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歇后语

2021/9/26 13:11:18
万年历日历:歇后语知识
歇后语知识
亡羊补牢歇后语的下一句是什么

亡羊补牢歇后语的下一句是:未为晚也、为时未晚、犹未为晚。“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到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后再去补救,就可以避免之后继续受损失。

亡羊补牢的故事

楚顷襄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他一直沉迷于享乐,大臣庄辛因此十分忧虑,便前去劝谏说:“大王,您经常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他们在一起,他们都是一些贪图享乐的人。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国政,恐怕楚国就要亡国了。”

楚顷襄王听了不以为意地说:“我看你是老糊涂了吧!现在天下太平,楚国怎么会亡国呢?”庄辛说:“我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后果,才敢这样说的。如果大王继续宠幸这四个人,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如果大王不信,请让我先到赵国避一段时间,看看事情会如何发展。”楚顷襄王同意了。

庄辛在赵国只待了五个月,秦国就发兵攻打楚国,一举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连忙逃走,流亡到了城阳。这时他才想起庄辛的话,心里十分后悔,赶紧派人去赵国把庄辛请了回来,说:“我当初不应该不听先生的话,现在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我该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我听说,就算见到兔子来了才放猎狗去追,羊丢失了才去修补羊圈,也还来得及。现在大王还有方圆数百里的土地,只要大王有心振作,一定可以恢复楚国的。”楚庄王听后,立即封庄辛为阳陵君,并在他的辅佐下重振国力,终于收复失地,渡过了这次危机。

亡羊补牢造句

1、他们单位昨天发生失盗后,领导立即亡羊补牢,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2、桌子虽然被虫咬了,但只要及时补,就能做到亡羊补牢。

3、虽然你以前做错了事情,但只要你亡羊补牢,就为时不晚。

4、这次是小测验,没考好没关系,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5、学习中出现问题我们要及时补救,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蝙蝠身上插鸡毛歇后语

蝙蝠身上插鸡毛——你算什么鸟。解释:表示对别人的讽刺,形容瞧不起别人的态度。这句歇后语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主要是两部分组成,分为前部分和后部分。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刘姥姥进大观园歇后语

1、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2、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3、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4、刘姥姥进大观园——长长见识;5、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6、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得出神;7、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既可用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也可以用作是自谦或者自嘲。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

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个老太太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那你知道歇后语的由来吗?下面就来看看歇后语的来历吧!

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但是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草船借箭歇后语

在学校期间,我们一定学过《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草船借箭》出自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小故事,那么大家知道《草船借箭》歇后语吗?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匹配

诸葛亮草船借箭——实妄(十万)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狗咬吕洞宾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同时也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歇后语有很多,如“阿斗的江山——白送”“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阿二吹笙——滥竽充数”等。那么,“狗咬吕洞宾”的后半句是什么呢?

狗咬吕洞宾的歇后语

“狗咬吕洞宾”的歇后语是“不识好人心”或“不识好歹”。“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用来骂人不识好歹。这个歇后语出自《八仙得道传》第84回:“只听洞宾啊呀一声,向后便倒。这便是俗语传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一幕故事儿。”

典故一:

二郎神的哮天犬私自下凡祸害人间,刚开始修道的吕洞宾奉命拿法宝“布画”去收降。哮天犬被收入法宝“布画”后,吕洞宾担心哮天犬困于其中被化成灰,心生慈悯,擅自放哮天犬出来,结果反被不知好歹的哮天犬趁机咬了一口。

典故二:

吕洞宾成仙后,一次路过河边,见一男人淹死在河里,他将死尸捞上来,并且杀了路边的一条狗,挖它的心脏救活男人。没想到男人一醒来,破口大骂:“我本想死,为何要救我?”吕洞宾又用泥土捏了个心脏,填在狗的胸膛中,救活了狗,然后被活过来的狗追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