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一般出现在几月
寒潮的发生时间一般为11月末、1月初。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寒潮,又称寒流,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天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寒潮在气象学上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寒潮标准是不一样的。
寒潮强度标准
国家标准
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寒潮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其最低气温在4℃以下。
若冷空气的强度达不到该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地区差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各地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寒潮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各区域对于寒潮天气的定义标准也有差异。
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4℃。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8℃以上,或48小时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5℃。
寒潮的影响范围标准
上述标准仅仅反映了冷空气对某一地区影响的强度,没有反映影响的范围。实际上,冷空气来袭的影响范围也是很重要的,也应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气象上根据寒潮的强度和影响范围,把寒潮划分为全国性寒潮、区域性寒潮、强冷空气活动和一般冷空气活动四类过程。
我国寒潮年鉴规定,北方至少有32站、南方至少有13站达到寒潮标准,或者全国共有超过40站达到寒潮标准,同时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超过90站,即全国性寒潮。若过程总降温>10℃,负距平的绝对值>5℃的总站数超过20站,同时,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超过40站,为区域性寒潮。如果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区域性寒潮标准的一般以上时,则作为“强冷空气”活动。而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强冷空气标准的一半以上时,或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20站;或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造成了一定灾害的降温天气过程,一律视为一般冷空气活动。
从科学角度出发,寒潮标准还应最低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最低温度低于5℃才算寒潮,这样可以排除夏季的强降温。在夏季由于雷暴云团的突然侵袭,有时也会造成10℃左右的降温,而这时的最低气温常在20℃左右,最低也不会低于10℃,因此不属于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