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天气注意事项
01
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02
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03
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04
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05
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06
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07
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08
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09
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10
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雷暴是如何形成的?
在大气科学研究中,通常将产生雷电的天气系统过程称为“雷暴”,它是一种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可伴随强风、显著的降水以及频繁的雷击(闪电)。
那么雨又是如何来的呢?大气中的水在不同压强和温度下可呈现气、液、固等相态。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和冰晶,聚合浮在空中成为云,当气流“托”不住云,往下掉落并融化成的水滴即是雨。
众所周知,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递减,在几公里高度上即可降至冰点,所以,湿热空气的对流抬升是形成云和雨的关键。地球表面受太阳辐射加热不均匀、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气流遇地形阻挡爬升等,都可能形成对流抬升。若水汽充沛、对流旺盛,抬升形成的云可达几到十几公里厚,最终将降下倾盆大雨。
在高空零下十几到几十度的环境中,大量水成物粒子发生增长、碰撞、合并、分离等过程,是雷暴云起电的根源——大气对流的不稳定和能量的剧烈变动,使得雷暴系统内部存在复杂的气流运动,水汽凝结而成的小冰晶,随着气流运动和环境温度的变化,将发生花样百出的变身,形成雪晶、雪花、雹(如软雹、小雹粒、冰雹)等等。
此外,雷暴中还存在0度以下仍未结冰的“过冷水”。在复杂的气流中,它们之间的“摩擦”无可避免——于是,电就被“擦”了出来。
具体而言,在零下十几到几十度的环境中,冰、雪、雹等粒子的身姿体态和大小重量不尽相同,随气流运动的速度也就快慢有别,不同粒子间的碰撞就必然发生。
微观上,冰、雪、雹等粒子的碰撞和弹开,会发生细小的电荷转移,使不同粒子携带正、负相反的电荷;宏观上,不同粒子因密度、重量的差别而随气流分层聚集。形象地说,雷暴系统如同一台巨型抽揉摩擦设备,使原本中性的云体不断分离出正、负电荷——雷暴云被充电了!
雷暴云在发展旺盛的过程中逐渐携带大量电荷,就像无处安放的愤怒,时刻等待着被释放,那些刮破天际的一道道闪光,是不同云层之间、或云与地之间电荷瞬间释放的桥梁。作为长距离、高电压、强电流的大气放电,雷电可产生很宽频段的强电磁辐射,覆盖无线电波、可见光乃至X射线和伽马射线频段。雷电通道的高温可达上万度,通道周围被瞬间加热膨胀的空气形成冲击波,发出轰隆隆的雷声。
与此同时,雷暴中的上升气流也逐渐托持不住大量的冰、雪、雹等粒子,它们掉落并融化成雨滴,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地上雨水哗哗啦啦,天上闪电噼噼啪啪”的景象。少数情况下,过于强盛的对流使雹粒生长太大,掉落至地面的过程中甚至来不及融化,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冰雹。
相关推荐
塌陷地震和自然地震区别 塌陷地震与自然地震的不同
塌陷地震造成的后果 塌陷地震引起的危害
塌陷地震是天然地震吗 塌陷地震属于天然地震吗
水星凌日是怎么回事 水星凌日是什么现象
高温津贴属于什么费 高温津贴是属哪种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