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表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km的天气现象。这是沙漠化的主要过程之一,也是沙漠及其它边缘等特殊下垫面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根据国家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业务系统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2001年5月20日止,我国北方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过程41天,占总日数的51% ;从我国北方来看,平均每2天就有1次明显的沙尘天气。由于全球气候增暖,地表蒸发加大,土地利用不合理的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调整,沙尘暴只会加剧,短期内难以减轻。
西部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是天气恶劣的突出表现,其根本原因是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大量土地沙化,严重影响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旦沙尘暴天气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砂粒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风蚀沙割、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作用方式,使大片的农田或受沙埋,或受风蚀刮走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而颗粒无收,它能加剧土地沙化,发展速度加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的生存条件恶化,加重贫困程度,并对交通和供电线路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由于近几年强沙尘暴频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加之工业建设和土地资源超载局面难以改善,沙尘暴造成危害越来越大,构成严重的压力。阿拉善百年前水草丰美,曾是大清皇家的牧场,阿拉善27万km2土地只有17万人,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承载力逐年下降,从1960年至1990年的30年间,全盟牧畜总头数由200万头降至130万头,大面积草场无草可供采食,盘羊、野驴、野骆驼等珍贵野生动物纷纷消失绝迹,一批又一批农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搬迁,在阿拉善盟17万人总人口中失去家园的生态难民多达2万余人。已致1km2已不能养活1个人,进一步激化区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
沙尘暴的分类
按等级划分
沙尘天气由强度轻至重分为5级: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按强度划分
沙尘暴强度划分为4个等级:
1、4级≤风速≤6级,500米≤能见度≤1000米,称为弱沙尘暴;
2、6级≤风速≤8级,200米≤能见度≤500米,称为中等强度沙尘暴;
3、风速≥9级,50米≤能见度≤200米,称为强沙尘暴;
4、当其达到最大强度(瞬时最大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甚至降低到0米)时,称为特强沙尘暴(或黑风暴,俗称“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