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作家、19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勒鲁普去世
吉勒鲁普
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Karl Adolph Gjellerup,1857-1919)丹麦作家。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3岁丧父,过继给他母亲的堂史,继父是新教牧师兼诗人和学者,他的渊博知识对小吉勒普的心智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吉勒鲁普初中毕业后,研读神学,但不久开始转移了信仰,接受勃兰兑斯的文学理论,尊这位天才的文学评论家为“我们的圣灵骑士”。
吉勒鲁普以《一个观念论者》(1878)开始写作生涯。书中写一个博学的青年反抗神话和建制化的宗教,主张人的精神属于宇宙,灵魂属于理念。1882年,吉勒鲁普出版了小说佳作《杀顿的学徒》,这是一本具有强烈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此后他的创作进入旺盛期,主要作品有诗剧《布琳德》(1884)、戏剧抒情诗《泰米瑞斯》(1887)、诗集《我的爱情之卷》(1889)、抒情悲剧《哈根巴德和西妮》(1888)、悲剧《赫尔曼·樊德尔》(1891)、《雅诺王》(1893)、和韵文喜剧《毒素与抗毒素》(1898)等;重要的小说有自传性小说《明娜》(1889)、《磨坊》(1896)、《已为生命而热》(1913)等。
吉勒鲁普的后期作品“走向纯粹的精神宗教”,由于受到东方宗教与传统的影响,他晚年的某些作品带有浓厚的生命轮回、领认前生等意义的佛教色彩,如《朝圣者卡曼尼塔》(1906)。
1917年,“由于他那为高尚理想所激发的丰富而色彩的诗歌”,他和彭托皮丹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实际上也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复杂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受奖之后,德国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分享着这位丹麦作家的殊荣,因为吉勒鲁普从1892年起一直居住在德国,而且他一向就是“德国伟大心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德国气质。人们要想了解他的作品,必须对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有所认识,同时也要看到歌、席勒以及瓦格纳对他创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