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中被戏称为躺赢的运动项目是哪个
雪橇项目
雪橇。出发前,运动员要坐在雪橇上,两腿伸直,两脚置于滑板前翘的两侧,脚尖向内,挟住前翘,以便更好地保持身体平衡和控制雪橇运动的方向。出发时,运动员两手握紧起点线两侧助推栏上的手柄,根据裁判员出发口令,两臂用力向后推撑,接着用戴有防滑手套的两手用力向后拨冰(通常2—3下),以使雪橇最大限度地获得加速度。然后身体迅速仰卧在雪橇上,两臂伸直,置于体侧。通过身体动作,如肩和腿的扭动摆动及姿势变换等,操纵雪橇沿滑道快速回转、滑降。防滑手套上的防滑钉长度为4毫米。
雪橇项目起源与历史发展:
1480年,无舵雪橇比赛已在挪威。
1552年,在奥地利的埃尔茨山(Erzberg)举办了无舵雪橇比赛。
18世纪,在俄国圣彼得堡已将雪橇作为冬季的一种户外游戏。而当时在莫斯科则经常有人在人造的冰坡上从事这种活动。就在这个时期,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柏林在贝尔维宫附近也建造了雪橇滑道。
1883年2月12日,由瑞士达沃斯镇温泉附近的旅馆发起,组织了一次无舵雪橇比赛。这次比赛吸引了瑞士、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荷兰、瑞典7个国家的21名运动员参加。
雪橇
1883年,有舵雪橇起源于瑞士冰雪运动基地圣莫里茨,由在这里的美国人达乌先达发明。他将两个单人雪橇用木板钉在一起,前面的用来控制转弯。雪橇从山上雪道滑下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这就是有舵雪橇的前身。后来在阿尔卑斯山区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开展。同年瑞士马季斯制成了一套完整的有舵雪橇,架子为木制,滑板为铁制,经过改进,逐渐形成现代的雪橇。
1889年以后,第一个无舵雪橇俱乐部在德国创立。
1903年,圣莫里茨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雪橇滑道。从此有舵雪橇流传于北欧各国。
1914年,捷克斯洛伐克举行了第一次欧洲锦标赛。
1923年11月,巴黎成立了世界雪橇运动联合会。
1924年,有舵雪橇运动被列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
冬奥会
1935年,为加强对无舵雪橇运动的领导,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决定设立“无舵雪橇部”,并定期举办世界锦标赛。
1954年,国际无舵雪橇会议在瑞士达沃斯镇举行。就在这次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代表倡议﹐脱离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创办独立的国际无舵雪橇组织,并建议从1955年开始单独举办世界无舵雪橇锦标赛。倡议立即获得了通过。
1957年,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ILF)终于在瑞士成立。
1964年,无舵雪橇运动被列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对规则进行了一次修改,禁止使用加热装置,并在出发前对雪橇的温度进行检查。
1983年10月,中国雪橇协会成立,主席和秘书长分别由刘兴和屠铭德担任。
1983年11月,中国雪车协会成立,主席和秘书长分别由刘兴和屠铭德担任。
1984年2月13日,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萨拉热窝代表大会一致表决同意中国雪橇协会加入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
1984年4月18日,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同意中国雪车协会加入。
1985年,为进一步普及无舵雪橇运动,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决定从1987年开始举办世界天然滑道无舵雪橇锦标赛,比赛项目设有男子个人,女子个人、男子双人及团体。
2003年,无舵雪橇已发展到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47个国家和地区的无舵雪橇组织加入了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