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防暑小妙招
01
穿戴
夏日的穿戴应注意以隔热防晒、通风透气为原则。穿戴凉帽、遮阳伞、浅色轻便的衣服,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某些特殊作业人群长期从事高温劳动,应选用轻便、防热辐射、便于通风透气、排汗的鞋袜等。不易遮盖裸露的面颈部、上臂和小腿部,需要搽抹防晒霜。
02
饮食饮水
夏季高温,人体水分挥发较多,身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被带走,体内的渗透压就会失去平稳,喝白开水时加些盐或喝盐茶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功效。食物方面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大量吃冷饮容易中暑,因为人体局部的温度突然降低会影响到各系统的正常运行。
03
药品
藿香正气水、丸、胶囊有降暑解毒功效,是夏季防暑的常用药之一。此外,夏季防暑常用药还有人丹,其清热解暑功效可以缓解因高温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如有条件可用金银花、野菊花、淡竹叶、白茅根、薄荷叶等单味中草药,用水煎服。
04
睡眠
高温天气体力消耗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助预防中暑。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出风口和电风扇边,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中暑的表现
根据症状的轻重,高温中暑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轻症中暑可表现为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重症中暑可以表现为这3种类型的混合型,可导致死亡。
轻度中暑的紧急处理措施
出现中暑先兆或轻度中暑,应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密切关注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可饮用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进行补水,同时服用仁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药物。
重症中暑紧急处理措施
将患者移到阴凉处。
迅速给患者降温,如将其浸泡在浴缸凉水里,放在凉水淋浴下,用浇花的凉水喷洒,用凉水擦拭患者身体,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天气干燥时,将患者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监测体温,持续降温直至体温38℃。
如果急救人员未能及时赶到,请继续拨打120、110等寻求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不要给患者喝水。
尽快开展自救。如患者因热射病发生抽搐,要阻止其伤害到自己。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东西。如发生呕吐,应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应注意:以上自救措施并不能真正替代医疗救治的作用。
1994年6-8月高温事件
1994年夏,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了1949年以来罕见的炎热天气。6月24日,江南和淮北地区首先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至7月11日,高温逐步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整个地区,其中江南的许多地方最高气温都曾达到39~40℃;8月2-4日,出现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高温区,川东及鄂西南局地最高气温曾达42℃。
据统计,6-8月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华南北部及四川盆地大部一般有20~45天;浙江、安徽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达45~55天,浙江丽水最多达64天。华北东部、东北大部分地区,因纬度较高,>=35℃的高温日数虽然不多,但对当地来说已属高温天气的>=30℃的高温日数比往年同期明显偏多;如黑龙江省大部有14~25天,辽宁的朝阳62天、沈阳50天、抚顺42天、大连市从7月20至8月6日,连续18天日最高气温一直维持在30℃以上;中国北端的“北极村”漠河7月16日的最高气温创下了38℃的记录。上海市区7月平均气温30.4℃,也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1994年北京市夏季平均气温是1724年以来的271年记录中的第三位高值,是1949年以来的最高值。
在高温酷热期间,农田蒸发量大,降水量很小,又正值农作物大量需水时期,致使旱情持续发展,进入旱情最严重的8月上中旬,全国受旱面积超过1730多万公顷,有2740万人、1660多万头牲畜饮水发生困难。由于防暑抗旱,造成了不少城镇水电供应紧张,上海市用水用电量均超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山东省7月份共发电48.74亿度,比1993年同期增加12% ,创历史最高记录。高温(或闷热)使人感到不适,甚至难忍,工作效率降低,使不少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受到影响,甚至被迫停工停产。酷热时心脏病、脑血管病、中暑等疾病发病率增多,山东省反应各大医院收治的中暑病人数和肠道门诊量剧增。