区是容易引发洪水的,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哪里最容易发洪水?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是哪儿?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解答,还不了解详情的小伙伴快来见识下吧!

中国哪里最容易发洪水

中国最容易发洪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海口、南宁、广州、南昌、武汉、长沙、杭州、南京、北京、石家庄、长春、沈阳等地都较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中国是一个水灾频发国家,每年因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研究区域水灾的风险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区域水灾形成过程的包括水灾风险因子、水灾风险空间、水灾风险承受体。

我国洪涝灾害多发频发 地域分布呈东多西少特点

据世界气象组织官网消息,在过去的50年里,共报告了11000多次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的灾害,造成200多万人死亡和3.6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每天有115人死亡、经济损失为2.02亿美元。其中,热带气旋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其次是洪水。

我国也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之一,大约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上都可能发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水利部和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年均因洪涝灾害死亡或失踪人口达2020人,总计逾6万人死亡,年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4亿元,总计约4.81万亿元。

受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以及人为活动等相关影响,我国洪涝灾害总体呈现出夏多冬少、东多西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等分布特点。

根据全国洪涝灾害地域分布图来看,我国洪涝灾害的高发区集中在广西东南部、广东沿海、海南、浙江沿海以及浙赣皖交界处、辽宁、四川的局部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达50% 以上;华南大部、江南大部及湖北东部和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南部、辽宁东部等地洪涝发生频率达30%~50%;华北黄淮、长江三角洲、西南地区东部一带发生频率为10%~30%;西北大部及西藏、内蒙古等地洪涝发生频率低,在10%以下。

洪水灾难影响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水往往分布在人口稠密、农业垦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温带、亚热带。中国、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美国、日本、印度和欧洲的洪水灾害也较严重。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水灾频发且影响范围较广泛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35% 的耕地、40% 的人口和70% 的工农业生产经常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胁,并且因洪水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居各种灾害之首。

根据史料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当中,全国各地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1092次,平均约每两年发生1次。1954年是1949年以来长江全流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全国受灾农作物面积达24亿亩,约33万人死亡。

如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受灾面积334亿亩,受灾18亿人(次),死亡4150人。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水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洪水灾害易发生在下半年,我国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4—9月。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洪水灾害与降水时空分布及地形有关。世界上洪水灾害较重的地区多在大河两岸及沿海地区。对于我国来说,洪涝一般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和山地少。洪水灾害同气候变化一样,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由各种长短周期组成,使洪水灾害循环往复发生。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洪涝灾害损失的主要部分已经转移到城市,洪涝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朋友想了解下: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是什么?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哪些?接下去小编带大家见识下吧,欢迎大家阅读。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

灾害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等。

2、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洪水灾害的威胁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洪灾形成的原因

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但是“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不信,去看美国大片),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以成因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暴雨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又简称雨洪。

2、山洪:是强降雨后,山区溪沟中发生暴涨、暴落的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雨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常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灾害。

3、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4、冰凌洪水:常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中。由于河道中的某一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回升时,低纬度河段上游先解冻,而高纬度仍在封冻,上游来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造成洪水泛滥;另外,河流封冻时也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是大坝或水库突然决堤、溃塌而造成的洪水。

除此以外,涝灾又有内涝和“关门涝”之分。内涝是指超强度的降水来不及从河道中排出,形成积涝。

洪涝分布情况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中国洪涝分布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每年2月中旬前后,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水位最低之际。长江委水文局总工程师程海云介绍,三峡工程自2月初加大了下泄流量,在入库流量仅3000多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持续保持了4000多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连日来,三峡水库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15亿立方米。加上2月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流域降雨的逐步增多,使长江中下游因枯水造成的多种不利影响提前得到缓解。


洪涝灾害怎样自救

无论是哪一种自然灾害,都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损失,同时还会威胁广大民众的生命安全。洪涝灾害如何自救?洪涝灾害应该怎么自救?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洪涝灾害如何自救

1、如时间充裕,应该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当来不及转移时,应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高的地方暂时避险,等待援救。

2、在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体积大的容器,如油桶、储水桶、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足球、篮球、树木、桌椅板凳、箱柜等质地好的木质家具等作为临时救生品,做水上转移。

3、地势低洼的住宅区、商业区可用沙袋、草包、档板等堵在门口等进水处,做好围堵的措施,一旦房屋进水,立即切断电源及气源。

落水自救措施

1、万一掉进水里,不要慌张,尽量让身体漂浮在水面,头部浮出水面,大声呼救。

2、踩水助游,抓住身边漂浮的任何物体。

3、如不会游泳,面朝上,头向后仰,双脚交替向下踩水,手掌拍击水面,让嘴露出水面,呼出气后立刻使劲吸气。

4、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5、当车内进水,车门打不开时,不要砸前挡风玻璃,应该击打车窗玻璃四角,因为前挡风玻璃夹胶,即便打碎,也有一层胶把碎玻璃粘贴在一起,不易逃生。如果车窗打不碎,就静静等待车子进水。当车内的水深度接近头部时,深吸一口气,推开车门。因为,当车内外水压接近时,车门容易被打开。

洪水过后要注意哪些事项?

1、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以及经漂白粉等处理过的水。

装水器具必须保持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后再消毒;饮用水消毒剂(漂精片、消毒泡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存放(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

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如被污染,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路,水龙头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2、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畜禽。

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畜禽、水产品;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到无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3、注意环境卫生,不随意丢垃圾。

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必要时对房间隔壁和地面进行消毒;整修厕所,清刷卫生间,修补禽畜圈。垃圾要摆放在指定区域,不能随意丢弃。

4、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手中,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预防皮肤溃烂和皮肤病。

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应随身用毛巾等擦汗,在皮肤皱褶部位扑些痱子粉。下水劳动时,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擦干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下水。要设法穿长筒靴。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

5、做好防蝇防鼠灭蚊工作,预防肠道和虫媒传染病。

居民可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罐、苍蝇拍等家庭灭蚊蝇措施;抗洪值守人员应配备防蚊帽、穿长袖衣裤,裸露部位可喷涂驱避剂。

应使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杀鼠剂灭鼠;灭鼠后及时搜寻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烧;水灾鼠类死亡或迁徙时,体表寄生虫会脱离或逃逸,灭鼠时,应在居民安置点喷洒杀虫剂,消灭离开鼠体的游离蚤等寄生虫,做好鼠虫并灭。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异常增多时需及时报告当地政府部门。

6、勤洗手,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灾区居民不应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个人的毛巾与脸盆应单用。如果不得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后使用肥皂将脸盆洗净,并常用消毒剂浸泡消毒。

7、如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要尽快就医,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

特别是发热、腹泻病人,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其次是遵照医嘱,配合传染病隔离,注意药物使用方法。

8、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尽量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办法。接触疫水前,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油膏。在防范高温中暑的前提下,可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接触疫水后应主动去血防部门检查,发现感染应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