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设空间站
因为空间站是宇航员在太空中住的“房子”,有了它,宇航员才能在太空中开展科研活动,长时间生活下去。空间站也是太空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在里面开展一些空间科学实验。
建立空间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太空里有辐射和流星环境,因此对空间站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太空里面有很多微流星体或碎片,首先要保证空间站的结构,要能够经得起微流星体的碰撞,这就要求空间站的外壳防护非常到位。就好比汽车外壳一定足够结实,才能经得起小的磕磕碰碰从而保证人类的安全。
此外,人类在空间站内长期居住,需要可靠的空气、水环境循环系统和能源电力保障。空间站的运行高度为300至400公里,这个高度还有稀薄的大气,从而造成空间站高度不断降低。因此需要先进的能源补充技术保证空间站数十年以上保持高度运行。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从“天宫二号”发射开始一步一步探索并实现燃料加注,以此保障空间站内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
据介绍,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战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是其中关键一步,解决了“建造空间站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在2021年-2022年间,中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随着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为什么各国纷纷要建空间站?
具有军事化色彩的空间站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苏刚刚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时,就提出了各自的空间站计划。除了在宣传上占据先机、显示自己国家技术实力的强大外,当时两国设计的空间站还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苏联早期的军用空间站使用了“礼炮”的名称,甚至还将一门机炮安装到了礼炮3号空间站上,在没有航天员驻留时,在太空中真的鸣响了“礼炮”,进行了一次实弹射击试验。
美国也曾经提出过MOL项目,通过航天员的在轨操作来监视苏联的军事动态。由于当时美国尚未掌握交会对接技术,因此MOL设想对双子星飞船进行改进,将航天员直接放入空间站内发射到太空中,完成一个月的侦查任务后返回。
不过在之后,无人侦查卫星的发展使得空间站的军事功能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
在空间站工程技术发展的同时,空间站存在的目的和执行的主要任务也逐步回归了航天先驱们的“初心”:人类飞往深空的前哨站,人类在太空中的大型科学实验平台。
身兼数职的空间站
如果航天员要乘坐飞船去往火星,要在太空中度过数以年计的时间。在飞行过程中,航天员们将长期处于失重状态,生理和心理还受到各种各样不利因素的冲击。一切在地球上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都要发生改变,甚至包括上厕所——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工程师霍华德就为此进行了不太成功的工作。而当霍华德真的进入太空后,各种压力与焦虑使他近乎崩溃。
进入太空也许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长期呆在太空中可能并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未来,要让航天员愉快舒适的完成火星之旅,我们必须先搞清楚长时间的太空飞行究竟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2019年,一篇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论文发现,当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久了之后,航天员身体上的微生物群落情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更有趣的是,一旦结伴去了太空,航天员小伙伴们肠道中的细菌的种类和组分会变得越来越一致。
去年,美国科学家对完成长时间航天飞行的航天员大脑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分析,发现航天员们的大脑的体积有所膨胀,某些结构的形状还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