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鱼儿有什么征兆
鱼儿的征兆是跃出水面。地震前会引起地质构造变化,海中的气体成分会因为地质热度的骤增而溶解率减小,水中的氧气等气体减少。另外地质结构的变化也导致其他气体产生,以硫化物为主,结合多种原因,地震发生之前鱼儿会不停地跃出水面。
在海里面各种鱼儿纷纷上浮、翻白,极易捕捉,渔民遇到了从未有的好运气。歧门河闸附近,光着身子的孩子们用小网兜鱼,鱼儿简直是往网里跳,数小时就能兜几十斤鱼。
例如鱼会表现得很慌张,生活的习性发生变化,例如鱼跃水面,在浅海处见到深水鱼或陌生鱼群。据称在唐山地震前,鱼缸里的金鱼,会争着跳离水面,跃出缸外,把跳出的金鱼放回去,金鱼居然尖叫不止。鱼塘中一片哗啦啦的响声,草鱼成群跳跃,有的跳离水面一尺多高。更有奇者,有的鱼尾朝上头朝下,倒立水面,竟螺旋一般飞快地打转。
地震前兆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若用传统连续介质观念,将地壳岩石层作为整块固体来处理,则必然得出结论:任何前兆只有当应力接近屈服应力时才会出现,然而,长久以来,以此观念为基础的观测得到清楚的、确定的、有物理机制的前兆很少,这是由于对地壳岩石层认识的误解和观测方法不合适而造成的。只有将地壳岩石层作为离散态颗粒体系,才可获得对地震前兆及其探测 的正确认识。
地震发生前,必然有能量积累过程。岩石层块受到推压作用达到可克服摩擦力和边界断层泥阻力时,会发生滞滑移动,挤压断层泥,又推动下一岩石层块运动,就这样渐次使其他岩石层块发生移动。这种作用和移动在地层中一定以力链形式传递。随着力链涉及的岩石层块增多,所受到的摩擦力和阻力也不断增大,也可能力链后端遇到大岩石层块或非活动断层,导致某些力链会积累很大作用力,其薄弱处则可能发生地震。因此,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是能量积累过程的岩石层块滞滑移动和力链传播,以及地震将要发生时震源附近地层中作用力的持续增大,这些地震前兆信息是可以观测的。
当然,并不是说岩石层块滞滑移动就一定是地震前兆,只有在外力和阻力作用下,通过岩石层块滞滑移动和压缩断层泥逐渐积累能量,并形成力链。当力链上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力链分布和传播的信息才是地震前兆。
地震监测的方法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4)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有关,因此提取这一信息可以预测地震。
(5)重力观测:地球重力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场之一,它与观测点的位置和地球内部介质密度有关。因此,通过重力场变化可以了解到地壳的变形、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6)地应力观测:地震孕育不论机制如何,其实质是一个力学过程,是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地壳体中应力作用的结果。观测地壳应力的变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观测: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异常现象,宏观现象如水井水位上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等;微观现象如水化学成分改变(如水中溶解氡气量变化等),固体潮(天体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涨落现象)的改变等。通过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和受力的情况,从而进行地震预报。
类似这样的经常性的监测手段和预报方法还有不少。地震学家们根据多种手段观测的结果,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构造条件和地球动力因素等,提出慎之又慎的分析预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