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三候简介
我国古代将立冬以后15天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一候”是指立冬期间头5天。“水始冰”,即水面开始结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意思是,这时水面上只凝结了一层薄冰,不会太厚,不至于很坚硬。这种情况主要指黄河流域,其他地方则有所不同。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水面此时可能已结了厚厚一层冰,而南方地区的水面依然微波荡漾。
“二候”是指立冬后第6~10天。“地始冻”,即土地表面开始冻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土气凝寒,未至于坼。”意思是土地凝结寒气,但未至于龟裂。这种情况是否会出现也是因地而异。
“三候”是指立冬后第11~15天。“雉入大水为蜃”,直译是野鸡进入江河中变成大蛤。古人认为“蜃”是大蛤,能吐气成楼台状。立冬后,野鸡之类的禽鸟不多见了,而江河海边却可以见到外形及颜色像野鸡的大蛤,古人便认为野鸡到立冬后变成大蛤了。
从“天子始裘”到“水始冰”“地始冻”,都表明立冬是入冬的标志。如按现在的入冬标准,须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才算入冬,则节气上的立冬不一定代表入冬,是否入冬,还要看具体的天气状况。
什么是入冬
入冬的意思是冬天的开始。天文上认为北半球的冬季是从12月至3月,我国以立冬为入冬的标志。从气候学上来说,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C,五天中的第一天算作冬季的开始。冬季,是四季之一。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对应农历“十、十一、十二、”一共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